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教育下初中数学预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08付友霞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付友霞

(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镇大流漂初级中学,河北 大城 065900)

同伴教育的核心是小组讨论,这是建立在学生经过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的。因此,我们预习课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阅读课本,理解新知识,然后完成导学案,为第二天的合作学习做好准备。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所以,我们的定位要适合学生,不是要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所有的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初步了解相应内容。下面笔者就结合教材七年级下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的预习课教学,谈一下关于基于同伴教育背景下的预习课的教学流程与反思。

第一步:明确目标,即了解本节课要学会什么。

要求学生利用1 分钟时间阅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下表是《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通过浏览这个表格,学生可以知道,本节课,要学的是同位角的概念、利用同位角的关系来确定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很明显这就为学生明确了预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

1.同位角的概念√

2.利用同位角的关系探索和确定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反思:时间上学生只需30 秒就够,但学生不重视,建议教师要求并用笔圈出关键词。比如这里圈出“同位角”、“同位角的关系——两直线平行”。

第二步:指明方向,即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

要求学生利用2 分钟时间阅读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下面是《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的问题导学部分,通过浏览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知道,本节课预习看书时的重点内容就是同位角的概念及如何从同位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问题导学

1.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2.如图(1),当∠1 与∠2 相等,所画的直线a、b 就;

如图(2),当∠1 与∠2 不相等时,直线a、b 平行吗?

反思:时间上2 分钟学生可以完成浏览,但学生对于看这部分内容的作用一开始不明确,建议教师说明这是为大家阅读课本内容时要看什么指明方向,也是就是要在书本上找方法来完成这部分内容。

第三步:独学新知,即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合上导学案,花8 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第6~7 页)。有了第一、二步的基础,让学生阅读课本。这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快速浏览教材,大概有给印象,然后结合学习目标中的内容看重点。

反思:时间上8 分钟学生可能不够,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而调整阅读时间。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概念,理解概念,比如阅读同位角的概念,就可以指导学生,从图形上看同位角的特征,归纳共同特点来理解为什么定义为同位角;对于例题的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先看题(把答案与分析遮掉),思考自己的做法,最后看书本的解答。

第四步:建构新知,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怎么生成的。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尽力完成导学案的《问题导学》部分(10 分钟左右),存在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因为我校导学案《问题导学》部分的设置就是围绕本课的新知识的引出进行设计与编排的。

反思:时间上10 分钟有的学生可能太多,建议教师可以让先完成的学生先做导学案后面的内容。这个环节,学生存在困惑或者理解的不完全甚至有部分学生不能全部完成,都是正常的,并且恰恰就是这些困惑或者不知为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提供了内容。

第五步:初用新知,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怎么用的。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尽力完成导学案的《典例训练》部分(5 分钟左右),记录存在疑惑的地方为课堂小组讨论做好准备。这里出现的问题也是将来课堂需要大展示与教师点评的素材。下面是《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的典例训练部分,就是书本上的例题。

典例训练

例:如图,∠1=∠C,∠2=∠C,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反思:从实际情况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书写。因本章内容是初中几何推理的起始教学,学生的理解需要过程,建议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大展示的时候进行点评,并进行板演,给出学生规范的书写,并结合当堂反馈的题目进行训练。

总之,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我校的“自主学习,同伴教育”的核心是小组合作,而关键是预习,所以抓好学生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尝试利用课堂当堂指导学习进行预习,即预习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