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呷的身份

2020-12-08黄立康

壹读 2020年11期

◆黄立康

党员木呷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云南省丽江,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吉克木呷常年奔波在大山深处。吉克木呷在驻村一年期满后,仍主动要求继续留下,他说,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段话来自中央电视台13 频道2020年5月6日午间的“新闻30 分”栏目,新闻的标题是“吉克木呷:站好精准脱贫的最后一班岗”。同天下午的“新闻直播间”以“以青春的名义”为主题,播放了吉克木呷的驻村故事。而早两天在5月4日的中央电视台1 频道的“新闻联播”,就已经播出了吉克木呷扶贫的事迹。

你可能想问:吉克木呷是谁?这个问题答案千种,对于我来说,吉克木呷是我的同事,但在所有丽江市文联的同事里,他是和我们相处的最少的那个,他一直在丽江市宁蒗县春东村委会驻村扶贫。春东村深藏在金沙江畔的大山深处,是宁蒗县最偏远、交通最差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522 户人家中有164 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8%,这样的脱贫攻坚战,在我看来,如同在钻石上雕刻。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面对着电脑校对《壹读》杂志时,木呷的办公室在草木包裹、风雨侵袭的原始苍茫大山间;当我们手指轻按、调整一个逗号、让一个句子变得顺滑通畅时,木呷的双脚走在雨后泥泞的山间乡道,一步一滑,步步惊心;当我们为因投稿作者错别字满篇的文章“别有幽愁暗恨生”时,木呷顶着风云烈日眺望“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扶贫之路。我无法体会木呷行走山野的疲惫,汗水浸湿了衣服,紧贴着后背,粘稠和痒痛,像是将太阳射下的阳光背在背上。我也无法体会,扶贫路上的饥寒熬煮,他站在斜坡上,手支着大腿眺望,山的那边还是山,一个个星点小村是藏在树叶下的菌子,那一刻他是否想起远方的故乡和亲人。当然,我也无法明白,与知识少、私心重的建档立卡户讲解国家政策的艰难,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人心里一杆秤,都只是称自己的生活。我无法虚构同事木呷在扶贫驻村生活里的真实。水冷或者烫,只能自己尝。但我知道,这其间一定会有心酸、疲惫、孤独和困顿。世界并不是一个倾听者,有时候,就连超人,也都需要一个电话亭。凡夫俗子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但平凡的世界,总有平凡的人生让我们感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得:“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当我的同事木呷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我为他欣喜,一颗努力发光发热的星星穿过光年射来的光,终于被人看见了。被看见让人欣喜,这是对奋斗人生的肯定,但更值得人自豪、肃然起敬的是这颗星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朝着目标奋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星光照见的一瞬,是他坚持不舍的一生写照。

我像其他同事、朋友、亲人一样,赞叹他的精神,祝贺他取得的成绩,却也在心里深藏着迷惑:木呷在想什么,怎样想,是什么样的内核决定着他的言行,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他一路前行?《当你像鸟飞往你的群山》里我记下一句话:“决定你是谁的最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木呷的内心藏着怎样的核能,或者说,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初心,让他成为了一个让人亲近又敬佩的人?

我们成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我相信,木呷一直在努力着,他秉持着一种信念,坚守着一颗初心,这颗初心蕴含着无限的力量,推着他向着期待中的自己努力。什么样的形象会是木呷期待中的自己呢?我想,在内心最深处、最深沉的渴望里,木呷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的,这就是他的初心,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他入党宣誓、高举右拳、声如洪钟时,他已经立下了这个目标,他跋山涉水、脱贫攻坚的路,就是通往自己的路、通往“党员木呷”的路。

2020年5月14日,市文联全体人员在党组书记鲁若迪基、副主席陈洪金带队下,去往春东村开展一月一次的扶贫自查工作。木呷又一次踏上了那条他熟悉的山路,翠玉、牦牛厂、羊肠箐、东坡甸、胜利村……数不清他是第几次、几十次走在这条路上了。一路上杜鹃花开得灿烂,漫山遍野的幸福花让风声也变成杜鹃的啼鸣。在羊肠箐一棵开满白花的树前,我们停了下来。木呷说,一个月前,摄制组和他在这里拍摄新闻,四月间,却大雪漫天。木呷静静地看着那一树白花,时光飞逝似曾相识的恍惚,让他沉默不语。从一地白雪到满树春花,木呷走过的不只是冬春,不只是苍茫大地十万大山。那棵树是他初心的见证者,也是他心路的参照物,他一路走着,走过山河的冬夏、草木的春秋,走过建档立卡户脱贫的生活点滴,走过宁蒗大地的巨变和自己的蜕变。现在,我走在他熟悉的路上,遇见了党员木呷,也将遇见奋斗人生中的每一个他。

