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于阅读 逸于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2020-12-08
(吉林省永吉县第四中学,吉林 永吉 132200)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每个人都想写一手好文章。然而写好作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写作能力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很显然,单纯的依靠一些速成的写作技巧(如文字表达、文体规范、布局谋篇、素材积累、精美开头和结尾),写出普通的应试作文应该能做到,但想写好文章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同学投机取巧,背诵几篇写人的文章,记事的文章,说文论理的文章,稍加改动,以备考试之需。致使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缜密的思维和新颖的观点。一篇好的文章是勤于思考,善于感悟的结晶。单纯的注重写作的技巧,而不是用心写作,长期下来就会在学习写作中得鱼忘筌,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鹦鹉。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阅读尤其重要,那么阅读对写作到底有怎么样的益处呢?
首先优秀的文章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创新思维。例如:以“搀扶”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同学都从搀扶的重要性这个角度着手,述说搀扶虽然简单,但对人的成长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而有一名同学独辟蹊径。站在相反的角度考虑问题。他说搀扶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多的搀扶就会让被搀扶的人形成一种依赖,久而久之失去独立性。那么永远处于一种被搀扶的状态,自己就很难站起来。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都高度重视,可以说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不遗余力,但是过度的呵护也是一种不当的搀扶,以至于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写出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呢,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平时读到的一些文章,都是人们动脑思考的结晶,有很多文化经典,更是前人智慧的体现,这些经典穿越千年,历经各朝各代的考验,仍然能找到人类共性的认知。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看到别人的观点,常常也会引发自己的思考,或是颔首称是;或是摇头否定。久而久之,既吸收了他人的思想,自己也在不断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这样以来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就不会大脑中“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新颖的观点在头脑中应运而生。
其次,优秀的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有很多同学,平时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是一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患了“失语症”。这种情况就需要平时多读书,看别人是如何利用语言工具进行表情达意的。通常情况下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即亲身体验;另一种则是间接的,通过书本或是他人的讲述。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然不能每件事都自己亲身经历,所以阅读就变得格外重要了。通过阅读占有了大量的知识,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上看待一个问题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另外,一篇好的文章还要注重选材,只有在阅读当中掌握了大量的材料、知识,才能在写作当中自由的选择,运用,为自己写作的主题服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代表了时代特点和作家个人风格的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都值得细细品味,尤其是古诗文,甚至是每一个词的使用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特别值得推敲。平时阅读根基厚实,才能在写作中笔尖流畅,正所谓厚积薄发。
最后,优秀的文章要有符合文体和文章风格的语言。如果说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语言则是文章的容貌。语言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或是清新隽永,或是慷慨悲凉,或是风趣幽默,或是尖刻犀利等等。很多同学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不一定是没有深刻新颖的思想,有时候缺乏的是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人非生而知之,很多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天长日久地培养和积累。语言也一样,需要借鉴、模仿和创新。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风格都需要在平时积累和修炼,阅读当中我们常常为一些精妙的语句感动,把这些词章佳句留在记忆中,并加以加工,形成自己的语言,使之充分的为自己的文章服务。作到笔随心到,文随情到,也不是一件不可企及的难事。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连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也是在“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基础上才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所以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认真仔细的阅读,在生活中去感知和品味,才能真正地了解文章的精华和妙处。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当然,别人的文章终究是别人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十次观望赶不上一次实践,大量的阅读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任何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先学会读,才能学会写。当然,写作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要提高写作能力不能单纯依靠阅读,更要勇于练笔,勤于练笔,把自己心中所想诉诸笔端,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更清晰更明了,即使不能流传千古,至少也在时光的流淌中留下思考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