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先秦散文的譬喻论证

2020-12-08郑晋芳仝瑶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梁惠王类比推理逻辑推理

◎郑晋芳 仝瑶

“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

我们这里所说的“譬”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广泛应用和备受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诸子百家无不用“譬”说“譬”。“譬”一词较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人之方也。”朱熹也曾注曰:“譬,喻也。”据有人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着一百五十九种比喻。孟子认为谈话之术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譬称以喻之”,即在劝说时运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式推理方法来通晓他人。在这些地方“譬”虽被解释为“喻”,但显然不是现在一般的比喻,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大体而言,“譬”可作为当今修辞学中比喻辞格的渊薮,但两者之间不能决然地划一个等号。作为先秦时期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语言现象,“譬”最初的功用在于形象描绘,这是“譬”与比喻的相通之处。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其次,表现在抽象思维上是作为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阐明道理,论证观点,相当于论说文中比喻论证,这也是“譬”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一种用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荀子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刻的哲理寓于自然知识之中,告诉人们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要锲而不舍,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进步。

所以,先秦散文中的“譬”和一般的比喻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比喻主要是一种修辞方法;而“譬”是借比喻这种形式来表达逻辑推理的内容,主要是一种推理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譬喻推理与逻辑推理的过程极为相似。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使用推类,要求具有“类同理同”(理通)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对推类的逻辑要求。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此处以“齐国凭借占天下九分之一的领土去和另外占九分之八地诸侯国交战”,去和“邹人与楚人战”进行类比,得出秦国必败的结论。就推理过程而言,譬喻推理相当于类比推理。但二者也有不同:类比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是同类相推,但譬喻推理中可以异类相譬,先秦散文中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告子·上》中由白羽、白雪、白玉之白相同,以推论犬、牛、人之性必为相同。孟子文章中的这些比喻,从逻辑推理来看,确乎有些无类比附,不伦不类,有人认为这是主观主义的比喻。据有人列表统计,类似这样的推理达61次之多。

诸子散文中的譬喻论证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连譬,即本体和喻体单一对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对梁惠王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另一种是连类比譬,即用多项喻体来表现,说明本体内容,阐明道理。如《荀子·劝学》篇中开头共用了五个比喻来类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的道理。

综上所述,先秦散文譬喻论证中的“譬”既不同于一般的比喻,也不同于普通的类比。譬喻论证既有类比推理的逻辑力量,又有比喻的生动气韵,这是譬喻论证的性质和特点。

“譬”作为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空前规模、空前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处士横溢。不仅当权者急于寻求有助于称霸的政治学说与权术谋略,策士谋臣更是著书立说,四处游说,竭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譬”这种表达方式正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无论是《孟子》《墨子》《韩非》还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几乎无不用“譬”。

猜你喜欢

梁惠王类比推理逻辑推理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花生是谁的
真假借据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浅谈高中数学中类比推理的“形”与“神”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参考答案(2)
4类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