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二生物教学的实验分析
2020-12-08臧西华
臧西华
(山东省长岛中学,山东 烟台 265800)
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更多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是教学改进的必然趋势,教师应从传统主导学生学习的角度转变为更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新认知上,以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也能培养起学生生物学习的良好习惯。思维导图正是先进教学应用方法之一,通过简单线条将知识点关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综合管理所学知识点,以此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
一、思维导图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一)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高二阶段生物课程内容已经相对较深,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细胞相关单元教学中,初中及高一阶段学生简略接触一二,对细胞基本结构能够简要概述,教师可在课前预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认知,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快对细胞结构加以熟悉,并由此关联到教材教学中的细胞生活环境中,通过多媒体导入细胞生存环境为中心的中心发散思维导图,联系体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等多项知识点,再通过这些知识点进一步细化到各小节内容上,让学生自行结合教材内容展开预习[1];教师在该过程中可适当提出一些教学指导,以引导性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将教材知识点与思维导图中的教学要点关联起来,如“细胞外液有哪些理化特性?其与细胞内液有什么关联性?”“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吗?”通过这些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混淆的知识问答加深学生认知;随后进一步使每个人都构画出自己预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图,结合以往细胞相关知识内容,也可将之添加到合适位置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使其深入理解细胞环境相关知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很多知识点比较复杂繁琐,学生难以直观理解,而通过实验教学能将教材知识描述转变为可操作可观察的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还可将思维导图介入其中,通过思维导图的线条与图形将实验过程规范化、条理化,学生能通过导图更清楚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中各观察要点、实验变化情况、实验结果等,以此获得对实验内容全过程的理解,也能发散思维,在导图中添加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实现知识点的丰富关联[2]。
比如在《酶的研究与应用》中,可对“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与学生一同展开实验操作,首先要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共同讨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到的各项问题,如实验的原理如何认定?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水解为何能够作为实验原理?碘溶液作为实验结果反应检测有哪些优势?要让学生清楚实验开展的基础指导,随后再对代表性温度选择、实验器材准备、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各问题加以明确,将这些内容作为树状思维导图中的一个个分叉,使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对各项知识要点了解更加全面,并逐渐完成整个思维导图的构建。其次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实验步骤逐一展开,学生因为已经对思维导图有足够的熟悉度,能在实验过程中更紧密地跟随教师实验步骤,从而准确把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实现实验过程的有序化,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最后,教师在完成实验后应带领学生围绕实际实验过程对实验教学的思维导图加以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各项实验反应和实验要点,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带领下巩固实验过程,加深实验理解。
二、思维导图在课程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课程复习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思维关联,能有效实现各生物知识的串联,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各项知识内容深入发掘,构建知识网络图,增强复习效果。在思维导图复习应用中尤以“头脑风暴”最为常见,在复习中能发挥出良好学习引导效果,比如在生物激素调节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激素调节”为主题,让学生围绕激素调节进行思维发展,将自己能够想起来的各相关内容纷纷关联在主题上,如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学生不仅会将自己课堂上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书写出来,还能回想起自己习题练习中接触到的各种教学知识点,如糖尿病的发生原因、胰岛素的降糖特性、血糖平衡本质是神经—体液调节等各类生物知识内容,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充分连接起来,构建出一个生物知识网络图,根据网络图上的指导进行学习记忆、查漏补缺,更有助于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系统化。
三、结束语
总之,高二阶段生物学科知识学习内容已特别丰富,教师应尽快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指导中,使学生逐渐学会构画思维导图,以将所学生物知识合理串联起来,构建起规范统一的知识网络图,为学生生物知识学习予以更多支持,融汇生物知识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