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撑起的幸福天空
——华坪县脱贫攻坚见闻掠影
2020-12-08何官池
◆何官池
金秋华坪,硕果累累,漫山遍野,绿意葱茏,瓜果飘香,花艳果肥。徜徉在家乡的山水间,有着诗和远方,又是一年芒果成熟季,丰收的幸福弥漫四野,也流露出山乡小城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我的家乡华坪县,不得不提到芒果,说起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也不得不提到芒果,自1965年,家乡的热土上种下第一棵芒果树,经过50 多年的发展,芒果已经成为家乡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芒果、花椒、核桃为主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产业蓬勃发展,烤烟、茶叶、蚕桑等区域化生态产业方兴未艾,特色农产业在芒乡大地上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随着村民有了稳定持续增收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和群众十几年如一日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曾经贫穷落后的地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脱贫攻坚扎实细致地开展,贫困山村已然焕然一新,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一切在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中、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提升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幸福的天空”从一棵芒果说起,也将幸福落脚到芒果产业发展上,从而窥见芒乡大地的变化。
“扶生存”到“扶发展”
记得读大学时,我家也有结对帮扶的干部到家里了解情况,然后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说有困难找他们。直到大学毕业,他们没有再来我家,我们也没有打过电话给他们。当时自己理解的帮扶便是,有领导到家里来看看,给贫穷的人家送点慰问金和慰问品。2016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正值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中,自己也有扶贫任务和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扶贫工作开始由知之甚少到参与其中,所见所闻所感也渐渐多起来。
“扶贫就是逢年过节给贫困户带点吃的,用的,其它也不用干什么。”这是最开始接触扶贫时听到的话,好像周围的干部职工也是这么做的。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帮扶人的名字,一年到头也不会到帮扶人家里看一看;有人在单位的带领下,到过帮扶人家一两次,还会送上一些大米、油之类的物品。开始挂联帮扶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做的,单位安排怎么扶贫就怎么做,也没有积极主动去了解过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只停留在物质帮扶上。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扶贫工作逐渐从曾经给予物质帮助的“输血扶贫”到如今发展产业等“造血扶贫”,发生了“扶生存”到“扶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记得去年和县文化馆到村里面开展脱贫攻坚暨“自强、诚信、感恩”文艺汇演时,文化馆编排的小品《分家》,讲述了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希望通过分家获得政策帮扶,后来在上级督查扶贫的领导走访时,发现他家贫困的根源,并与驻村扶贫干部一起帮他家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法子,通过养蜜蜂最终实现脱贫出列。扶贫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斩断了贫困的根源,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如今,在政府的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互动、能人大户联动、干部帮扶促动,家乡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也能通过就地务工、劳动力输出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芒果、核桃、花椒、柑橘、蚕桑、中药材、羊肚菌等,每个村,每个乡镇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产业,每家每户有了脱贫致富的支柱,即使没有持续不断的帮扶,也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2014年至今,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让曾经贫穷的小山村获得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曾经依赖“等、靠、要”的贫困人口有了自主脱贫的能力,“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及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系列扶贫措施的落地见效,贫困户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家乡也越变越好。
“泥土路”到“水泥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谚语,寄托着老百姓对路的真挚期盼,对致富的美好寄托。事实上也如此,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各级扶贫项目的支持,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逐渐得到改变,四通八达的路,打通了贫困山村与外界的鸿沟,山里的优质农产品得以走出大山,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观念也走进了山里。路成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加速器”,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通了“快车道”。
记得刚回到家乡工作时,我第一次去通达乡采访,走完弯曲的乡村公路,还要继续驱车经过狭窄、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才能到达目的地。从地名上看来本以为是四通八达之地,眼前却只有一条延伸的水泥路,唯一通往村里的泥泞小道让人看到的只有贫困。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经常翻山越岭才会到只有一两户村民的深山里,车不能到家门口,只有人和牲畜通过的小路,放眼望去中有贫瘠得让人心疼的土地,还有破破烂烂的木楞房。当时的自己无法想象在这高寒山区的村民生活是怎样的艰辛,目之所及让人感受到的惟有心酸。
随着党和政府整乡推进、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的实施,如今,家乡的水泥路铺到了全县56 个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水泥路铺到“家门口”,看到村民们兴高采烈地驾着三轮车运芒果、运烤烟等特色农产品,洋溢出的幸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确实,在我回到家乡近5年的时间里,路的变化是深刻的,一条条宽敞整洁的乡村公路蜿蜒在华坪的山山水水之间,路不仅阻断了贫困的延续,而且为脱贫致富铺出了一条条的“致富路”。石龙坝镇是家乡芒果种植发展最早的乡镇,很多群众靠种植芒果发家致富。但是早些年芒果种植出来却卖不出好价钱,只因为山陡路弯,要通过人背马驮才能把芒果卖出去,因为闭塞,也没有收购商前来采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切都在悄然变化,泥泞的土路开始变成水泥路,因为把路修通了,村里的农产品能卖到好价钱,大家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走上了脱贫的快车道。
曾经落后的交通阻隔了村民和市场的联系,让山区的农产品运不出、卖不上好价钱;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难以进入,制约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如今,看着家乡一条条乡村公路,昔日的村庄不再偏僻,人流物流更加便捷,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好。
