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020-12-08旷恒美
旷恒美
(重庆市云阳县师范附属小学,重庆 404500)
小学语文课程中包含着极为出色的人文意识与文化情感,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加工、细化,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内容从教学体系中提取出来,能够为学生思维素养的成长提供实质性支持。语文教学,作为基于我国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活动特点发展而来的教学科目,其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升华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必将为未来教学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
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价值
在语文课程发展及建设的过程中,语文课程已经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一教学理念下,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挥其教学建设及影响价值。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能力正在逐渐发展,如何利用既有的教学材料加工出新的教学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性的支持,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1]。一方面,传统文化从思想、道德、情感等角度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补充,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为语文课程的建设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语文教育依靠科学的教学体系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从思想、技能两大板块入手,促使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掌握语文定义。从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来看,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其都强调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但在传统文化中,多种文化素养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从思想、能力、意识、思维等角度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加工,可以说,传统文化地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起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手段
(一)扎根课堂,做好理论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但其忽视了学生主动表达的潜在意识。在依靠语文教学导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生搬硬套”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无法发挥其教育引导价值,反而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的负担。
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应从当前的语文课程入手,针对相关教学知识做好理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能力上的同步发展[2]。教师应主动尝试利用语文教学知识引出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小学语文教材《不懂就要问》的相关学习为例,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中,孙中山先生的求知精神、探究精神跃然于纸上,这便是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勤学好问”,针对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素养,教师可围绕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发起教学活动:同学们在日常教学环节,即使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会向教师提问,在学生的印象里,教师都是古板严肃的,而孙中山先生用实际行动推翻了同学们的胆怯,在教师的眼中,每一个乐于求学的学生都是教师的骄傲。在领悟到伟人的思想品格之后,学生能够对“敏而好学、勤学好问”等优秀素质产生一个良好的理解,并自觉向着榜样靠近,进而在实际生活中验证优秀传统文化。
(二)解放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在尝试将传统文化导入到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传统文化的实践性,依靠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活动相互配合,为学生创造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所展示出来的传统文化去做、去想,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促使其能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转化为优秀的个体素养。以三年级语文教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相关学习为例,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善”“奉献”等优秀素质借由教学材料展示出来,教师可在班级内布置德育实践任务,以德育教育响应传统文化:在老屋的奉献精神中,同学们了解到了“奉献”“帮助”的重要价值,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你有过为同学、为班级、为家庭奉献的经历吗?在教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做出回答,部分缺乏奉献意识的学生则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更为热情的态度参与到未来的集体建设活动当中。依靠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我建设当中。
(三)多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我国的传统文化结构复杂,其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艺术知识,在尝试融合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传统文化中的特色板块提取出来,与教材知识相互融合,构建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3]。依靠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共同配合,学生能够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掌握语文学习知识,以更高的效率回应语文教学活动。
为展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教师可将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经典古诗词等材料从语文教材中提取出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主动对语文教学知识做出回应。以三年级教材《古诗三首》《守株待兔》等课文的相关教学为例,经典古诗词与成语故事为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针对教学材料的表达特点,教师可在班级内发起特色文化交流活动,或是引导学生在班级内讲述成语故事,或是对有关材料中所展现出来的哲理进行分析,依靠多元文化体系的配合,为学生创造接触传统文化、解读传统文化的机会。
结语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到小学语文课程当中,教师必须注重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态势的影响,以传统文化的内涵、情感为教学辅导材料,依靠传统文化补充语文教学,为教学活动的落实提供实质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