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发展模式转型的研究

2020-12-08张皓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张皓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在经济、信息技术及社会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沿袭了数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后,面对当代服务型、知识型的多元社会组成,在管理模式和操作程序上遇到诸多挑战,管理的方式、方法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高校育人理念从储备型向市场需求型的转变与管理模式的亟待转型相契合,即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求“变”形势已成必然。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形势

回顾我国现有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参照政府行政模式,实行“自上而下”“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对象定位为教师和学生,将管理定位为权力的施放、规则的制定和体制的传承。将管理的权限过分渗透到科研和教学中,强化行政管理者的意志,忽视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和引导职能,偏重于管而忽略了理,无法真正体现教育管理的本质所在。在这种结构单一、管理内容数十年不变、管理方式陈旧的形势下,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面对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时缺乏必要的科学性,无法及时应对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也使得某些情况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处于形式大于实际的尴尬境地。

二、深化高校教育模式转型可能遇到的风险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全面转型需处理来自各方面的矛盾。管理机关应做到简政放权,对各级高校实现去行政化目标,给予学校充分的管理自主权。但同时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否则在政府放权后高校可能因缺乏使用自主权力的管理经验导致混乱,产生改革风险。

其次,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型要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展开,要有整体性的转型流程,较为统一的转型时间表、路线图,以确保转型能够稳步推进。缺乏整体性的转型将会带来各自为政、指导思想不统一的困境,不仅很难达到理想预期,还会因为执行方针和改革进程的不统一造成各主体分散并相互矛盾,最终影响转型升级的效果。

最后,管理层、内部各级学院、教职工和学生群体要达成改革的广泛共识,深刻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发展所处的困境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各方利益主体围绕改革发展的大局,实现相互协同合作。避免缺乏沟通,导致改革难以体现某些利益主体的诉求,或是因为领导者构想缺乏完善性导致改革合理性不足。

三、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型的尝试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社会化的今天,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型的趋势已成必然。随着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不断发展,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型不仅是全面落实并深化改革的既定目标,也是各高校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高校教育管理困境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首先,高校教育模式转型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要敢于突破以往“自上而下”行政式的惯性思维,合理借鉴“自下而上”的新思路,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塑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思维和行动不但是有效克服过去的行政管理“权力本位”和简单粗暴“管理观”的利器,还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乃至高校办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更是消除过分依赖权威而引发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自下而上”的思维有利于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高校各级学院行动起来,努力开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促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效能大大提升。

其次,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学校制度建设摆在政府、学校、社会相互关联的大框架下,并要求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在转型模式上要以教育管理体制转型为突破口,逐步推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制度调整。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上,明确政学分开、管办分离,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上,强调扩大社会合作和社会参与;在学校内部治理关系上,强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的协调机制。

再次,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将管理和育人二者紧密结合。着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注重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高校充满人文关怀底蕴的治学环境。强化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奖、贷、勤、补、减”的助学体系,让学生在受到“管理”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帮助和实惠,同时建立健全“教、研、奖、晋、评”的助教体系,让教师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能够主动作为、因材施教,进而整体提升师生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认同感。

在新的时代背景映衬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转型已然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是切实激发高等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教育管理体制,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认清形势、审慎规避风险、积极应对挑战、做到统筹兼顾,从而实现高校、学生与社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