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2020-12-08罗晨俏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罗晨俏

(华东交通大学附属幼儿园,江西 南昌 330013)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工作不只是解决贫困群体的表面问题,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群群体的内在问题,比如:贫群群体为何贫困?为什么贫困群体地域性差别明显?为什么部分贫困群体脱贫之后又会变为贫困群体?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总结起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致贫的问题,才能实现精准扶贫、有效扶贫。

一、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工作形式大于行动

扶贫工作从开始发展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形式多与行动。扶贫工作的理念很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贫的理念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理念都没有得到验证,或者没有贴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扶贫的实际行动很难发展。另一方面,部分扶贫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扶贫工作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导致对扶贫工作管理不到位,影响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扶贫工作扶贫不扶志、智,根本问题难以解决

就现在而言,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扶贫=资金援助,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造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部分扶贫人员的扶贫思想不到位,认为没有必要做思想工作。同时为了节约时间,都是直接给钱走人,导致贫困群体没有形成脱贫的思想,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最终脱贫失败,或者重回贫困的状态。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对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促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自从信息网络被研发并广泛应用之后,社会中各个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的全新产业。互联网和这些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如果没有互联网+,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区的发展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人们的贫富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扶贫工作进入无法开展的局面。因此,互联网+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通过网络平衡、平均教育资源,促使教育更均衡、发展更迅速。

(二)可以解决致贫的主要问题

扶贫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解决贫困人员当前的困难,还要从思想上改善他们落后的发展、生活观念,引导他们学习新的工作技巧、发展概念。比如,对于长期以土地为生活来源的贫困农民,可以派相关的专家去当地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员,并讲解一些非常有用的土地种植技巧,使得贫困人员既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又可以体验到自食其力的乐趣。

三、信息化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转换教育观念

在贫困地区,人们很少使用互联网+,甚至互联网+是什么都不明白。比如,某地区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种植人员也十分辛勤,并且,在收获的季节收成也非常好。但是由于不了解互联网+,再加上当地的产销率非常低,导致产品最后坏到手里也卖不出去,这也加剧了贫困地区人员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落后,还处于非常传统的状态。因此,转换教育观念是改变贫困地区困境的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再难,再辛苦,相关扶贫人员或老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利用互联网+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使用微课等形式教学,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效果。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老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而帮助自己的家乡发展,改善当地的贫困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扶贫人员再优秀,如果没有资源,就会导致扶贫工作寸步难行。因此,相关部门要提供充足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的质量。为了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的合理性,相关部门还要设置专门的监督组织,以防教育资金出现中途被克扣的情况,也防止教育资金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发生。同时,除了传授基本的发展知识,还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贫困地区,并使其成为一项基本学习目标,让互联网+技术在当地生根发芽,成为一种本能。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一定非要是资金,毕竟资金的筹集是非常难的。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发动社会的力量,筹集资金或者其他教育资源,比如基本的教学器材,课桌椅,有用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只有保证教育资源的充足,才能使互联网+的技术最大化,继而改变贫困地区较差的教育状态。

(三)丰富网络教育资源

除了现实的教育资源,互联网+中的网络资源也十分重要。互联网+是基于信息技术而开展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因此,对于网络资源的选择和使用要慎重,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不良信息,一旦使用错误,就会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保证贫困地区的老师和学生也能学习到先进的知识理论[2]。

(四)为贫困地区补充技术人员

教学资源和教学基础设施充足之后,就可以实现基本的“互联网+”技术教学。但是相关的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故障,一旦出现故障,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引进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做到及时的修理,并在平时做一些维护。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贫困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水平都比较差,所以绝大多数技术人员都不愿前往,因此贫困地区的教学设备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修理,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无法进行。针对这个问题,个人的建议有以下两种:①增加贫困地区技术人员的待遇(收入、福利等等)。②引导品区地区当地的教育人员学习相关的维护、修理技术。这个方法的限制性比较高,可操作性还有待考虑。

结束语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而精准扶贫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扶贫人员,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模式,促进当地学生的发展,慢慢解决致贫的主要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的稳定发展,从而实现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