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
2020-12-08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需要高校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一门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政治课,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办好思政课做了集中阐述,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认真学习和把握。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国家整体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不仅开辟了中国自己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途径,还给世界上其他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培养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以德为首。在这方面,大学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孵化器,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每年都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他们代表中国的未来。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如何,直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讲话中关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名言,都阐述了青年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主阵地,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影响长远。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并特别提出,要把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突出了高校思政课在为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向我们发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员令,这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指南。我们贯彻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的思想,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思考为什么办思政课、办什么样的思政课和怎样办好思政课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把思政课建设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
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十九大以来的新历史征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现新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政课已经经历过六次发展。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我们在改造和建设并举中起步初创,开设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等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步确定了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安排。第二次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调整探索时期,制定了新的“56方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新增了“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中共党史”等一批思政课课程,基本确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思政课进入改革新生的新阶段。思政课教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先后出台本科生思政课建设的“85方案”和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87方案”。这一时期充分吸收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又结合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初步体现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意识,给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留下了对接的“切口”。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思政课建设“98方案”中开设了一批新课,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新时期思政课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第五次是新世纪的全面整合时期,党中央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发展作出了新规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先后出台本科生思政课建设的“05方案”和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10方案”,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工作,进一步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校思政课建设开始了第六次发展,进入到稳中求进、强化提升、整体突破的新阶段。目前,我们已经规范化了思政课的组织领导、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和教材使用,思政课课程体系也日趋立体完善。特别是“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更加成熟,基本形成了本硕博三阶段课程贯通的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的一体化、各门教材同步修订和教材统编统审统用的制度。在高校思政课课程和教材一体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下述九方面的经验:(1)始终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2)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丰富思政课建设内容;(3)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建设核心目标;(4)始终坚持将规律发展作为思政课建设根本遵循;(5)始终坚持将教材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重要基础;(6)始终坚持思政课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同向同行;(7)始终坚持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步推进;(8)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重要抓手;(9)始终坚持思政课顶层设计与自主探索相互结合。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面向新时代要求,对目前的高校思政课进行“提质增效”,即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把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这个目标在目前中国面临的新形势和世界出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还没有现成的坐标和经验可以参照。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高校思政课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当口多出思想、多出理论、做出成效。对此,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寄予了深切希望,希望我们“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在这个背景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改革举措,2015年和2016年先后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十九大后相关工作更是进一步展开,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都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8月14日,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规划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上述会议和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人才培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现状和中央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挑战。特别是目前思政课教材存在着时效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读性和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管理规范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在这一情况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就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紧迫。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加快发展,始终把自己的使命聚焦在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方面,不断锤炼青年学生的政治品质、精神风貌,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向
落实好习近平提出的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要求,就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标准,牢牢把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这一关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坚持改革创新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适应性原则。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站位、打开视野,在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想、历史、世界和学科等四个维度中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思政课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它的力量和优势所在。那么,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呢?我认为,应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全面贯彻落实下去,这是办好思政课,保证其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实现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依据。三是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这既是我们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第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其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思政课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一方面,立德铸魂离不开价值的引领,而价值的传递呼唤透彻的理论;另一方面,立德树人也离不开品性的塑造,而德行的培育需要理论的指导。如果思政课的理论性被消解,那么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就无从彰显。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加大教学内容思想性、理论性的资源供给,以彰显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其二,坚持理论性要重视理论创新。特别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理论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其三,坚持理论性要推进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为增强思政课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持。其四,坚持理论性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理论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只有吃透了理论、啃透了教材、讲透了内容,才能以深刻的思想去吸引人和打动人、以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和感染人。
第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系统性。一是要坚持“理论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教育”的思政课课程框架。在理论教育中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创新成果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并让他们及时了解时事政策。二是要树立系统教育观,积极投身实践,于细微处抓落实,以推进各类课程之间的整体性、衔接性和协同性。例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加强理论研究,开展探究性学习。由此,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第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适应性。一是要适应时代的诉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建设要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满足期待,就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了,就没有生命力了,所以要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创新。二是要适应师生的需求。在新时代,高校的广大师生呈现出多样性需求。思政课建设想要有操作性,就要走进广大师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问题和困惑,积极改革话语体系、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形式,真正让教师热爱、学生受用。三是要适应现实要求。思政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理论的讲授,其讲授内容既来源于实践又要解释现实。如果思政课不能解释现实,那么,这个课就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唬人的稻草人、一个一淋雨就漏洞的纸房子。看起来有用,实际却什么用也没有。因此,思政课想要有实效性,就必须回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
