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20-12-08彭德阳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彭德阳

(四川省旺苍东城中学,四川 广元 628200)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认真的备课,上课,全心全意地为学生付出,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成才,可是得到的却是学生不见起色,反感,顶撞,甚至恶言相向,事倍功半,难道仅仅是学生处在逆反期造成的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本文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从人与人交往的情感角度出发,探讨矛盾的成因与处理办法。

一、影响学习与交流的情感因素的组成

情感因素涉及三大类,即情绪、态度和信念。情绪,是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短期的具体的反应。例如,学习过程中,解题、考试时的兴奋或焦虑情绪。态度,是有适当稳定性的对数学及数学学习的感觉和取向或倾向。学习数学,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即是态度。学生作为人,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所投入的活动,对自己及老师都会产生个人的多方位的想法,并转而对自身今后的学习发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正确、积极的情绪、态度和信念,才有能力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评价。

信念,也称为观念,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总的看法,在一个较长阶段影响着个人的活动行为,左右着个人的长期定向。

对数学的信念。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否就是一大堆定理和法则,数学有没有用,与日常生活有没有联系,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本身比较枯燥,有兴趣的学生较少,如果他再认为学习数学没用,就会进一步轻视数学,甚至不学习数学,反正学了也没用,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不论老师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所以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一点机会我都会把数学和现实扯上关系,比如学习解析几何,可以类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联系坐标系的定位作用,解析几何可以把各种图形转化为数字,就可以告诉学生,你们天天玩游戏,游戏里的各种图片,技能实际上就是数据转化的,电脑里面本身没有图片,技能,实质上只有数据,学生听到这些后,可能有一些不准确,但是却能够隐约感觉到原来数学不仅深深嵌入我的生活,还涉及各种高科技领域,它并不是没有用,相反,作用巨大,有的学生甚至有一种幡然悔悟的感觉,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对自己的信念。自己是否适合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究竟是自己没有天资,或是能力不强,还是不够努力,这涉及自信心,自我分析。反正我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那些学习好的,自暴自弃算了,或者做差生这么多年,习惯了,也没啥,这种学生,费尽口舌批评教育的作用都不大,这要从各种类型的情感存在着紧密联系说起,通常是在他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麻烦时产生的。一开始表现为短期的情绪反应,含较多的自发性,情感性成分。不良情绪的重复出现将使之渐渐凝聚,转变为认知性成分较多的态度以至信念。信念相对来说较稳定,形成之后不太容易改变,能反过来长期地影响学习态度和情绪,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从日常教学做起,从点滴着手,注意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态度和信念,并防止不良情绪的形成与发展,事后的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二、处理情感教育与教学结合的几点策略

首先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尤其是差生,他们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该注入更多的爱,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对差生不讥笑,挖苦,相反,对他们要热忱帮助,及时表扬,使他们活在“希望”之中。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一番苦心,就像我们的教是一回事,学生的学是另一回事一样,这当中有很多的技巧,因人而异,这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及时了解学生的烦心事,困境,帮助他们从繁琐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再引入学习的主干道。学生不把你当朋友,是不可能对你敞开心扉的,学生对你闭口不谈,你不了解事实,甚至得到的是虚假的信息,只能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只会和学生渐行渐远。

还要注重情感与教学形成合力。在学生低沉时提振士气,在学生枯燥无味时找点乐趣,在学生不专注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学生放松的时候让他们绷紧神经,在学生轻视时强调它的重要性,不能只管自己教自己的,学生学他的,这就像闲聊时你说的话没人在听一样,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尴尬。没有产生情绪、情感的交流是苍白无力的,如果把教学比喻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话,就可以看出交流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学生感受到这种力量,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老师找准时机,抓住要害,对全局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场,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让学生感受到。

教师的情感必须具有感染力,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学生与老师相处的几年,不单纯是学知识,也是跟老师学为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铭记在心,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与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它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