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围术期人工肝支持治疗
2020-12-08张景晓刘懿禾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移植监护室天津300192
张景晓,刘懿禾(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移植监护室,天津 300192)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受损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肝衰竭患者的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常规治疗及人工肝治疗难以逆转病情进展,肝移植术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2]。人工肝支持系统为肝移植争取了时间,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生命桥梁。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利用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并补充必需成分,稳定内环境,为肝脏的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为进行肝移植创造机会[3]。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人工肝3 种类型,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tificial liver, NBAL)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经典的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血浆灌流(plasma perfusion,PP)/ 特异胆红素吸附、血液透析(hemofiltration,HF)及血液滤过(hemodialysis,HD)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方式的组合,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分 子 吸 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ycling system, MARS)、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ontinue albumin purification system,CAPS)、成分血浆吸附(fractional plasma s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FPSA)、李氏人工肝系统、Prometheus 系统等。
1 经典的人工支持系统
1.1 PE:PE 是国内临床最常用的NBAL[4],可以清除体内的中小分子代谢毒素及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国内最近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5],PE 能够有效缓解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及生存率显著优于单纯内科治疗组。闫宏等[6]研究提示,与传统的内科综合治疗相比,PE 可减轻肝衰竭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一项Meta 分析研究显示PE对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有效, 而对晚期患者效果不明显[7]。
高容量PE 是指单次PE 量比常规量大,一般为8 ~12 L,约为预计标准体重的15%,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8]。最近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9],高容量PE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器官功能,降低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但研究结果提示,在肝移植前行高容量PE 治疗,并不能提高患者移植术后的生存率。但该研究未设置常规标准PE 治疗组作为对照,不能证明提高急性肝衰竭患者存活率是高容量PE 的作用,还是PE 的作用。
PE 能够降低急性肝衰竭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能够清除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等[10]。但是普通PE 不仅能将毒性代谢产物清除,还会将体内有益活性物质清除,并且目前血源紧张,血浆供给不足。选择性PE 选择孔径较小的血浆分离器,能够在清除毒性物质的同时保留了有益活性物质,并且减少了血浆用量。目前,有研究显示选用代血浆、白蛋白作为置换液进行PE,同时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能够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常规PE 组治疗效果无差异[4]。
1.2 PP:PP 是采用血浆分离技术,将分离的血浆通过含有活性炭、树脂等的灌流器,利用吸附原理,清除体内积聚的肝衰竭相关的毒素及病理物质,将净化后的血浆重新输回体内[11]。PP 能够显著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11-12]。研究表明, PP 在吸附血液毒性物质的同时会降低血小板的数量,对患者纤溶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临床医生应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13]。
1.3 HD:HD 是依靠滤器滤过膜两侧跨的膜压差,利用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以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血液滤过主要清除血液中的中分子毒性物质,能够调节水电解质紊乱和纠正酸碱失衡。适用于各种肝衰竭伴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但其多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联合使用。
1.4 HF:HF 利用中空纤维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析出小分子毒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HF 的中空纤维膜只允许小分子物质,与HD 类似,一般不单独使用。
在4 种基本血液净化原理基础上,组合式人工肝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2 组合式非人工肝支持系统
2.1 DPMAS:DPMAS 是将通过血浆分离器分离的血浆,连续通过中性大孔径吸附树脂(HA330-Ⅱ) 和离子交换树脂(BS330) 两种不同的吸附器,血浆经吸附净化后重新回输到体内,不需要补充血浆或置换液。HA330-Ⅱ可吸附中大分子毒性物质,BS330 能够特异性吸附胆红素。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将 68 例肝衰竭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内科治疗联合DPMAS 组及单纯内科治疗组,研究提示,相对于内科治疗组,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早期肝衰竭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过程安全无不良反应[14]。秦含玉 等[15]研究显示,DPMAS 能够高效地降低血浆的胆红素水平,但其不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治疗中可出现一过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16],将由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8 例患者,分为药物组和药物联合DPMAS 组,药物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药物组的治疗基础上,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研究证明联合组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明显低于药物组,联合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药物组。
2.2 MARS:MARS 是血液循环、白蛋白循环、透析循环三个循环的结合,血液流经透析膜时,蛋白结合毒素及水溶性毒素转移至白蛋白透析液中,白蛋白透析液首先通过透析器,将水溶性毒素清除出去,然后依次流经含有活性碳和阴离子吸附树脂的滤器,清除蛋白结合毒素,经净化吸附后的白蛋白透析液又进入到下一个循环中。MARS能代替肝脏的解毒作用,同时能够清除体内的小分子代谢毒性产物、维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稳定。 但MARS 不能补充凝血物质及白蛋白。大量人血白蛋白的应用是临床使用及耗材费用昂贵,国内使用相对较少。最近一项Meta 分析提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MARS 治疗更能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West-Haven 分级、凝血酶原活动度,而在肌酐、白蛋白和平均动脉压方面和常规内科治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一项包含50 例肝衰竭的患者行MARS 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提示[18], 有8 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避免了肝移植手术并出院,移植前死亡8 例 ,34 例患者成功等到肝源并进行了肝移植术,移植后死亡 6 例。此研究证明单次行 6 h MARS 治疗能够较大幅度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肌醉、尿酸、血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 同时显著降低系列器官功能衰竭评分。同时有研究表明[19],应用 MARS 人工肝治疗可有效调节重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能够改善重症肝炎患者的抗原呈递功能,降低血浆TNF-α、IL-6、IL-10 水平,同时提示接受MARS 人工肝治疗的时间越早,治疗间隔越短, 效果越好。
