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本科为例
2020-12-08向麟洁
向麟洁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1433)
一、产品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产品艺术设计就注重面向市场,并且在室内设计行业很有影响力。目前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回归室内设计,采取“2+2”的模式,学生一般是艺术生、理科生兼招,入学时基础有差异。在一年级时打通专业,也是促进他们进行跨专业的碰撞,到毕业班时的工作室制再打通专业,即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用一件建筑专业的作品作为毕业设计,建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用产品艺术设计作品毕业,做到专业交融,学科交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要学习装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设计等想通的专业,它们在艺术、造型方面的长处,对环艺教学也产生有益影响,“思行并重”是我们希望把对现代性的思考、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作为学院教育的立场与教学出发点,将思想与动手紧密结合。
二、产品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不足
我国的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创立时间早,也带动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然而环艺的涵盖很广,室内、建筑、景观都做,这就会更容易面临杂而不精的状态。此外,产品环艺专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抄袭模仿的不足,现在的产品艺术设计肯定与以往的装饰设计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上注重设计对象的特点,用途功能等,注重对设计线稿的推敲。要有物理空间制约,这个建筑框架不能丢;还有功能体验方面的限定,避免过于宽泛。
三、产品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
笔者认为,在产品艺术设计的项目教学法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2+2”的专业教学设置来实现,本科4 年中有2 年是跨专业学习,另外2 年进行专业学习。跨专业的2 年首先在一年级,学生统一学习基础课程。接下来的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为主。最后一年毕业设计时又是打通专业。毕设采取工作室制,各专业的教师分散在不同工作室里,每个工作室有教师4 到6 人。学生自己选择工作室和相应的毕设方向。一年级的课程有设计概论、观察与记录、形式语言、材料与工艺。二、三年级的课程是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八个大设计。它们首先按类型划分,并在内容安排和前后次序上各有侧重。二年级上学期选择偏向实用的物体和功能空间;随后在“营造创意设计”时要注重材料和构造学习,让学生接触参数化设计,了解前沿的数字化、技术性的设计方法。二年级下学期涉及创意性产品设计,更加注重设计的创意性,满足使用者的猎奇心理;也要让学生了解品牌与空间关系、消费市场分析等,在这方面形成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学期主要训练工程制图规范。因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参与实际项目。接下来的“会所空间设计”,偏向主题与风格的把握表达——会所离不开主题的设定。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门课程是装饰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用户的家装设计。客房的设计集成比较充分,可以训练学生对于节点和细部的推敲。三年级的最后一门课程是“改造与更新”,也是两年专业学习的收尾阶段。要求学生从设计改造出发,重新梳理流线和功能,一直从外部做到内部,包括室内的业态分布,以及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的设计,尤其注重对产品内部结构的表达。到了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即工作室制。这对于教师来说有压力,当然也是动力。它的形式是每年在大三学期末时由教师宣讲、介绍课题,学生选择。除了毕业设计,工作室内还会单独安排课程,课程内容对应学校要求。目前我们有主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的教师都有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是一个“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学术团队”,也可以借鉴学习这一经验。
结束语
总结经验与遗憾,笔者认为首先是学生在对产品艺术设计的认知度、理解度和生活体验方面要有所提升,其次对不同门类的设计思路要有所把握,在循序渐进中促进产品艺术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要克服缺乏体验,不容易理解的教学难点,其次,是毕设时间长度、进度控制和节奏把握等问题的玩善有利于项目教学法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提升,进而促进学院办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