诗人木呷

占卜

羊丢了

外公找来一截树枝

用刀一边刻

一边念念有词

刻出的树皮

很像许多只耳朵

那只羊从树下走过

应该能听见

我最初认识的木呷是位诗人,《占卜》是他写下的诗。2016年,我一度处在灼心而漫长的等待中,忧虑地猜测着前途命运,像只惊弓之鸟,总是防备着某些看不见的意外。那时我将从学校调动到文联杂志社工作,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和教师出身的缘故,让我在命运的转口、好运垂临时显得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等待让人煎熬,但日子如同奔跑的斑马,黑白交替,不舍昼夜。一边等待,我开始一边接触杂志编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到文联去办理一些事务。某一天到文联,未来的同事们告诉我,从宁蒗选调的新同事因为是公务员身份,调动手续办理相对较快,已经到单位上班了。因为调到文联的人都要求能编会写,所以,在我悄声询问他名字的读音、知道他叫吉克木呷前,我已经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小凉山诗人。

王小妮说:所有的诗人都是预先认识的。在我开始写散文之前,我有十年的写诗经历。在原先的学校,同事们都戏称我为:“诗人”,我也一度迷失其间,“端”着自己的诗人身份,让自己的言行都接近于一首移动的诗。只是后来因为写诗的天赋所限、阅历浅显,断言碎语只能达到浮光掠影的肤浅层次,就像阳光只到达河水表面那样,于是我放弃了诗歌,或者说是诗歌放弃了我,我开始写散文,自称“散人”,一个世俗气息浓烈、总是紧张兮兮毫不松散的散人。

在内心深处,我与木呷是有一些“我自以为”的诗人间相惜和敬意的。诗人是我们隐秘的身份,潜伏在光阴与天地之间,为山川湖泊抒情,为星辰大海守秘。

以文会友,在没有和他有深入了解的交流前,我开始从他的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高山流水的蛛丝马迹。2016年,市文联与《边疆文学》接洽,在《边疆文学》推出“丽江青年作品小辑”,那是我第一次上省级刊物,也是在那一期上,我读到了木呷的诗。之后断断续续读到木呷的诗,在《民族文学》《西藏文学》里,惊喜之余,我开始悄悄用他诗歌的词义和诗情粘贴木呷的诗人身份。

我很喜欢木呷的诗,他的诗,像他这个人,他的诗朴素,语言自然简洁,意义晓畅而内敛,开阔的视野下常常把目光和真情倾注在柔软的细节上,而在他诗歌的结尾,又常常藏着小小的撬动,能让你随着蚌心里的沙粒,一起疼痛,又一起惊喜。木呷心有万物,所以,万物充满了他的灵魂,在诗中浮现,平凡普通却闪着光芒。

初见的木呷,他腼腆、内敛,说话的声音很轻,说话时带着微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诗却是他心灵的密码,一个个落到白纸上的黑字,像黑夜里回家,不自觉唱起的明亮、悠扬的乡谣。木呷的心事藏得很深。

今天在派出所

看到一位彝族老妈妈

正在办二代身份证

采集指纹时

机器却怎么也读不出

她的指纹

看着她长满老茧的手

粗糙如树皮

我的心里一酸

想起了远在老家的母亲

我猜啊

能读出她们指纹的

也只有家里那一亩三分地了

许多影子在木呷诗歌里晃动,只言片语间,白纸上黑色的抒情,慰藉他客居的乡情。公鸡、羊;洋芋、苦荞;吸烟的房子、彝人的火塘;毕摩,族谱,一个纸上的故乡被临摹而出,山川万物在拟人和隐喻间,渐渐升腾到他精神的高原。在他精神的高原,有故乡、有云贵,更有中国。今年初在与新冠疫情的战斗中,木呷带着队员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当一天紧张的工作结束,他依然走在战“疫”的路上,那时的他是“诗人木呷”。心怀着诗人的悲悯和责任,他写下了《戴着白色口罩的月亮守住了村庄》:

