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构建探究式课堂策略
2020-12-08孙悦
孙悦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横塘镇红星健力宝希望小学,江西 九江 332000)
引言: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究性教学要求把学生转化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也就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以激发学生思维为导向,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充分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与其它学科相比,小学数学的思维性较强,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给予学生提问、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进行探究,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构建高效率的探究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下面对此加以探讨。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参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形象思维的依赖程度较高,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而且许多数学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解和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很难理解学生真正的困惑和理解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过程受阻,无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二)教师占主体性地位
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学生们对探索的渴望和好奇心被大大抑制。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机械记忆和繁杂的作业来巩固知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法单一的教师
受传统思想影响,数学教师课堂上灌水的教学方式也屡见不鲜。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设备的水平大大提高。许多教师也逐渐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多媒体教学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只是把显示器当作另一个黑板而已,其实教室的模式并没有改变。有的教师还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情境导入等教学方法,但还处于摸索阶段,照搬网上案例的做法比较严重,不适应当地实际情况。而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二、小学数学构建探究式课堂策略
(一)进行课前设计,引入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把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另外,提问式教学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新知识之前,教师先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去了解要学的内容,这样可以消除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在教师提出的个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中逐渐引起探究的兴趣,进而对课堂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这种问题导向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举例来说,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应用知识时,可以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比如向学生提问:你们会划船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划船,怎么样?学生一定会投来一双好奇的眼睛。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探究式教学,如周末的时候,班主任带全班40 人去进行一次划船活动,一条小船只能乘坐6 个人,问总共要租几条船?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充分地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中。
(二)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探究性知识的能力,是每一位当代小学数学教师都要时刻思考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设计适合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学习内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授分数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回答包含分数的句子。教师:母鸡数目是公鸡数目的八分之一,可以联想到什么?像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联想,自觉寻找尽可能多的解题途径,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开展课堂讨论,发展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引发学生探究,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如何将分数转换为有限小数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以下每组中的两个分数转换为小数,待学生算完后,再组织讨论:有些分数可以转换为有限小数,有些则不能,这与分数有何关系?在学生解释之后继续讨论: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有哪些特征?你们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围绕教材重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在探究中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善于引导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地把握讨论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也要在学生处于不同的思维层次时组织不同层次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通过课前设计、课堂内容设计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