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研究现状及思考

2020-12-08林媛红刘发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学内容

◎林媛红 刘发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有获得感”如果落实到高校思政课上,就是要坚守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使命,不断提升“思政课获得感”,以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一、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已经轰轰烈烈展开,从众多视角探讨了“思政课获得感”的地位与作用、概念、内涵、主体、生成机理、构成生成机理,以及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与方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思政课获得感”的地位与作用

“获得感”是检验思政课成效的重要标准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一是从评价思政课的质量和上好思政课的水平角度,认为“思政课获得感”既是检验的试金石,也是评判的重要标准。二是认为在思政课的综合评价体系中,提升课程培养对象——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青年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获得感应当是检验其实效性的最终标准。三是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是办好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的动力支撑。

(二)“思政课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对“获得感”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如程仕波和熊建生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获得”的解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包括主动获得和教育对象被动接受与等待教育者的给予内容两种形式。而宁文英、黄冬霞和吴满意从词语结构分析,强调“获得感”是由“获得”和“感”结合而成的复合词,从词性上来说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用语。其中宁文英认为“获得”是“感”的基本前提和准备,“感”是“获得”的结果状态和情感升华,进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对象借助教育活动对于知识价值的持续信仰和由此产生的对于自我价值深度认同的情感集合。黄冬霞认为,“获得”与“感”是递进关系,有了实实在在地“获得”,才会激发主观层面的触动和感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的收获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二是直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有学者从生成视角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参与过程之中因真切的获得感知而产生的持续正向的心理体验。有学者从结果视角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获得,指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多层面的获得。还有学者则从教学实践的视角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问题,指向课程的有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学习从被动向主动的转换。”

(三)“思政课获得感”的主体

部分研究是从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的“获得感”的角度进行研究。姚迎春和杨业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单独的或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与教,是对取得知识论层面的、价值观层面的和方法论层面的实际增益和主观受益的统称。不过更多的研究倾向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

(四)“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机理研究

关于“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机理,一般认为是“期望获得满足”,部分学者做了较为细致地研究。有学者从供给侧角度对其逻辑生成规律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从价值认同角度对其内在生成逻辑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对其内生外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如:宁文英认为,作为对于自我价值深度认同的情感集合,情感期待——心理共情——有效对话——意义共享是其内在生成逻辑。黄冬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主要由内生机制和外化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内生机制遵循“教育对象学的期望——教育对象的参与体验——教育对象的需求满足——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的生成路线;外化机制遵循“教育者教的期望——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主体的共建”的促生路线。

(五)“思政课获得感”的构成

学界普遍认为,“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容包括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实践要素;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道德和规则的获得感、成长地获得感等。如朱国栋认为,“思政课获得感”的核心内容有思想的获得感、情感的获得感、道德和规则的获得感、成长地获得感。这些获得感互补互促,共同聚焦于增强大学生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阎国华认为“期望”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在要素。

(六)影响“思政课获得感”的因素

影响“思政课获得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界分别从思政课施教主体——教师、受教育主体——学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学方式创新、育人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对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如提出影响“思政课获得感”有三大主要因素——课堂、考核和教师。再如提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导致青年大学生感觉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哪怕是明白其重要性,仍然提不起学习兴趣。

(七)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与方法

学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师队伍、学生需要等多个方面,或综合各方面提出了许多相关切实可行的举措。如赵静认为,提升思政课获得感要坚持目标导向、学生导向、问题导向和参与导向等“四个导向”。陈灿芬则认为,紧扣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这三个重点环节是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切入点。邵雅利认为思政课要提升学生获得感,应该从获得感的基础、获得感的来源、获得的信服水平、获得的环境这四个方面着手。

二、对“思政课获得感”的思考

虽然对“思政课获得感”研究是多视角的,但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唯一的,既“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升其“获得感”离不开教师、学生、教材、课堂和评价等教学活动的五个基本环节。在对思政课“八个统一”要求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对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与价值性、知识性相统一强调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的是教学育人方法;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强调了教材体系的“守正”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以及统一要求和因时因地因材的分类施教;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八个统一”既囊括了“五个基本环节”,又强调它们“五位一体”,既紧密相连,又缺一不可。

(一)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必须紧紧抓住教师这一关键环节。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上好思政课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应认真比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要”和“八个统一”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教学活动中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用强大真理的力量和透彻的学理分析支撑强有力的政治引导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将理论与新时代建设实践相结合,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育人方法。用浓重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涵养成为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示范者。

(二) 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必须紧紧依靠学生这一核心所在

思政课的学习主体是青年大学生,思政课上有没有成效,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获得”上。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了解大学生更喜欢的学习形式、分析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评估当前大学生的学情现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以推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为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育人方法的基本原则,探索推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具体方法。以在浙江科技学院概论课教学实践为例:浙江科技学院是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的应用型大学,针对国际化程度较高这一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主题的“课内比赛”,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提升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同学们用心收集准备的感人故事和新时代发展成就,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教育了其他同学。

(三)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必须牢牢坚守教材这一根本遵循

思政课教材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材作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是教学的根本遵循,是探索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首先在“坚持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内容,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 二是在创新教学内容上,不能偏离教材,即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三是在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四是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的方法。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对教材内容功能性挖掘的方法。

(四)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必须认真用好课堂这一主要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用好课堂,一是要在思政课上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真懂”“真信”,能“真用”,做好政治引导。二是探索各种课堂形式、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三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浓厚的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影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五)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必须科学把握考核这一重要保障

在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各环节中,“考 核”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对“教师”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既关系着教师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又关系着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二是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思政课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落实在“真懂”“真信”“真用”上,既要通过传统考试模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还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实际表现。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不仅要考核学生短期受益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长远受益的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