1

一到晚上

月亮总是戴着白色的口罩

出现在我们上头

2

夜色在山峦间

不断传染

轻轻地思念一遍

就无法隔离了

3

月光有毒

天上的星星太多太近

即使两三颗落下来

也被我们排查成

万家灯火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诗人,可以细微到收存毫毛,也可以广阔到容纳十方宇宙,虽然我们无法达到“为天地立心”的境界,但诗言志,如果说故乡与远方是一个诗人的柔情和灵魂,那么责任与担当便是他的骨气和血性,是不可少、不可缺的。在诗人木呷的诗里,我读到了他的柔情,猜出他的心事,也读到了血和骨,读到了一颗红彤彤的诗心。我曾写过一首名叫《誊抄一位诗人》的拙劣的诗,现在,请允许我矫情地做出应和,应和木呷那些朴素深情的歌,我要誊抄木呷的诗,也要誊抄这位叫“吉克木呷”的诗人——

清水净手,我将誊抄一位诗人

于悬崖寻风蘸血写就的诗。黑字

如渊,一张白纸升起他梦见的故乡

他将生命平铺。连同突起的怒低陷的忧

都戴上诗歌的谜面,跳跃在

意象与隐喻间,结局或开始处

我在暗处,横折弯钩隐去身形

跟踪他的停顿转折,控制脚步轻重缓急

飞奔山重坐看水尽,看他星火引发海啸

在熟悉汉字浇铸出的惊喜和感动间

他追寻的是心绪还是天意

我和我的敬意谁先到他梦里天堂之门

他的天堂萌芽于原始苍茫,一日将尽

我屏住呼吸,在黄昏登上他精神的高原

与他的孤独并立,等待梦中盛宴降临

同事木呷

2017年初,我的调令终于批下来了,当我正式到文联上班时,木呷已经下乡驻村扶贫快半年了。所以,我和木呷的同事关系,是形而上的,是一种朋友圈的同事关系。我是他的“点赞之交”。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木呷走村串户留下的照片,照片略去了长路和冷汗、高山和烈日,只留下和建档立卡户沟通的场景,寥寥数语做备注,如同警句,铿锵有力。

“催建房,拆旧房,硬化路。”“厕所革命宣传。”“市文联帮扶干部走访扶贫户。”“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决胜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推进会。”“东坡甸学校动工。”“爱心超市筹备。”

我所看到的,不过是扶贫生活的万分之一,也无法穿过图片和文字触摸到扶贫工作的艰难困苦和任重道远。不痛不痒的“点赞”只能遥寄我微不足道的敬意,木呷所做的事情,是在为高天厚地和时代春秋“点赞”,每一个脚印、每一句话、每一次帮扶,都在“心”里,都是将“心”点红。

与木呷的近距离相处,大多是在我们去春东村走访扶贫户的时候。木呷中等身材。在我印象中,他的衣着固定、保守——黑色帽子、深色夹克西裤、黑皮鞋。我几乎没有见过他穿色彩鲜亮、款式新潮的衣服,想来扶贫路上风尘泥淖,深色衣裤耐脏耐揉,又不失稳重踏实。鸭舌帽下,是木呷端正清秀的五官。他笑起来的时候,牙齿洁白,眼镜后的眼睛会眯成一线。

在和我们一起走访扶贫户的路上,他会将你所负责的挂联户的近况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向告诉你,事无巨细。他无数次走在这条路上,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些弯曲陡峭的路,像是他的年轮,一圈圈绕着他的心。原始苍茫,山遥水长,这条路是他回家的路,但又不是他回家的路。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木呷已经将扶贫的这方天地当成了故乡,所以他的神情总是沉静、恬淡而知足,国事也就是家事,扶贫其实是扶自己的亲人。

不多的闲谈间,我得知木呷是四川凉山州喜德县人,2002年中专毕业后,就到宁蒗县工作。他从基层的电视新闻编辑、记者以及彝文翻译编辑工作做起,任过宁蒗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后又参加公务员考试,在新营盘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他调动到市文联前,任宁蒗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18年来,他的工作有升职、有调动,但他一直在宁蒗的土地工作,播撒光热。

宁蒗的山川,属于小凉山,而木呷的家乡,在大凉山。我问木呷,是否时常回去。他说,以前一年回去一两次,现在扶贫工作忙,已经很久没有回故乡了。我继续问,你家乡那边也在扶贫吧?他笑着说,是啊,扶贫后家乡变化很大。我很喜欢“凉山”这个词,虽然“凉”,但却是一种可感、可触、可亲的温度,让山也有了烟火气和人间味。凉山有大有小,像两兄弟,中间围着清澈可人的泸沽湖,那是他们的妹妹,掌上明珠、心上佳人。我想,是不是这里所有的山,都将温度寄给了天上的云和湖中的水,才让云朵舒卷自在,才让水波起伏悠然,也才让那些云下水旁的人,有一腔激荡的热血?

