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OP.2 NO.11的演奏

2020-12-08赵璐阳

山西青年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小调作曲家乐曲

赵璐阳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及托卡塔体裁发展简介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19世纪的苏联,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父亲是一名管家,母亲会弹钢琴,并在他小时候亲自教导他学习。五岁时便写出第一部作品。1904年初,跟随格拉祖诺夫学习钢琴,顺利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对位法、配器和指挥。

普罗科菲耶夫在校期间对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音乐产生了兴趣,并经常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他在毕业演奏会上演奏了自己独立创作的协奏曲,并一举获奖。1914年,他独立为《斯基夫组曲》的第一次演出担任指挥,以不协和音响而引人瞩目。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普罗科菲耶夫为远离战争到达美国,并在此开办了一场接一场的音乐会。后来由于经济问题,搬离美国,虽历经波折,但最终成为了世界一流的作曲家。

1935年,普罗一家回国定居,开启了创作的新阶段。此时创作出的音乐,呈现了独特的苏联民间风格,致力于苏联民族音乐的创作.他给自己提出了既要走在时代最前面,又要面向人民群众的新课题。

1953年3月5日,普罗科菲耶夫去世。他因被当时的苏共中央谴责犯了形式主义错误而影响了健康,但依旧始终坚持创作。他作品中所具有的动力、年轻、乐观都极富魅力,这些伟大的音乐至今依旧可以作为精神食粮在世界广为流传。

(二)托卡塔体裁发展简介

托卡塔的意思是“触键”,是一种即兴创作的乐曲,代表着奔放的音乐特点。它的律动紧凑,拍点较快,由几个乐段贯穿构成,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这种乐曲体裁源于16世纪,在巴赫的音乐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自由即行段与赋格段相交替,无穷动式的炫技作品等阶段。而此文所介绍的《d小调托卡塔》则分属为无穷动式的托卡塔种类。

二、《d小调托卡塔》的创作背景

作曲家的创作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钢琴音乐和管弦乐器音乐,具有强烈的结构主义和野蛮主义,富于青春气息,具有好似讽刺的乐趣和热情的活力,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第二阶段为远离家乡阶段。受到其他音乐风格影响,他的作品更加现代化。音乐的节奏更加交织,将现代音响与俄罗斯传统音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第三阶段是他重新回到祖国后的作曲阶段。形成了本人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清晰而富于个性,旋律不艰涩且易懂。

1912年,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少年时代,即他在作曲的第一阶段,写下了《d小调托卡塔》这部极富技巧性的作品。此时,他刚刚完成了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作曲课程。这部《d小调托卡塔》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改变了之前抒情性的旋律,与欧洲浪漫主义风格泾渭分明。刚健有力,节奏强烈,充满热情与朝气,以普氏特有的旋律和尖锐的不协和音达到了不协和的独特风格。调性也得到大胆的处理,苏联民族传统音乐被融入了新的血液。

三、论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的演奏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op.11,1912),这首乐曲是他在他艺术转型期的一首作品。此时,他以逐渐脱离了传统的俄罗斯音乐风格和欧洲浪漫主义风格,力图在和声方面追求新的突破。作为这部作品的学习者,若要完美的诠释它,不仅要对作者本人、对作品的结构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要理解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能用娴熟的技巧对它进行诠释。所以,针对《d小调托卡塔》的主要特征,还有笔者在学习演奏中的实时体会和感想,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作品。

演奏时建议聆听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和我国演奏家沈文裕演奏的版本。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弹奏速度也非常快。在演奏这种激情热烈的作品时,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显得有丝毫的隔膜。而沈文裕的版本最忠于作曲家意图和按乐谱原意演奏,不轻意地增加或减少一点点;力求准确与整体和谐美,清楚干净不拖泥带水,这两个版本的演奏对于诠释作品帮助极大。

(一)创新性

音乐的产生不可以只有不断地模仿,还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好的作曲家一定也是一个完美的创造者。十九世纪时期的音乐正表现出了追求新意这一特点,而普罗科菲耶夫也受到这一形势的启发,使作品《d小调托卡塔》同样富有了创造性这一特点。

第一,这首乐曲的和声体现了作曲家的创造性,它的和声有机融合了功能、线条、色彩等因素。这首乐曲的和声以非常多二度、三度、七度进行为主,展现了普罗科菲耶夫独有的不谐和音的运用功底。此曲以d小调开头,后脱离原调,展现了瞬息多变的音响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这首乐曲的呈现手段也体现了作曲家的创造性。乐曲以pp开头,利用重音和突强发展出乐曲高潮部分,逐渐把乐曲推向高潮。乐曲中鲜有旋律的走向展现,而多为新颖的和声,使得最终的效果多来自于整体音响,作曲家对于音响效果的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二)技术性

