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园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和指导策略

2020-12-08孙晓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孙晓

(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九年制学校,重庆 404503)

一、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一)家长参与度不高

亲子活动应该是以幼儿为中心,家长与教师共同辅助活动的过程。但目前农村家长的参与度不高,忽略了“亲子互动”的粘合性,家长应作为该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孩子一同开展活动,进而使幼儿从被动配合的状态转化为主动探索、共同探索。这样会使幼儿对亲子活动形成错误认知,阻碍亲子活动的开展,也难以发挥出亲子活动的真正价值。

(二)家长不够重视

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家长不够重视、亲子互动间严重缺乏双向性。亲子活动本是家长与幼儿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交互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缩短彼此距离。担任有部分家长没有足够重视亲子活动,采取应付或忽视的态度,即使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以主导地位支配幼儿直接或间接完成活动任务,其没有鼓励幼儿根据自身的所感、所知、所想为依托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集体化的活动中,双方家长也严重缺乏交互,单纯将“亲子活动”视作为“儿童活动”。这会使整个亲子活动氛围缺乏趣味性、灵动性,也会使亲子活动丧失深度和广度。

(三)留守儿童居多

在农村中的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多,多为隔代教育,需要得到教师的重点关注。但就目前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时,由于隔代教育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导致留守儿童单独参与、甚至不参与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老人带领,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亲子活动本应是为其提供一个放松自己、关注自己平台,但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短板,致使该部分儿童无法在亲子活动中完全解放自己,最终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活动收获。

二、改善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家长参与热情

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设计亲子活动时,既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要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农村地区更具有天然的、纯粹的活动优势。因此,教师在开展亲子活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农村的区域性特色。

比如,教师可开展以“秋收”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将该次亲子活动的主题以图片展示、文字辅助的形式发布给家长,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认知该次活动中的内容和信息。同时,教师可将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作为活动素材加入到该主题的亲子活动中,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各个家庭开展组合性或个体性的交互活动,如:“家庭运粮接力赛”“粮食收割速度大比拼”等等,进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记录幼儿和家长的表现并形成反馈信息,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让家长潜移默化地转化自身的观念,让其从传统的教育模式枷锁中解脱出来,真正在自身的体会中明确亲子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结合地域的亲子活动,不仅能够逐步被家长接受认知并参与,也能够从小让幼儿知道劳动的辛苦,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1]。

(二)尊重幼儿差异,理性引导不同家长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多种因素行为较为明显的个体特征,家庭教育要求、教育资源和环境等等,而这些“家庭型”差异既会使家长的“亲子活动”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又会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表现,“不愿参与亲子活动”“随意完成活动任务”“幼儿不好掌控”等等。因此,教师在开展农村亲子活动时,就要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差异,给予不同家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提高其对亲子活动的价值认知、提升家长的参与度。

比如,针对活泼好动且不受控制的幼儿,教师就要与家长共同探究幼儿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措施,从而使其真正学会理解幼儿、赏识幼儿、倾听幼儿,正确看待幼儿在该阶段出现的各种独特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引导,积极参与到“亲子交互”中,成为幼儿成长的主要参与者。

(三)建立跟踪记录,强化家长活动意识

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的个体表现,教师也要引导幼儿和家长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由此分析家长的教育行为,使其自主参与后期的亲子活动,从而强化家长的教养能力和教育水平。

在亲子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各个家庭突破游戏活动的分数限制,选择该次亲子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探究,交互彼此间对幼儿的教育经验和策略。教师则根据家长的交互内容建立起“幼儿教育跟踪记录表”,将其中实践性强、有效性高,且便于实施的教育行为运用到下一次的亲子活动中,从而使每个家长都能将对方的长处转化为符合幼儿发展和教育要求的长处,真正实现班级整体性、共同性提高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对幼儿、家长和所有教师均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和教育价值。因此,幼儿园教师就要重视幼儿亲子活动的有效开展,引导家长、教师、幼儿之间产生良性交互,促使家长和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进而让幼儿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中,进一步促进幼儿身体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