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08邵常恩
邵常恩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高职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核心所指的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以国际型的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培养的基础理念、进程、方式等环节依据国际化准则来开展有关的设定与运作,其属于较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不明晰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至少需要包括两个层面,创建相关的培养环境以及培养机制。不过,在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培训目标当中,现阶段不管是校内的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是学生的家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偏差。首先是从学校层面而言,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匮乏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定位,在相关课程安排、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无疑无法真正意义培养具有高标准国际化素质的高职人才;其次,从社会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层次以及类型的认知相对模糊,无法有效判定高职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最后,从政府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来看,为了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深入普及,在高职院校招生的过程中,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特殊性,匮乏对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深入解析。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不够健全
开展国际化课程,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不过现阶段国内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开设都相对较少,这也导致很多高职学生的固有思维都只是停留在国内的对口专业市场之中,无法有效地立足于全球最顶端的技术角度来探究;在开设的相关有国际接轨的专业当中,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在软件以及硬件方面都无法达到开设国际化专业的条件;在学校的跨国交流合作之中,国内普遍的高职院校在学分互认、专业共建等环节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无法进行深入的国际化教学的交流开展。
二、提升高职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举措介绍
(一)确认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运作的关键驱动力所在。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素质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一定的区别,因为高职院校更为关注技术技能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其具有非常显著的专业特征,也就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化专业素养人才,是需要充分符合国际化以及行业内部发展整体需求的。因此,相关专业领域中的资源也就成为了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基础。
而在高职教育下,想要切实提升其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则必须要全面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在现阶段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模式与产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某些行业领域的相关企业更为需要的是掌握全新技能与理念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中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特别是需要注重创建与国际发展相深度契合的职业规划理念。
(二)增强能力本位模式运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整体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特征。国内在高职教育的国际专项素质人才的培养进程中,需要充分依据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为教学内容展开规划,从而更好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开展。能力本位模式以及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能够学以致用,从教学的角度来解析,效果无疑是非常突出的。在某些发达国家中,如今都在探究多元化模式的能力本位教育。而能力本位教育的开展模式多样化的趋势也在扩散到全世界更多国家的教育之中。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相关高职院校,也需要进一步推进能力本位教育的多样化开展,进而更好满足于国际化行业当中相关企业的人才运用需求。
(三)全面遵循民族与国际相协调的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育需要充分契合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化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的必然方向。不过国际化也并不是意味着需要完全抛弃我国独有的教育特色,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需要深入地对外展开交流互通,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运作成果,从而更好适应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不过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以我国教育特色为基础的条件下进行开展。国内的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密切关联,需要全面从国家层面的利益出发,全面提升自身的办学与教育水准,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具有我国特色且极具国际化素养的高职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工作当中,相关的高职院校需要全面明晰其培养的基本理念,特别是需要创建标准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架构体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注重能力本位模式的开展,并且充分融合我国特有的人才战略特色,进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出顺应国际化相关专业发展趋势的优异国际化人才,高职学生在毕业且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实现人才强国的核心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