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行为失范现象的成因及预防路径
2020-12-08陈伟华
陈伟华
(敖汉旗新惠蒙古族幼儿园,内蒙古 赤峰 024300)
教师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行为的重要依据,教师道德规范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时应严格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必要的道德素质。作为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从道德上规定了教育者处理问题,协调工作应当遵守的底线,是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施教、尊重儿童,进行严格的教育研究和创新发展。
一、幼儿教师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幼儿教师法律意识薄弱,法律修养不足
由于近年来,幼儿教师人数需求多,因而,对幼儿教师的资格限定相对较为宽松,导致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也进入幼儿园教学。实际上,幼儿教育作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起步阶段,和中学教育一样重要,因此,在教师选拔上也应当遵循严格的标准。一些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幼儿园教师自我培训意识淡薄,无视教师伦理要求,有着严重的金钱崇拜思想,为了个人利益在教师与子女的关系中引入金钱关系,严重违反教师伦理的规范。
(二)幼儿教师职业归属感、认同感不足
有些幼儿园的老师只是为了维持生计,才进入这一行业,因此他们缺乏教育观念,缺乏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和独创性的认知,单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带孩子们一起玩耍,而未能真正认识到幼儿教师的价值,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不足。由于缺乏教育方法,缺乏自制力,缺乏对幼儿的爱和耐心,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教师则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行为,更严重的甚至采取极端的行动。
(三)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私立幼儿园数量的急剧增长,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市场运作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构性矛盾,原有法律规定所确立的法律框架不能满足实际管理要求,进而导致有关问题的出现。由于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幼儿老师做出的违法行为变得没有约束,导致时常发生。幼儿老师行为失范现象背后,是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有的学校无秩序运营,幼儿教师资格不达标等问题未得到良好监督,因而导致教师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
二、幼儿教师行为失范的预防路径分析
(一)幼儿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不仅应当具备良好的艺术才能,还应当更多地关注自己对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幼儿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每一个儿童都要亲切对待,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教育的对象越弱小,教育者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幼儿教师应用心照顾儿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中自我权威的观念,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在生活中幼儿老师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消除负面影响,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自己职业的魅力,增强职业认同感。
(二)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道德行动规范主要侧重于教师自我的规范,随着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增加,面对各种物质和个人利益的诱惑,在自我主观性的制约性,由于非强制性的约束,对幼儿教师的行为缺乏强力的规范,极易导致幼儿教师行为失范。因此,加强幼儿教师行为约束还应当强调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通过外部和内部相互作用的规范和监督,实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进而有效防范幼儿教师行为失范。在法律法规建设中应着眼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明确哪些行为是积极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坚决防范的,以此为基础,有效规范幼儿教师行为。
(三)营造良好的园区氛围,注重人文关怀
幼儿园大部分都是女教师,女性生性较为敏感细致,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幼儿教师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对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机制,营造民主的园区工作氛围,以及积极的价值取向,为幼儿教师营造温暖和谐的人本主义环境,构建以人为中心园区文化。因此,我们要相互理解,建立成员间的人本主义关怀和亲密感,园区管理者要体谅幼儿教师的辛苦,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多与幼儿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和工作上困难,积极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幼儿园的大家庭产生归属感,建立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幼儿园老师的道德规范标准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要注意幼儿园教师道德规范,改善幼儿园教师道德管理体系,加大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力度,做好教师道德行为的监督的工作,从教师自身以及社会层面着手,共同开展相关措施,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的幼儿教师,有效遏制教师的不良行为,提升教师的道德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