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对截肢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
2020-12-08王和一
王和一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手外四科,辽宁 沈阳 110024)
截肢对患者身体造成的缺陷直接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而出现了严重的负性情绪,正确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变被动为主力,变消极为积极并配合治疗,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0~74岁。截肢原因:外伤6例,严重感染2例,血运障碍环死4例。截肢部位:上臂2例,前臂4例,大腿3例,小腿3例。
2 心理干预方法
按照叙事疗法的主要技巧实施干预:即“外化对话、改写对话、重塑对话”的技巧进行干预[1]。
2.1术前患者的心理干预
⑴外化对话:对急诊入院的患者因对截肢毫无思想准备,故难以接受截肢这个事实,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让其充分吐露自己的想法,评估患者主要存的负性情绪,如自卑、抵触、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女性患者更注意的是自我形象的改变,而男性患者则更担心是能否够承担起家庭的重担;⑵改写对话:护士在对患者行治疗的同时应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只有截肢手术才能确保生命安全的道理。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向其讲解患者的病情,截肢的目的是为了保全生命;⑶重塑对话: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主治医师的资质及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可以劝导、说教、帮助患者尽快地接受截肢手术,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使躯体的损伤尽量减至最小。
2.2术后患者的心理干预
术后一周内开始第一次叙事疗法干预,每次干预时间15~20 min,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以及伤口是否疼痛等情况,并给予个体化健康指导,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在干预过程中,护士始终要保持同情心,当患者的情绪激动时可以指导其适当的宣泄或采用放松训练,暂时停止此次干预;⑴外化对话:每例截肢患者的自卑感、悲观焦虑的心理都是不同的,通过询问患者“截肢给生活带来的哪些不便”引导患者讲诉具体的事件或经历,将焦虑自卑感具体化、准确化:如自理能力受限、残肢痛造成睡眠障碍、进食受限,担心日后经济来源,以及自我形象的改变等,由内化对话转向为外化对话;⑵改写对话:此过程突显自我能力,通过叙述事件或经历改善患者消极的自我定论,体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术后给予患肢残端经常的、均匀的压迫和按摩,并逐渐增加残肢的负重,强化残肢面的韧性和肌肉的力量,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对于下肢截肢的患者要学会使用拐杖,练习健肢单腿站立,每日2次,每次15~30 min;⑶重塑对话:帮助患者形成双向的身份认同感,强调双向的理解,唤起患者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讲出截肢术后给自己帮助较多的人排序,鼓励患者叙述他们对自己有哪些帮助。其次鼓励患者讲诉出院后的打算,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重回工作岗位,或做一些小生意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⑷界定仪式:患者可自行选择参加界定仪式的外部见证人,如患者的亲属朋友,患者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如给过去或未来的自己写封信或录段视频等,叙事疗法是以人为中心,方法灵活。
叙事疗法有助于提高截肢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水平,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合自己的状况,保持心理的最佳状态[2]。叙事疗法干预在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3]。帮助患者正视截肢,走出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2例截肢患者完全康复,心理健康,重返家庭,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