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主题实验室规划建设初探
2020-12-08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山东 潍坊 261201)
STEM 作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强调学科间的有机融合。STEM 教育就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融合的基础上,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进行科学探索,其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其本质特征是跨学科整合,以科学与工程问题为课程主线,通过创造一个多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学习经历。[1]
一、STEM 主题实验室建设背景
STEM 主题实验室是指基于STEM 教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学习和研究的实验室。在STEM 主题实验室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出研究任务,学生根据主题,组建小组,利用各种前沿技术进行学习、思考、讨论、设计、制作、总结及展示。实验室可以分为多个区域,如体感教学区、操作区、展示区等,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科目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培养STEM 思维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2]
潍坊一中作为山东省重点中学、省首批办好的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省规范化学校和省首批艺术教育示范校,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投资建设STEM 主题实验室。实验室规划建设总面积800 平米,分8 个教学室,开设机器人、编程、创客马拉松、航模、APP 制作、视频制作、家居设计、太阳能、可替代能源、定格动画、桥梁设计、游戏设计、模拟城市、布艺设计、木艺设计等模块,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必选、选修课程。在规划、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相关探索研究。
二、STEM 主题实验室规划建设的原则
STEM 主题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研讨、探究、实践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建设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同时要考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在空间建设上为学生提供可随时随地发生有效学习的氛围。
(一)选址便于学生活动
实验室建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有效开展STEM 学习活动的场所,最好的做法就是将实验室建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随时可交流分享、动手实践的场所。我校在主题实验室的选址方面就颇费周折。学校在基建的过程中规划了科技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内外楼梯,占地近3000 平米,空间设计合理。但距离是个问题,由于学校面积大,科技馆距离中心教学区比较远,学生从最远的教室到科技馆步行来回约需要30 分钟,扣掉课间时间,学生上课有效时间不足30 分钟,时间上不能保证实现教学计划。为更好的方便和服务学生,主题实验室最终选址在图书馆的一楼,原图书阅览室搬迁至二楼。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也设在图书馆一楼,主题实验室与学生活动中心融为一体,整个图书馆一楼成为学生兴趣与特长、活动与实践、分享与交流的一体空间,而二楼图书阅览室也成为学生阅读图书、在线学习的有效补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最大化的可能。
(二)空间效益最大化
我校从上百类课程中,选择开设13 门课程,根据课程类别,将相近的课程安排在同一个教学室。比如,太阳能和可替代能源、游戏制作和APP 制作,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普惠与专业相结合
与我校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结合,学生高中期间总共可以选择8 个模块进行学习;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与艺术类17 个模块同时开课,这样每节课有24 个模块供250 名学生选择。在目前的条件下(实验室、教师等),STEM 课程不可能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比如本学期仅面向高二年级开课,有500 余人选择了创新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师资力量的补充,学校将面向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课程。课程完成,学生可以获得2 个学分,共有4 个学期,学生可以选择4 个模块进行学习。同时,为了满足特长学生的学习和选拔,学校成立了相关的社团。比如机器人社团,就是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成绩突出、特长明显的学生组成,主要利用周末、自习、寒暑假等时间集中进行培训和练习。这种方式的选拔和培训效果非常明显,机器人社团在2018、2019 年度,共获得6 项全国冠军。
(四)师生共同设计方案
方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后期的建设、装修、模块选择、上课等息息相关。学校成立实验室建设筹备小组,由专家团队、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征集各方的意见建议。我校共设计了5 套建设规划方案,从空间利用、教室采光、课程开设等方面,研究确定了2 套方案;筹备小组成员通过多次论证,对设备选型、课程开设及建设方案等进一步细化研究,确定最终方案。
三、STEM 主题实验室建设策略
(一)课程资源建设
目前针对高中阶段的、可借鉴使用的STEM 课程资源比较少,我校在论证阶段选择开设的模块也是接近高中学生、主要针对初中生开设的课程,如何建设适合高中生、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校采取的策略是教师主导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和课程环境的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由学生分组实施工具优化、活动优化、技术优化与人员优化等,逐步完善STEM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彰显其学本价值。
(二)师资队伍建设
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师资也比较紧张,我校的STEM 教师主要由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师和职员组成,没有专职的教师。为有效推进STEM教学实施,学校成立科学教育处,设立STEM 专职岗位,同时根据通用技术课的特点,在保证学生通用技术必修学习的基础上,将每周一次通用技术课调整为隔周一次通用技术课,给学生更多的课时选择,达到教师满工作量、学生修满学分的平衡。
(三)管理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中学生科学院,作为学生创新自主管理组织。中学生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院长1 人,秘书长1 人。科学院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研究院导师组成),办公室设管理员、导师等若干职位。同时成立全能智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创新设计研究院、STEM 教育研究院、高端物理创新研究院5 个研究院。中学生科学院的主要成员均为选修创新课程的学生,他们的研究方向确定,学习内容和项目难度上高于普通学生。主要目标是发现那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科学精神、主动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青少年科学竞赛活动。
四、STEM 主题实验室建设的启示
(一)统筹人才培养体系
STEM 教育强调教育管理部门、基础教育和企业等相关要素的协同,并发挥各自在政策制定、教育研究、课程制定、资源支持和项目实践等方面的优势,为STEM 教育提供系统支持。[3]STEM 教育要实行畅通计划,贯通各学段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招生规划进行统筹,充分发挥各类型学校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育
STEM 理念的诞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多领域的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综合的能力。所以,打破学科边界,加强教师间的紧密合作,开展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对STEM 教师至关重要。[4]目前,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总体比学校强,专业性较强但师资良莠不齐。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社会培训机构沟通协作,实现人才共育;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强化STEM 教育培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科融合。
(三)加强与职业教育的衔接
由于对STEM 的理解不同,STEM 教育的内涵也有很多不同的扩展,涉及的学科、技能和内容较多,没有标准,没有系统,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产业的高速发展,STEM 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作为学校,需要与时俱进的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更重要的是根据本校的实际和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与职业教育的衔接,让职业教育更多的参与到学校的STEM 教育中来。
(四)加强与科技企业的联合
STEM 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需要社会团体、公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科技企业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让企业参与教育改革,获得企业战略、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提供STEM 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和培训方案,企业提供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和针对性的行业指导,实现STEM 理论知识学习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融合,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