木呷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下,有一股奔流的热血,他的爱深沉、饱满,所以,他脚下的凉山,不管大还是小,对于他来说,都是热土。大小凉山,是他连成一片的故乡。

四月走访扶贫户的工作结束了,同事们就要回丽江城。木呷等着给我们送行。我看着远山,寻找着诗人鲁若迪基家的斯布炯神山。木呷的深色背影就在我前面,市文联副主席陈洪金和木呷说着话,叮嘱他继续做好工作,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这时候,鲁若迪基的弟妹也走出来送行,她看着我们正收东西,就亲热地和木呷开起了玩笑:木呷,你同事们要走了,你一个人留在这,待会不要哭啊。我感觉木呷的背影颤了一下、缩了一下,某种情绪像刺猬遇险,将柔软的肚腹收往内里深处。这是我的捕风捉影,我无法透过背影看到他内心的激荡,而木呷、我的同事,只是轻笑了两声,云淡风轻,不露心事。

彝人木呷

九十年代,我读小学时,有段时间很流行“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的歌。有同学会请你把歌词抄到歌本上。那时候写的字,当然很丑,但胆子大,能面不改自恋之色地将歌词抄完,表情得意,情绪微醺。后来听到“太阳部落”“吉克隽逸”的歌,那些带着音律的意象,在我脑海中搭建了彝人的故乡。那是很美的地方,在山顶,白天开满了索玛花,夜晚开满了红火把,羊群在云朵间捉迷藏。荞麦翠绿,零星开着细碎的小白花。木楞房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房里的火塘燃得正欢,茶罐里的水唱着低音,应和着阿妈的歌谣……

2017年11月,我第一次下乡到宁蒗县翠玉乡春东村那晚,在诗人鲁若迪基家的火塘边见到了他的“1958年的父亲”。那晚木呷坐在我旁边,精致的龙纹酒碗放在地上。酒碗内里是明亮的鲜黄色,端到火光照不到的暗处,像黑夜里的黄月亮,不知道,那醉人的月光是否是天界神明注满的美酒。

翠玉乡多是普米族,也有彝族和汉族,鲁若迪基在当地很有威望,知道他回来,很多人来看他,人们围坐在火塘边,相互敬酒。我发现,来敬酒的普米汉子们都不像我这样叫木呷的名字,他们端起酒碗,迈步过来,冲着木呷喊:“吉克”。

“吉克”,是木呷家族的名字。

家族之名,门庭的荣耀,血脉的印章。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接过祖先传下的姓氏,被命名,才有生。家族的姓氏如同徽章,一笔一笔雕刻着过往的岁月、凝固的历史、静默的家神和流动的血脉。家族的姓氏是我们的堡垒、坐骑和后盾,是不能被辱没的。在敬酒的呼喊中,我能听出语气中的敬意——家族的姓氏,是你的名字,你的前行,背负着一个家族的尊严。但这种敬意并非来自血统。那些普米族汉子,有着自己的生场与血地、鬼怪和神明,他们是另一条河,不会在乎你的河水源头是否来自雪山之巅。但他们确实是带着敬意和亲切去称呼彝人木呷的:“吉克,来,喝酒。”

决定我们的不是记忆、血脉、家势,而是行为。木呷身上带着他的大凉山、家族和故乡,将自己深沉的爱浇筑在异乡。他甚至比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还了解这片天地,他去过许多当地人都没有到过的村子,仓岩洞、青稞坪、衙门坪、罐罐山、白草坪、老屋基,这些早已异地搬迁的“空壳村”,木呷走到过;贫困户建房、人居提升、产业验收、合作社覆盖、档案完善,这些关系到当地老百姓生活的细节,木呷努力做着;下雨了、进村的路断了、建房子的材料拉不了、老百姓庄稼收不了,木呷忧心着。行为决定了你的人格,有句老话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说肉身即是故乡、我们是各自家族的骨头,那么,彝人木呷就是吉克家族的一块硬骨头。

“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拇指那么大/在外的时候/我总是把它竖在别人的眼前”。我想,在木呷心里,大凉山很小,彝族很小,吉克家族很小,那个叫“跃进”的小村很小,他那么努力,是为了把它们竖在别人面前。

某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新闻:“2019年云南吉克家族奖学金颁奖暨募捐仪式举行”。点进文章看热闹,发现是云南吉克家族为71 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不由地心下赞叹。“云南吉克家族奖学金”到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了。后来我跟木呷闲聊到此事,表示钦佩,他才说起,吉克家族奖学金是他和家族的一个企业家共同发起的,由家族共同捐款资助家族中优秀学子的一项民间助学活动,一年举行一次。木呷深藏功与名。

文章下有许多留言,读来充满能量,很是感动:“真的很高兴能生在这么重视教育,爱国,守法的毕摩家族,再次看到我们家族为这次云南省吉克家族奖学金仪式举行默默付出的所有人员,在这里向你说一声辛苦了!”