2.3 PE 联合血液灌流:PE 和血液灌流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各自优点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20],PE 联合血液灌流能够改善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许英等[21]研究表明,632 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PE 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黄疸指数、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改善,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另一项回顾性研究 中[22],将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重型肝炎患者,分成单纯PE 组及PE 联合血液灌流组,两组患者的主要实验室化验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的相关化验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70%,单纯PE组有效率为40%。PE 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有效加强解毒作用,减少血浆的使用量,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
2.4 PE 联合血液透析滤过(plasma diafiltration,PDF):PE 能够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的大分子量毒性物质,但对清除小分子量毒素物质清除效果 差[23]。广泛存在于组织中小分子病理物质及毒素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PDF 可以清除中小分子物质,改善脑代谢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减轻肝性脑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万克强等[24]将49 例肝衰竭患者分成单纯内科治疗组及内科治疗联合PE、连续性血液滤过组,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C-反应蛋白、IL-6、谷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内科治疗组均明显下降,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孟启勇等[25]收集52 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 例,对照组人工肝支持只行PE 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PDF 治疗,研究组治疗好转率为92.31%,对照组好转率为69.23%,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2.5 PE 联合DPMAS:PE 需要使用大量的新鲜冰冻血浆,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单纯DPMAS 不能补充凝血因子和白蛋白,造成患者凝血障碍或蛋白丢失,两者联合有效弥补了各自不足,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王柠等[26]研究表明,DPMAS 联合小剂量PE 用于肝移植围术期肝衰竭患者,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血氨降低。治疗后凝血指标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秦华 等[27]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将收治的因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69 例患者,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DPMAS 联合PE 组32 例,单纯PE 组37 例,两组4 周总有效率和12 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汁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血小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DPMAS 联合PE 治疗ACLF 疗效确切,能够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
2.6 PDF:血浆滤过透析是选择性PE 与连续性滤过透析的结合,其可以清除体内的蛋白结合毒素,也可以清除炎症因子、肌酐、尿素氮等中小分子代谢毒素,血浆量使用量少。王媛等[28]表明,使用PE 联合PDF 治疗能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短期改善肝功能指标,但对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冯钧帅等[29]证实,PDF 结合内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肝衰竭合并脓毒症患者的肝功能,并清除体内的炎症因子,进而有效缓解病情。杨仙珊等[30]将收治的101 例肝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4 h治疗组及6 h 治疗组,2 组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治疗,4 h 组不耐受率6.5%,6 h 不耐受率41.7%,显著高于4 h 组,PDF 治疗后,2 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下降水平无明显差异,2 组治疗后24 h 及72 h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反弹幅度无差异,进而证明PDF 可选择4 h作为常规治疗时间,以增加患者耐受性。
2.7 连续白蛋白净化治疗(continue albumin purification system,CAPS):CAPS 建立在MARS 治疗的原理基础上,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白蛋白进行血液净化的透析系统[31]。该系统通过血滤器作为主透析器, 白蛋白透析液流经血液灌流器进行净化,白蛋白可循环利用。研究表明,CAPS 能够清除体内毒性代谢产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化验指标,其治疗肝衰竭的效果肯定[32]。CAPS 的高性价比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值得进一步探讨、应用。
2.8 Prometheus 系统:普罗米修斯系统包括FPSA 和高通量透析装置两部分。其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先通过部分血浆分离器,白蛋白等物质被分离出后流经吸附装置,清除蛋白结合毒素,白蛋白得到净化,然后流经高通量血液透析器,水溶性毒素被清除,净化后的游离白蛋白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治疗过程中不存在白蛋白丢失,不需要补充外源性的白蛋白[32]。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心脏及大血管术后出现急性肝衰的患者,利用普罗米修斯系统进行治疗,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进而改善肝功能[33]。另一项国外研究表明[34],Prometheus 系统治疗能够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性脑病的症状,能够迅速改善肝功能的化验指标,能够提高患者30 d 及1 年的整体生存率。但由于其耗材及白蛋白费用昂贵,国内使用较少。
2.9 其他组合非生物人工肝系统:目前基于基础人工肝支持系统,组合形成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也取得很好的疗效。李建洲[35]动物研究中表明,李氏人工肝和MARS 作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人工肝支持手段,均能够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生存时间,与MARS 相比,李氏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疗效更佳。陈佳佳[36]研究显示,李氏人工肝能够降低乙肝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对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效果更好,且证明总胆红素、肌酐和PT 是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李氏人工肝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的重要桥梁,可以使患者以一个最佳的状态接受肝移植手术。而肝移植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无肝期、排斥反应、感染等原因 ,患者同样易出现内环境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移植术后早期治疗对肝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术后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清除体内毒素及代谢产物,改善生理紊乱的状况,减轻移植肝负担,促进移植肝功能早期恢复。
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在使用内科免疫抑制疗法的同时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可以去除体内抗原及免疫复合物,有助于移植肝功能恢复。国内多项临床表明,人工肝支持系统能纠正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前的代谢紊乱,稳定内环境,为患者等待供肝、提高肝移植手术的耐受能力创造条件,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也能为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持,并为某些等待再次肝移植的患者争取机会和时间[37-39]。
文献报道,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的发生率为 1%~23% ,其原因主要有供体冷热缺血时间过长及使用边缘供体。肝移植术后出现移植肝无功或肝功能延迟恢复,术后可采用 MARS 人工肝支持治疗暂时替代肝脏功能 ,争取时间等待供体二次移植或促进移植肝功能的恢复[39]。
3 小 结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挽救肝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取得了广泛的临床认可。对于肝移植等待名单上的患者,辅助其平稳度过危险期,降低了肝移植围术期风险。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及自身特点,对症施治。肝移植和人工肝系统的相辅相成,提高了肝衰患者的存活率。但仍缺少多中心、大宗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其在肝移植围术期的临床应用仍需不断去探索,使其更好地发挥生命桥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