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优化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2020-12-08肖霞
肖霞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重庆 402763)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对于实现生物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初中生物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相比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基于考试的压力以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课时的安排侧重于理论的讲解与练习,对于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相对较差。其次,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物学习中,大部分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进行示范和操作,而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观察,根据教师的操作得到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实验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实验都不能够得以实际操作。实验室设施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关键,但有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生物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都因为实验设施匮乏而不能够顺利进行,直接影响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终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
生物实验的技巧性整合和省略虽然可以减轻教师的部分授课压力,但是也会严重制约学生的生物学习体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有多重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理解比较片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的方式过于刻板,没有有效开展生物实验探究活动。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营造多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二)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生物课程涉及的实验非常多,大到植物形态观察,小到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其中有一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还有一些学生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让学生们清晰明了掌握实验的细节,优化生物实验教学。
(三)突破生物实验限制。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实验受到器材、场地、时间、温度、季节、天气等的影响,实验无法顺利展开,信息技术的加入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录播、电子模拟、动态影像等方式呈现实验过程,有力突破了生物实验的诸多限制。
(四)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电子实验的应用使得很多生物实验可以不依赖实验仪器,而且清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效果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并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整合的有效对策
(一)依托信息技术推进生物实验翻转课堂
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遵照课本上的步骤开展实验,对实验本身缺乏有效的思考,是导致生物实验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依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展开翻转课堂教学,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等学习资源对问题展开有效的思考,课堂上教师再集中解读分析,就可以显著提升生物实验学习的效果。以观察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开始时用滴管向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为什么是清水?(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为什么要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3)染色为什么要用碘液,用其他染色剂可以吗?课堂上让学生们用不同的试剂展开尝试,分别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效果,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能显著提升。
(二)引入电子实验开拓学生眼界简化实验步骤
在初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这些必须要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虽然没对学生做硬性要求,但是让学生们多了解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更能激发他们心底对生物学习的热情,这类实验不需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实验的模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们做下了解。如植物向光性生长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这个教师就可以通过电子画面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从一棵小树苗,如何步步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同时向光侧和背光侧在枝叶浓密性、枝干走向等方面的差别,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生物教学中要更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需要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真实的参加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总结新问题……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水平。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节课,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有较多虫口的菜叶一定不含农药吗?根据教师的问题,学生们预测几种可能性:其一,菜叶上确实不含农药;其二,农药附着于表面,虫子吃完之后,农户才喷洒的农药;其三,农药渗透入菜叶,但是对虫子不具备杀伤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分析。
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要面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需要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思维以及对未知问题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