“我们四川的吉克向云南学习。”

“彝族同胞的教育理念大大转变,给你们点赞!有了这样的仪式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一个家族的家风真的很重要,作为吉克子女,我希望我们年轻人继承先辈重视教育的家风,学知识,长见识,开眼界,爱国,爱族,爱家。伟人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我希望我们家族乃至整个民族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

“书则(彝语:厉害),我们大凉山吉克家应该向云南吉克家学习。”

我想,这是一个家族的自爱自尊。如果你想把你的家族竖在别人的眼前,也想让别人把你的家族竖在你的眼前,那么,首先,你得自己先站起来,稳稳地站在大地上。

书记木呷

电话响了。

宁蒗县春东村委会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吉克木呷将视线从电脑上移开,扒开办公桌上堆积的表格,手忙脚乱地找着手机。相同的铃声但不是来自木呷的手机。旁边同事接通了电话。终于木呷也在散乱的A4 纸下找到了手机,他把屏幕按亮,看了一眼,没有未接来电。做了一早上的材料,建档立卡户的档案完善、“明白卡”的内容核对,让木呷头晕眼花。顺势休息一下吧。木呷点开通话记录,上下划着,然后关掉,又点开,又关掉。今天手机出奇地安静。要在平时,电话多得恨不得手机就长在耳朵上。中午还要开会,“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得提前准备,得安排一下遍访的工作。手上的工作先放一放,先准备中午开会的内容吧,这一次“伙头”“排方”“龙塘”这几个村得加强动态管理。

中午开会布置工作的时候,木呷感觉手机在兜里震动,抽出手和眼,拿出电话看了一眼:没有来电。手机是调成静音的。木呷划下手机窗口,把手机调成震动,放在桌上,免得整天疑神疑鬼的。副书记杨绍海补充发言时,手机真的响了,木呷的心颤了一下,拿起手机看屏幕,是市文联的同事打来的。木呷起身到门外接电话,同事来电话是询问扶贫户就读子女的普通高中补助政策的细节。挂了电话,木呷心里空空的。打起精神,下午还得入户督促危房改造问题。

这些是日常,一个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常,也是一个扶贫工作队员的日常。一切都围绕着扶贫工作展开,贫困户建房、人居提升、危房改造、产业验收、合作社覆盖、两后生劝学、劳动力转移培训、档案完善、明白卡上墙……每一项工作都得狠抓细抓,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甚至都没有时间停下来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心,但作为第一书记,又不能让工作队员们看到自己的沉重,怕影响军心。有时候,真想把自己变成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但那是奇思妙想,扶贫,其实是扶人,要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化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不能死搬硬套,要有烟火气和人情味,那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做的事情,甚至,扶贫队员开展工作,如果对扶贫户没有感情,那这工作也是做不好、收不到效果的。扶贫工作需要爱,需要大爱,一些小情绪,得自己调整好。

向信用社借了车,木呷和队员们又奔波在熟悉的路上。一路上,手机一反早上的安静,响个不停。先是一个未知号码来电,接通了,是一个春东村村民打来的。村民激动地说,干儿子,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没想到你连晚上做梦都是有关扶贫工作的事,你们扶贫干部辛苦啦,我们会记在心里的。木呷被激动的村民弄得笑出了声,后又被村民几句话弄得眼睛湿润,挂了电话后又有些诚惶诚恐,扶贫是他的本职工作,是他该做好的事情,这样一宣传,反倒让自己生出脚触不到地的虚妄感。

随后是工作队的女同事打来电话,接通电话,是唱歌一样的永胜口音:“木呷书记……”她询问的是关于“明白卡”制作事宜。

到牦牛厂村入户,快走完的时候,市文联书记打来电话,说要说三件事情。一件事是询问前往胜利村的路是否通畅,单位开始做这个月的下乡准备了,但雨季车路通畅是大问题,所以先问清楚,好灵活机动地安排工作。二是春东村“爱心超市”的事情,市文联在春东村筹建的“爱心超市”是全市范围内最早建好的,应该尽快投入使用,把工作做在前头,尽快让群众受惠,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