“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2017年,我有幸成为脱贫攻坚工作战线上的一员,在入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总会遇到个别贫困户整天好吃懒做的现象,从来不思考自己为什么贫困,怎么才能把日子过好,甚至说出来的话,做出的事情让人大跌眼镜。听同事讲,他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户,是村里有名的“懒汉”,40 多岁的他,未娶妻,上无老人,下无儿女,既不残疾也没有大的病痛,一个人住在低矮而破烂不堪的泥土房里,也不发展家中的产业,也不在外务工,每次到他家,只见到烟头满地,家里也没有像样的凳子。政府让他修房子,他说不想动,就算把材料免费拉到他家,他也不想修。他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帮别人干点零活,每次挣到的钱,几天就花光,甚至买一箱方便面可以在家睡着吃三天,时常饱一顿饿一顿。最终,在同事、村三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给他反复做思想工作,督促他要有上进心,采取上“红黑榜”等方式,才治好了他的“懒病”,逐渐发展了100 多棵芒果,养起了山羊。醉在田间、懒在床头的现象才成了过去。
像同事帮扶的“懒汉”在扶贫工作开始之初特别的多,他们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好逸恶劳,没有奋斗目标,没有进取心,没有娶到媳妇,经年累月的懒惰思想让他们成为扶贫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让“懒汉”有产业,实现“懒汉”变勤快,“懒汉”能脱贫,帮扶责任人、挂包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只有反复“入户”,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并多人对一户进行督促,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以乡规民约为载体,乡风文明“红黑榜”为抓手,“爱心超市”为落脚点,通过村规民约定“规矩”,“红黑榜”作为“曝光台”表扬先进曝光“后进”,再以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生产生活物资给予鼓励。通过“村规民约+红黑榜+爱心超市”三管齐下的方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从“懒惰”的思想中跳出来,并用自己的双手发展种养殖、外出务工、就地务工等,实现脱贫。
无一例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除了帮扶责任人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倾力付出,最终的幸福日子需要自己的努力。“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希望把我从贫困户的名单中剔除,我有能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我能动,收入就能达到脱贫标准”……这些应该是驻村工作队员最想听到的话语,每当自己在扶贫工作中听到贫困户转变思想,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同样感人肺腑。他们经过思想的层层洗礼,终于明白了奋斗的快乐,找寻到了活着的幸福与自信。
从听到一个个“懒人”的故事,到听到一个个懒人“奋斗”的故事,脱贫攻坚的责任在贫困户思想转变的瞬间得到落实,扶贫的意义也得到升华。当贫困户破除思想桎梏,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从“被动脱贫”到“我要脱贫”,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股清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几次三番的讲解,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在贫困户的蜕变中变得值得,所有的心酸与劳累在这种转变中也消失殆尽。
“芒果树”到“芒果产业”
近5年的时光,我看到了家乡许许多多的变化,从芒果花开到硕果累累,花椒的芬香四溢,道路从泥泞变得平坦,屋舍的焕然一新亦或是拆除重建……点滴间,扶贫工作泽披全县8 个乡(镇)的每个角落。
当第一棵芒果树长成参天大树,家乡悄然发生着变化。昔日的荒山长满了绿油油的生态产业,平坦的道路延伸得越来越远,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显著提高。2020年,华坪芒果产量预计33.5 万吨,产值约23.9 亿元,芒果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果”。通过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念好不同海拔的“山字经”,家乡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以芒果产业为主导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为抓手,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立足于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完善发展计划和措施,贫困村和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均有了产业扶贫项目。
以芒果产业为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永续支撑。记得我们村子里有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05年开始种了800 多棵芒果,还养了20 多头牛,100 多只羊,一年的经济收入还算客观,生活还算幸福。但是天不随人愿,孙女不到一岁时,儿媳出走,尔后儿子被查出尿毒症,本是含饴弄孙的年岁,却为治好儿子的病四处奔波,即便这样,艰辛的母亲也未能挽回儿子的生命。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贫困与疼痛像一把利剑直插这个飘零的家,但是这位坚强的母亲面对漫漫长路,决定打起精神,从头来过,为自己,更为自己的孙女,要坚强地活着。于是她开始重新打理自家的果园,悉心向技术人员请教芒果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致力于芒果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另一方面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2年的时间,她家的家庭人均收入远远超过了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退出的标准,还凭借自己的双手,就地就近打工,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这位母亲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着周围的群众,在她的带领下,周边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发展芒果产业、养殖业等,走上了致富路。
在家乡,有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像村里的这位母亲一样,不曾向命运低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积极发展芒果、花椒、雪桃、冬早瓜菜、万寿菊等特色产业,并通过就地就近务工等增加家庭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有残疾人家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残志坚,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出谋划策下,发展起养殖业、开起铺面、学习竹编等,自食其力,为家庭增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芒乡大地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还涌现出一批驻村扶贫先进工作者、扶贫好村官、扶贫明星企业等。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中有的舍小家顾大家,有的受伤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有一些牺牲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扶贫干部,每当听到他们的先进事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真诚感谢他们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付出。
其实,不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光荣的脱贫历程,还是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其精神和斗志,正像根深叶茂的芒果树,在家乡的建设发展中,茁壮成长。从一棵小树苗,历经坎坷,不断发展壮大成成千上万亩的芒果产业。贫困户也正在挣脱束缚自己的贫困枷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扶贫干部也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群众致富后的笑容。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5年的光阴,无数个日日夜夜,在阳光雨露的润泽下,越来越多的“致富金果”走出了大山,在全县扶贫工作者的秉持初心。负重前行中,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实现脱贫出列。在岁月的洗礼中,我的家乡产业正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正不断完善,群众精神面貌焕发勃勃生机。当金沙江畔又是一年芒果飘香,累累硕果缀枝头时,家乡满满的幸福弥漫在每一缕空气中,阳光依旧和煦,幸福依旧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