这部作品主要运用的节奏型是十六分音符,并以多种技术对其进行表现,比方同音换指,双音音阶,反复弹奏同一种音型,旋律的大跳,两手交叉等。而这些技术中心手的把位、力量运用的方法都不一样。比方说旋律在大跳时,手腕和前臂应该放松,利用手腕的转动使手指快速、准确的落到音位上,切勿僵硬,音和音之间不能断开,听起来必须是连贯的。因此,这部作品的练习对于手指的灵敏性,对于位置准确性的掌控都有着极高要求。

这部作品还应该弹出均匀通透的音色,因此,在弹奏时,应当运用古典主义时期对乐曲演奏的方式。如触键以non legato为主,运用指尖部分,尤其注意第一关节的支撑,作为发力点,采用指点小,动作快,发音敏捷的触键。手指要抓住音,不要用臂力压迫键盘。使发音敏捷,明亮,以达到颗粒清楚的效果,手腕要放松。这样,十六分音符弹奏的乐句就可以演奏出干净、流畅、光彩、准确和爽快的声音来。

(三)运动性

托卡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体裁,基本上以顿促、规整而快速的律动贯穿于一些完整的段落或独立乐曲为主要特征。而普罗科菲耶夫这首扣人心弦的托卡塔体裁乐曲,有着不停顿的均匀运动,节拍节奏重音很突出,利用了钢琴的锤击演奏法来达到不一样的色彩。

这首乐曲具有猛烈地节奏动力和运动性,体现着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中的“敲击风格”。音乐一开始便是pp,两手同时奏出整齐准确的节奏律动。旋律在第十二小节提高一个八度音区进入,旋律音域跳动较大,有重音标记,所以尽管节奏十分统一,旋律却并不规则。

但是这首乐曲从头至尾始终保持动力性,激烈和快速,充满了毅力和奋发的精神。

(四)谐谑性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又一特色便是“幽默诙谐”。在他的作品中进场可以听到单纯有趣的嬉戏,诡异多变的笑声和不露声色的嘲讽。在这首《d小调托卡塔》中,也有着谐谑性的艺术特征。

《d小调托卡塔》的谐谑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各种突发的节奏,力度对比,夸张的律动等都能产生活跃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第二十四小节突如其来的左手旋律跨八度大跳,就有明显逗弄的意味。这种处理手法使得周首乐曲充满着朝气,快乐而稚气。

另外,谐谑性也表现在去掉或者情绪突然转折的地方。例如乐曲高潮部分的突然转折,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有着诙谐的气氛。普罗科菲耶夫充分调动了音乐中的多种因素,以高超的创作技巧对其进行发展,成功展示了独具匠心的谐谑性特征。

四、对技术难点的处理方法

作为一部钢琴独奏曲,此曲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实际演奏中,要注意控制好声音层次,使音色具有丰富变化,踏板干净而不拖沓,这样才能演奏出较准确的风格。

(一)声音层次的控制

每一个声部都是一个声音层次,两个声部在音程上离得再近,声音都要保持空间感。如此曲右手出现的双音音阶甚至三音音阶,要注意区分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层次,突出高音部分,使音色清亮,不能混为一谈,杂乱无章。在练习的时候,可以使用分声部、双击头音、跳奏等练习方法促进在实际演奏中奏出干净而均匀的音调。

(二)音色丰富的变化

这部作品声音层次较多,音区切换较大,要带来音色的丰富变化,就要讲究触键的方法。其声部较多,要弹出清澈透亮的音色,就要对不同音区的声音层次加以区分,这需要使用不同的触键方法来体会下键的深浅,快慢,高低,强弱。还需要利用呼吸,手腕大抻,强弱对比等方法作出断句的感觉。再练习时,要注意手臂和手指的重量,如乐曲高潮部分高音声部的音色相对的更加需要穿透力,此时下键要更快更深,并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在演奏整曲时,也要注意踏板的运用,因此曲音程关系变化丰富,节奏紧凑,要求干净短促的踏板。

五、结语

本着有利于钢琴演奏与提高曲乐认知的学科建设,本文将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曲《d小调托卡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演奏实践,较全面的了解、浅析和论述了这部作品。

撰写本文是一个积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和教学要就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调作曲家乐曲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四 季 相 思
长大可当作曲家
思 夫
父与子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悲伤的乐曲
作曲家
小调[六首]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