挂了电话,木呷才想起书记原本要说三件事的,但只说了两件。木呷感觉今天书记说话欲言又止的,大概是要落实一些扶贫工作的具体细节,需要深思熟虑,说话才有些吞吐。木呷没想太多,心思又回到“路”上来。这两年,翠玉乡春东村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道路硬化,去往胜利村和光明村的路也打好基础,相信很快就有通畅的水泥路,到时候,运送建房的水泥等材料就会方便。以前扶贫户买来水泥,山路因下雨无法通行,雨水淋到水泥上,水泥就废了。建房的扶贫户很愁,工作队员也很愁,无端增加了建房成本,好好的水泥变成石头,扶贫户的无助,这让人心疼。以后路通了,村里的优质花椒、核桃往外运送就方便了。扶贫路何时才能成为致富路呢?一路上木呷都在想这个问题。他时不时拿出电话看看,这些天总是有错觉,觉得有电话打进来。

回到翠玉后,吃过晚饭,已经是晚上七点了。虽然有些累,但木呷还是让自己加了三小时的班,继续完善建档立卡户“明白卡”的资料。回到住处,十点过,木呷躺在床上不想动弹。一旦手头无事、安静下来,木呷又生出有电话打入的错觉。他拿起电话,点进通话记录,上下划动。当一个熟悉的号码跳进眼帘时,木呷突然想起,已经有好几天没给妻子和儿子木果打电话了。木呷按下电话,看到屏幕上方时间显示是22 点34 分钟,旋即又挂掉电话。这么晚了,家人怕是休息了。木呷想起在丽江的家,想起远在四川的故乡,一时间千头万绪,这一整天患得患失的情绪,原来就是来自这两个没有拨通的电话。木呷又一次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停了两三秒,又马上挂掉。今天文联书记打来电话没说完,是不是就是要和他说这件事情呢?这件事木呷没和妻子说过,但夫妻这么多年,这些天他又不敢往家里打电话,妻子也不打电话来,怕是已经猜出事情的大概了。

木呷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出。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十分关键。宁蒗县的扶贫工作是丽江市扶贫工作的重点,而春东村又是宁蒗扶贫的重点之一。宁蒗县委领导多次来到翠玉,去到春东村指导工作,对现阶段春东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工作队能够撸起袖子,鼓足干劲,顺利实现春东村脱贫出列的目标。木呷也对此充满信心。但是,到今年,已经是他到春东村扶贫、做第一书记的第四年了。原本下乡驻村一年后,就可以回原单位的,但是,木呷放不下啊。就这样坚持着,第二年,第三年,他一直在扶贫路上奋斗。不知道儿子木果心里,是否期待着自己的父亲能够出现在自己校门口,拉着自己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这些年,儿子木果从幼儿园读到了小学,家庭的重担也一直压在妻子身上。木呷也希望能够陪在亲人身边,可是,作为春东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扶贫的重担扛在肩上,是不能说放就放的。假如换一个书记、队长,新书记需要时间熟悉工作,短时间内不可能像他这样熟悉,这样势必会影响春东村脱贫的进度和质量。一颗钉子决定一场战争,这个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木呷已经决定站好最后一班岗,2020年也坚守在扶贫书记的岗位上。他已经将自己的决定报告了宁蒗县委领导和市文联书记,但他没有告诉家人,他不知道怎么开口……

窗外,雨又开始下了。

亲人木呷

在春东村很少有人叫他——“木呷”,年龄大一点的叫他“干儿子”,更多人喜欢叫他“木呷兄弟”。无论是叫“干儿子”还是“兄弟”,其实都意味着老百姓把木呷当做亲人、亲人木呷。在我的金沙江边的老家,有一句非常喜人的方言:“人亲骨头香。”我可以预见到,每当木呷走进扶贫户家里,那些没有血缘、但情浓于血的亲人,会带着微笑迎接他。扶贫户脸上的微笑是来自内心的。亲人们会被一种亲切感拥抱着,这种亲切感带着香气,如花气、似草香,天然而纯真。这香气,应该就是来自骨头里的。相见时的喜悦、激动,相处时的愉快、亲近,离别时的感激、不舍,鱼水情深,星月相照,骨肉相连。春东村村民杨建花说:因为他(木呷)

