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0-12-08代晓琴
代晓琴
(重庆市武隆区实验小学,重庆 408500)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尤其注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通过优化完善道德法制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并促进教育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1]。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为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与学习技巧的应用是学生应主要掌握到的学习基本技能,其远远比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死记硬背以及知识单一灌输的方式要强得多。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应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的新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学生在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后,不仅会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并会在应用学习技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增强学习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2]。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对于道德与法治整体课程主体以及教学结构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这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的重要基础。其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课程理论知识,还使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应用方法从而提升知识的实效性[3]。这也是学生从原本的被动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相关知识的关键点,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帮助教师在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后完善了其教学过程。
二、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也是正确形成道德观法治观的重要前提。想要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对教学过程不断地完善,以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课程要求,创新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发挥出新式教学方式的优势,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出目前学生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哪,以便遇见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4]。教师应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过程,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或寻找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和体现出道德素质的现象等方式,拓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面,以此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在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留出一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时间,以促进学生自主的在这一时间段进行知识交流,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从而增强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5]。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随着近些年新式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凸显出其教学优势,教师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设计出更多的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出自身的学习特点,结合自身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提出完善教学方式的建议,让教师能够在整理学生意见的同时,优化教学方案,已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建立与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学习体系,教师在体系教学过程中只扮演课程知识的引导者,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由原本的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由掌握课堂教学节奏,能够把握课程知识重点,以增强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做了良好的铺垫。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说的,这也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基本教学观念。通常来说,相比于学生对教师知识层面的“佩服”,更多的是对教师的“敬畏”,这也是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见到的现象。但确定学生的主体位置以后,学生就会在这种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由原本的对于教师的敬畏,转变为对教师的尊重,从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关键点,更好地梳理课程知识结构。同时,能够通过了解学生动态来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的重点,加收应在不断完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新式教学思维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同时,需要对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改变,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