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旅行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初探
2020-12-08吴瑞发
吴瑞发
(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湖南 衡阳 421000)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基础对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至关重要,如何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关键时期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有效方法,培养地理学科思维,从而有效落实初中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是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旅行式情境教学法是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因其形式新颖多样、运用方法灵活等特点而深受欢迎。文章分析了旅行式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提出旅行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旅行式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新课改提倡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抛弃了传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这种“区域地理八股教法”。在笔者观摩众多优质课的过程中,发现“情境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尤其是“旅行式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师群体中颇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跟其他学科采用的各类情境创设法相比,“旅行”这一情境似乎天生带有地理属性——形式上契合地理课堂,内容上贴合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旅行活动本身就对学生吸引力大,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也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求。旅行式情境教学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旅游”这一形式为载体,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地理环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使学生通过感性或理性认识围绕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知识的落实与素养的形成。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课堂积极性高,再加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为旅行式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大量施展的空间。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旅行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
旅行式情境教学设计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组织和编排使其逻辑符合旅行情境;二是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旅行方式以适应教学需要。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熟悉课程标准并反复研读教材,从教材所给的材料中凝练出符合情境教学目标的主线,并通过组织各要素将该节内容科学合理、有意义地衔接起来。
第二,分析教材的内容顺序、逻辑结构是否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知规律,进而考虑是否调整教材内容。虽然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但既然要符合“旅游”这一特定情境,就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还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性的加工、重组、调整,加强内容与主题间的相互联系,使教学内容与情境教学相适应。
第三,为了使旅行情境的呈现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生活且便于学生迁移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拓展与补充。
(二)旅行式情境教学法实施途径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大部分的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实施旅行式情境教学。
1.利用亲身经历的旅游活动进行情境创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师生出门旅行的机会增多,甚至不乏出国旅行,这些旅行经历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素材,再合理地嵌入教学知识点,在地理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探讨。亲身经历的旅行活动既保证了情境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又贴近学生生活,旅行中真实有趣的小故事往往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跳出教材的知识素材,既能增强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也能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按照既定路线模拟旅游活动。如果身边没有现成的真实旅行经历可以参考,模拟一次旅游活动也未尝不可。课堂上,可创设一条包含所需知识点的“旅行路线”来达到认识区域的目的。如学习七年级下册“东南亚”时,可以设计一条“新马泰”热门旅游线路,按照路线指示,“闯关式”完成每一站的学习任务。教学设计时注意线路规划要合理,情境要真实。
3.主题考察团式。如果目标地区空间尺度太大或者因内容逻辑关系等不便开展线路式模拟旅行,建议采用分散“考察团”式,按照区域要素将学生分为几个主题的“考察小分队”,如“河流水文考察小队”“地形地貌考察小队”“工业考察小队”等,点对点进行研究,任务分工明确,学生活动有序,课堂效率高。
4.旅行方案制定即“旅游攻略”式。现实中出门旅行前也通常会做好“攻略”,对于比较陌生或者环境比较特殊的地区,采用制定“旅游攻略”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该地的区域感知。因为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一步步了解该地的区域特征,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区域特征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同时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通常也是该地区最显著的区域特征,学生在制定计划时也会格外关注。
三、结语
旅行只是一个情境创设,不必拘泥于是否到过此地看过此景,现如今网络发达,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种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个情境也同样能被学生接受,前提是情境一定要合情合理、贴近现实,利于学生代入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