与此同时,我认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还需把握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想维度。思政课教学的背后蕴含着一种价值追求,体现着一种意识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灵魂。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当前,高校思政课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要透过一条条精神、一个个思想来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新中国70年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历史维度。高校思政课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奋斗史。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3)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我们要建设好发展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树立历史意识,强化历史思维,深入研究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把思政课的发展变化自觉地放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背景中去理解把握。
三是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科维度。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提高水平,出高质量的成果,必须有学科依托和支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根据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下属学科数量增加为七个,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内容,也夯实了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各门思政课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坚实的学术支撑、更透彻的理论阐释和更充足的人才支持。
四是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关注国外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比较维度。意识形态是现代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各国都十分重视自身的意识形态安全。过去有段时间很多人认为西方大学不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西方的意识形态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他们在学校里大多开设本国历史、政治学、公民学等课程,都是宣传西方政治体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同时,西方国家的媒体、教会、党派、社区、图书馆、纪念馆、戏剧影视、报刊图书也都承载西方的价值观念。它们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相对成熟的教化模式。在这方面,我们的高校思政课改革也需要有一种世界眼光,要善于进行比较,既要看到我们的成功之处,也要吸收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取长补短,为构建一个我们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开放的思想体系不断增加新的元素。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体系
新时代新使命给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提出了做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扎扎实实抓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组织管理方面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自思政课设立以来,历次重要改革和方案的调整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由教育部党组具体领导部署实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与各项要求的贯彻落实。在新时代,我们要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就要紧紧抓住党的领导这个“牛鼻子”,严格贯彻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统筹设计、全面规划、专题研讨,及时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方案,把凡是涉及思政课教学考试、学生培养、队伍建设、支撑保障、干部任用以及公共资源使用等都作为学校党委自身的工作职责,确保思政课建设优先发展、优势发展。同时,要积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按照教育部对校领导“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4)《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的要求,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确保各项建设方案落实、落细、落地。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和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新时代以来,学校党委对思政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坚持“绿灯先行”,专门成立了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本硕博思政课程的设计、教学、考核、评估,并统筹各部门各学院协调优势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同时指导思政课教法改革,分层分类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时,学校还完善加强了对思政课的管理机制,制定出工作条例,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内容和质量监管制度、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有效地保证了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部曾给予高度肯定,2017年教育部思政司编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曾在第15期专门以《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第二,在教学效果方面要提升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成效。立德树人的成效是办好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标准。思政课设立以来,一直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思政课改革都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核心目标。而立德树人也是我们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应广泛开展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特别是在教学制度、方法、思想、教材、师资上不断进行新的思考,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机制创优、教法创优、思路创优、教材创优、师资创优、环境创优,努力把思政课讲准讲透讲信,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契机,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以专业化和高水平为研究导向,自觉地用学术来讲好政治,以科研为依托来讲好思政课,较好地实现了学术研究同思政课现实需求的双向结合。用学术来讲政治,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一张最具标志性的名片,并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此外,学校近年来也在实践教学中逐渐探索了一套比过去更及时更立体更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机制与载体,形成了思政课“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学校设计制定出“红船领航”、“读史读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阅读活动、“千人百村”、“街巷中国”、“青马英才”、“教授沙龙”、“学者学子面对面”等跨学科、多领域、多样化的思政课工作思路和方案,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师指导和朋辈互助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发出时代的“青年好声音”,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
第三,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强化思政课的学科支撑。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撑。特别是“05方案”实施后,为了更好地从学科角度支撑思政课教学,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思政课建设需要更强大的学理支撑和更扎实的学术根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式建设和发展。这其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要厘清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相辅相成的,要促进课程与学科的协同发展,实现思政课的课程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共进。二是要弄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七个二级学科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在整体上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及其发展的历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研究。三是要不断完善和密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的关系。特别是要重视和完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等学科建设,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支持力度,补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短板。
第四,在教材体系方面要创新思政课教材的一体化建设。思政课各级各类教材,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基本保障。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本科阶段必修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已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研究生思政课教材大纲和重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在稳步推进中。然而,目前教材编写还存在时效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读性的问题。因此,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做到教材改革的先做先行。特别是要加强大中小学、本硕博思政课教材的一体化建设,明确思政课各学段、各课程的目标定位与教学内容,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相互衔接,确保思政课建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在推进思政课立体化教材建设方面,还应积极推动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在线慕课的齐抓共管,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爱看、乐学,大力推动教师在研究教材上下功夫,彻底吃透教材、讲好教材、用好教材,不断提升教师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第五,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推进思政课教师的体系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研究,更要有一流的教学。而这背后,都离不开一流的师资支撑。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一点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在课程和教材一体化建设中,教师素质是一项关键因素,直接决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质量。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改革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主动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政治过硬、研究扎实、教学精湛、勇于开拓、富有正气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师资队伍体系。同时,在严格准入制度、确保师资质量的前提下,对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重点倾斜。此外,还要加大对新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力度,通过重大课题攻关、外出访学研究、团队重点培养等措施,加快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步伐,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办的好不好,事关我们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一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展望未来,我们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党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政课学术支撑,加快教学教材教师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