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0-12-08向云飞
◎向云飞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大学生的学历占比在不断提升,而社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三全教育”成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理论。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突出,因此需要以“三全教育”的视角切入改革,以健全的教学机制与管理规范为基础,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员化、全过程化和全方位化。
一、“三全育人”理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作用
(一)“三全育人”理念应当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
“三全育人”理念是我国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思想应当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由此建立以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以及组织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是有效落实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而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职院校中必不可缺的教育环节,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职业发展意识的重要课程,因此,“三全育人”理念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理论,以此将育人主体、育人方法以及育人路径延续到就业指导工作之中,发挥其重要的领航作用。
(二)就业指导工作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表现
高职院校是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构,而在就业导向下,就业指导工作成为进一步深化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的关键环节。“三全育人”理念则是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其要求教育实践要落实在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之下,由此才能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与时代特征。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外延环节,恰恰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表现。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论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教育主体缺乏全员性
在“三全育人”理论下,全员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根本要求之一,但是在高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却存在部分教育主体参与积极性不足、功能性发挥不强的问题。首先,存在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位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与自身职责无关,应当由双创教师、辅导员等负责指导,另一方面还有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自身所教课程处于初级阶段,与学生的就业关联性不强,进而忽视了就业指导。其次,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同主体角色之间,还存在着沟通障碍与工作衔接不当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机制与规范,导致专业课教师、双创教师、辅导员等不同角色身份的教师在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与准备,各自选择自认为适合学生的就业指导元素内容和方法实施教学,但这就导致相互之间容易出现内容重叠、空缺、无法衔接等问题。
(二)教育过程全程性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人才培育质量是综合教育实力的基本表现,同样也是社会企业与就业市场的基本检验内容,因此就业能力与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具有同等重要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课程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渗透指导,以此有效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而科学的职业发展观,也是真正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全程性的基本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仍然独立于大多数课程,甚至仅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重点展开教学,未能形成全程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教育内容缺乏融合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融合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中并未形成多元融合的教学体系。一方面存在教育主体融合不足的问题。比如专业课教师在评价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能力时,存在片面性的参考依据选择问题,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核心评价,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与性格的判断。另一方面则存在就业指导与教研实践融合性不足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建立针对就业指导教育的教研组织或课题,导致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内容等停滞发展;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环境、市场需求、学生见识等都在发生变化,而相应的教育内容却并未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路径
(一)落实全员育人,建立多元协同组织体系
首先,应理清高职院校中的育人主体角色,保证全员主体都具备担当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与能力。依据“全员教育”的基本需求,要从环境角度全面挖掘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育人主体。在校内环境中,专业课教师是最关键的就业指导主体角色,除了辅导员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外,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课程中有效渗透就业指导内容,通过实践项目案例、岗位工作情境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内容、环境的了解。在社会环境中,同样也有高职院校可以挖掘和利用的重要育人主体。 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保证全员育人落实的同时保持工作上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合作。第一,学校各级别教育主管部门应设计统一的领导与规划制度,避免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更为科学的协作机制,保证各个主体的工作内容具有衔接性。第二,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其与人才培育、思政教育纳入重点教育任务中,通过设置督导评估体系,保障其育人机制的有效落实。此外,学院间也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规划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教育主体培训机制,有效提升教师全员的育人水平。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基本教育能力,通过就业形势、相关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教学内容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则要丰富培训的途径与方式。除了资格培训、实地调研、专业教育等,也可以开展网络课程、线上讲座等,形成更加多元的培训渠道。
(二)落实全过程育人,打造全程指导服务体系
首先,要建立就业指导育人工作的长期发展链条。其一要在学生入学前期做好就业指导的初级教育工作,包括入学教育、职业生涯启蒙等,引导学生建立基础的就业意识。其二要在学生毕业前全面深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包括专业认知、行业认识、岗位意识、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其三要在学生毕业后进行跟踪调研,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咨询服务,并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优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与课程内容。此外,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也要全面渗透就业指导内容,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等环节中,都可以发挥实践案例、实训项目、行业导师等引导功能,落实就业指导教育。
其次,要建立个性化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设置不同的就业指导规划。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要将其困难与问题进行细化,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落实精准帮扶。比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家庭情况、成绩表现、心理障碍、身体缺陷等细化为多个类型,并建立学生就业帮扶档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帮扶指导,比如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就业心理辅导、就业需求咨询、职业规划辅助等,引导学生跨越障碍,走进社会。
最后,要提升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质量。一方面要深化理论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思维。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通过面试体验、职场模拟、制作简历等活动,将学生掌握的就业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落实全方位育人,建立就业指导融合方法体系
首先,应建立信息化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三全育人”中,全方位指的是教育载体的多元维度,包括理实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等,因此高校需要针对性地建立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咨询途径,包括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技巧推广、就业经验分享等,以此丰富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其次,要拓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课程内容。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其就业所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因此在就业指导中也要进行全方位融合。第一,要从学生的基本素质培育开启,既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包括其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个人品格的外在表现,而优秀的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面对就业问题保持稳定心态,这是学生就业乃至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基本素质。一般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寻找兼职工作等方式获取。第二,要提升学生的专业与行业认知。除了学生专业课程中学习的职业技能外,还需要通过就业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就业背景、行业发展前景等,从而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最后,要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组织与研究课题。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教育、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内容息息相关,同时在社会环境、学生视野、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下,就业指导课程必然也要跟随环境而优化升级。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教师教研小组,通过理论研究、实践调研、毕业生反馈、行业信息交流等方式,了解就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而建立更符合时代要求与就业背景的动态化就业指导课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理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理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学校应当围绕三全教育的三个维度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改革,通过建立多元协同组织体系、打造全程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就业指导融合方法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过程化以及全方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