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0-12-08肖晶晶
肖晶晶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高田初中,江西 赣州 342700)
引言:众所周知,当前生态环境在不断下降,雾霾、酸雨、沙尘暴、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等不良生态现象在逐日增多。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三观的关键时期,生态教育已经成为了初中的重要教学理念。如何将生态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是当前每一位教育从业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教育即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提高生态环境重视程度,改变传统不良生态环境行为的教育[1]。生态教育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生态教育属于全民性教育,其教育对象包含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成年人的三观已经固定,改变难度较大,而初中时代属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态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具有终身性影响,对于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生态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生态教育不仅体现在保护环境中,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康价值观的树立都有重要作用。
二、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的渗透方法研究
(一)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中,过分注重了初中地理的理论性知识,对于其中的生态教育内容通常是一带而过,无疑对于生态教育的开展具有不利影响。以初中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人类与海洋为例。教材中对于《联合国海洋公约》等相关的生态教育保护条例有所记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一句带过,或由学生自学,甚至根本不理不睬,对于学生的生态教育形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将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充分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之中。将教材中的生态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更好的通过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资源也是层出不穷。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一切教学资源[2]。而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远高于传统的文字描述。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环节多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完成生态教育。以初中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为例,本节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于天气、气候的影响。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本节课余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掌握。例如PM2.5 的具体信息,和PM2.5 的实质和来源。并且准备PM2.5 污染的实质性视频,例如严重的雾霾视频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于PM2.5 有更为明确的认知,知道PM2.5 是有害、有毒,是因为人类生活中的工业、与有害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并且向学生展示PM2.5 所能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对于生态教育的概念生根发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充分利用教材,完成教材中的《保护大气环境誓词》,让学生们富有使命感,真正意义上认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三)营造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在生态教育中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生态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习地理知识也是大有裨益[3]。以八下地理第六章四大地理单元第四节青藏地区一课为例。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课前对青藏地区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上对于青藏地区的内容进行信息交换,并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可以得知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含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同时,教师需要向同学们展示,青藏地区的环境问题,青藏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更快,土地沙化问题更加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如果不注重环境的保护,青藏高原将会面临重大灾害。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们展示青藏高原上面的垃圾,看看触目惊心的人类活动的痕迹,让学生们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四)加强实践活动
同时,还应该增加学生们的实践活动,通过切实体会,让学生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带领学生们去公园、海边等对外开放的场所,让学生们亲眼目睹满地残留的垃圾和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4]。并且积极组织学生捡拾垃圾等环保行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完成环保工作。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
结论
生态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们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义和身体力行的保护环境。希望本文对于生态教育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