对我们太好了,他变成我们的亲人了。

亲人间总有些牵挂,牵挂就会织出许多故事。关于木呷和他的亲人们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比如“熊采独玛的白房子”,比如“李衣生母的奖状”。

“白房子”。这是熊采独玛对自己的新房子的称呼,当我听到这个词时,内心欣喜地赞叹人们的创造力:语言在生活里才如鱼得水,才是最鲜活的。我到过熊采独玛在胜利村的家,房子是传统的普米族木楞房,房顶灰黑,木楞粗粝,屋内昏暗,却漏着风。房檐下杂乱、参差地晾晒着衣物。院子内老母鸡带着一群刚孵出不久的毛绒小鸡仔四处啄食,老母鸡傲娇,小鸡仔慌张。猪牛关在正房的下层,我能闻到一股猪牛粪便和湿草被捂闷过的混杂气味。

木楞房里装存着漏风滴雨的冷色生活。木呷入户调查后,识别出符合条件的十七户贫困户,熊采独玛家就是其中的一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熊采独玛家享受到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搬离了原来居住的胜利村,做起了小生意,盖起了新房。我到过她在翠玉的新家,是现在常见的钢筋水泥房,相较于木楞房里的生活,现在,熊采独玛像是住在一个梦里,她说,感谢他们,要不是他们,住不上这样的“白房子”。我不知道她是否会在白房子的梦中做梦,梦到自己的老房子,梦境里出现一段独白,带着阳光,说着心声:

“即使是蓝天白云、和风暖阳的好天气,也无法将老去的木楞房从昏沉的梦中唤醒。木楞房的肤色渐渐回归泥土,他确实是老了,回忆和昏睡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我望向他,虚掩的门,眼睑沉重。像斑驳的灰发,经风历雨的屋瓦上流过太多的昼夜和秋冬。木楞层叠,皱纹里藏着太多风声和故事,那些故事和火塘的柴火一起发出光热,让童年的睡梦温暖。我想念在木楞房里度过的时光,但我更喜欢新房子带给我的憧憬和希望。木楞房对面,贴着白色瓷砖的新房子艳丽、明亮、宽敞,一朵朵向阳的花,开在院子里,开在窗户、门帘和我的脸上。屋顶的水泥是另一种石头,融在一起的石头,我信赖石头,它沉默、沉重,它帮我压着我的新房子,我害怕大风把我家的新房子吹到天上去。我太喜欢我家的新房子了。”

木呷在李衣生母家客厅的墙上看到一排奖状。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个细节,我想,大概是因为木呷想起自己正在读书的儿子。或许曾经有一天,木呷的儿子通过电话视频向木呷展示自己刚得到的奖状,带着骄傲和羞涩,急切而激动的和远在宁蒗扶贫的父亲分享自己的喜悦。扶贫和学习一样,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得到一些成绩。但木呷没想到的是,成绩优异的李衣生母居然辍学了,并且是在高考前两个月。那时是2019年4月,开展户户清工作,木呷来到李衣生母家入户调查,奇怪地发现,为什么成绩那么好的学生1月份就辍学外出务工了?

原因其实不言自明:因为贫困。

木呷或许没有意识到,当时的他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作为第一书记、扶贫队长,自然是希望自己负责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有很多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因学致贫”,李衣生母选择辍学,为家庭减轻负担,并且早日去务工,也能给家庭带来一些经济收入,能顺利脱贫,也能让弟弟继续求学。但木呷并没有这样考虑,他没有因为要让一个家庭脱贫而选择对一个好学生的命运置之不理。木呷马上打电话给李衣生母的父亲,让她父亲告诉李衣生母,说扶贫工作队让她必须回来参加高考。

高考是人生一个垭口,不参加高考,不读大学,不继续学习知识,那这个学生,可能一生都在和贫困斗争。参加高考,她的人生会因此和父辈不同,就会有更多可能性和希望。高考前一个月,李衣生母回到学校,考上了大学,她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而遇到木呷、得到帮助是她人生的另个一个转折点。

或许是因为那张奖状,或许是因为想到儿子,或许是因为木呷想到了从前的自己,曾经有那么一刻,或许木呷也面临辍学的处境,所以他知道需要有人站出来支持李衣生母、帮助李衣生母,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帮扶,但对李衣生母,却意义重大。我知道木呷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他的学生时代,求学的渴望和家庭的困难是两只矛,都顶着木呷的脊背。但他坚持了下来,他的亲人也坚持让他和弟妹读书。后来,木呷毕业来到丽江工作、成家,而家乡的弟弟妹妹都当了老师。知识能改变命运,读书,在木呷看来是改变人生的一条路。扶贫,不仅仅给人富裕,还应该给人希望。这是最高级的给予和帮扶。比你更关心你自己的,是你的亲人。

