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鸟画创作立意之思考

2020-12-08董卫民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董卫民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文化馆,河北 唐山 063300)

引言:花鸟画作为传统绘画的一大门类,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不外几点:其一,雅俗共赏,花鸟走兽为人所熟知,在人的生活中平添情趣,取景亦是大自然中寄情寄景的春夏秋冬的变化,观者易感。其二,表现手法上虽有写意工笔之分,其境界俱要求情景交融、气韵生动为上。其三,人生不易,渴求美好,追求和谐、安宁、繁荣、向上,而心灵的满足是人们普遍的希望,作品表现出来的“意”和“象”自然就成了人们安慰自己内心的食粮,透过画面引起观者共鸣的情境与意蕴,感染熏陶每一位观者,使人唤起生活的激情,点燃希望之火,从而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一、传统深厚,不断发展

花鸟画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大家,五代的徐熙,黄荃,北宋的崔白等人,他们通过观察写生,总结和表现了精彩生动的花鸟画法,通过工笔形式,准确的描摹物象,奠定了工笔花鸟画精确的表达物象的造型要求,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烘托情境,达到感染观者的目的。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画家的不断追求,逐渐从工笔表现形式发展到工兼写,写意,大写意。以清代朱耷为代表的写意花鸟则是通过大胆概括,以简练的黑白灰块及线条的构成来表达一种意象,从表象演化到追求本质,直指人心。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又进一步开拓,形成了大写意的新面貌。为我们竖起了又一座艺术高峰。

二、绘画具有特别的意义

画作为一种载体,至今仍有着普遍意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阐述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阐明了其功用是为政教服务,旨在劝善戒恶,因此延续至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有用之物为身,无用之物慰心。人活着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心要有所寄托——是为信仰。画,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不能住,与生存来说是为无用之物。然而一旦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的许多困惑和内心的各种情绪缠绕着挥之不去,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会满足一部分人的内心需求,使之获得安慰,这就是它一直存在下去的意义。

三、花鸟画的审美要求与规律

花鸟画是绘画体系中的一种,必然要符合绘画的总体要求和规律,早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南齐谢赫总结的“六法”加以解释,几乎成了中国绘画的基本法则。第一条是精神层面: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第二条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第三条是学习和创作要求;他反复阐明气韵与形似的关系,形似是作画的手段,气韵才是目的。只有形似没有气韵不算是好画,只求气韵不讲形似,气韵无所着落。正如东晋顾恺之所说“以形写神”。“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骨气和形似必须具有画家的思想意旨(立意),这种画前的构思,包括题材的选定与画面的布置,就是经营位置,通过熟练的技巧准确地传达到纸面上,才能表现出画者希冀的效果,这就是做画的基本宗旨。

四、素养的积累与磨炼

要想画好画,素材的搜集是第一项任务,只有在对素材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才能提取出你所要表达的意象。而只有通过写生才能掌握素材的特点和生动性。写生是一件非常严肃和细致的事情,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而过,每一笔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细节方面更要注意观察与把控,透过表象看本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每一个过程都要认真扎实,才能在创作时起到以形写神的目标。

说起来绘画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绪很重要,画家随时都要保持和调整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都有可能触动画家的感官,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有了激情就有了动力,通过立意,经营位置和绘画技巧表现出来,通过色调的烘托,产生感染观者的联想行为,才达到绘画的目的。花鸟画最讲究情趣,情味儿、趣味儿都能养人的心境。

以景写境,以物喻人是花鸟画在表现上主要立意方面。花鸟画本身涉及自然环境因素,比如春花秋月,夏虫冬雪,大自然给了人无限的馈赠,透过人的感受,就产生无数情境下的内心感慨,这就产生了许多画意,并且更多的暗合了中国诗词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味,平添了许多文人色彩,升华了画的格调。中国有着五千年文化沉淀,而这些经典中蕴含着朴素而有高深的人文哲学思想,贯穿着整个历史阶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其中在中国诗词中还蕴含了无穷的想象力,感染力,诗情画意最能解释画的审美体验。同时通过画面的表达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朽精神。

结束语

艺术表现最后要落到纸上,笔墨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画最讲究笔墨运用,毛笔是中国古人独特的发明,软的毫毛,硬的笔杆,在水的调和下,产生出无穷变化,而心手相应,天人合一,用笔随心,墨分五色,其中包含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现国人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血脉澎湃着民族特性——中国精神,因此上中国画的民族特性就有了灵魂,有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