父亲木呷

读小学的木果在造句。

老师安排家庭作业——写生字“吗”“怎么”,然后造句。木果左手抱头,咬着铅笔,绞尽脑汁,但大脑一片空白。他懊恼地直起身子,靠在椅子上,看向窗外,随后,看向书桌,目光呆直:太难了。房间很安静,只有书桌上的闹钟发出“沙沙”的声音,木果想看看时间,他觉得时间漫长得快过了一百年。突然,木果看到了他们一家人的合影,一下就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木果用歪斜、稚嫩的笔迹顺畅、快速地写下句子,这句子几乎没有让他费神,因为他写的是他这个孩童对世界的大大疑惑和小小心事。他写下:“爸爸怎么天天去山上?”“爸爸你现在走吗?”

这是让人心颤的句子,也是让人心疼的句子。不知道当木果的妈妈为他检查作业时,有没有含着眼泪。天真的发问有时候却最显沧桑。“天天”“现在走吗”,世界对于孩童木果,是硕大、笼统而抽象的,他不明真相,无法填充更多可靠的细节,他仅能理解的真实,是他的爸爸没有陪在他身边。

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山上”了。木果可能无法精准地理解“精准扶贫”这个词里包含的艰辛、漫长和重大,与无法理解父辈们为之奋斗的初心、使命和责任。他无法感受国土上正磅礴展开的激情事件、伟大进程,对于他,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小小的稚嫩的委屈。父亲不能陪他下国际象棋,不能陪他画画,不能给他讲故事。父亲,像是一个疑问句,木果无法用陈述句、判断句来“造句”父亲,也不能用省略句或是否定句,父亲太珍贵了,珍贵得,像是节日。

对于木果,从他出生那一刻,“父亲”就因为他而天然地存在着。而对于吉克木呷,他并非生来就是某人的父亲。木呷也在“造句”,他造的句,也是关于“父亲”、如何成为一名父亲。

《请回答1988》中女孩德善因为家里穷,被迫和姐姐一同过生日,向父母哭诉后,她父亲对她说:“爸爸妈妈对不住你。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很多事情不知道,请女儿你多体谅。”每次读到这句话,我都感动得想哭。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孩子的心酸和委屈,如同一声轻喊,却能够激起父母内心的雪崩。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他和母亲,他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孩子的心酸,是父母的心痛,孩子的委屈,是父母的苦楚。当父亲木呷读到儿子的造句时,心中肯定是五味杂陈、有如刀割的。疼痛让人成长,木呷也在努力成长为一个父亲。他要如何给自己,也给儿子造句,一个关于父亲的句子呢?

这个句子里,要有父亲和儿子、我和你,要有爱和思念,要有陪伴和离别,要有两个人的心心相印,也要有体谅、包容和期待。更重要的是,“父亲”这一道题的答案里,木呷要身体力行地填写下男儿的责任、坚定的目标和崇高的意义,这是父亲的意义,将广阔的世界、高远生活的版图和精神,融入到父亲的形象里,像一张地图,让儿子按图索骥。哪怕有时父亲留下的只是一道背影、一句寻常话语,但在某个时刻,却能在儿子心里小小地撬动一下,让他明白平凡世界的道路,让他明白奋斗人生的意义。

如果要以“精准扶贫”这个词来造句,你会写下什么?我们都知道,“扶贫”造的句子会很长,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大地上“造梦”、一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无数的人在努力着,为中国梦添砖加瓦,浇筑心血。这是一个时代的造句,这是无数人的造句,木果造下的句子是中国梦的一小部分,木呷造下的句,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虽然有分别和苦痛,但总有一天,当木果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之奋斗的扶贫事业意义重大而深远,我想,他会在自己关于“父亲”的造句里,在结尾处,写下一排入纸三分的感叹号。

凡人木呷

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包括木呷,包括你和我,但平凡的人们总给我们最多感动,平凡世界里有真心英雄。

2020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13 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中,介绍吉克木呷扶贫事迹的新闻的最后,木呷的妻子出现在画面里,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身边也有很多这种扶贫工作队的朋友,其实他们跟他(木呷)一样的,也是很长时间回不了家。并不是说他(木呷)有多特殊,在这个群体里面,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