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信息化冲击,于传统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浅谈近两年诗词阅读及教学的一些体会

2020-12-08张爱民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读诗纸质意象

◎张爱民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信息化浪潮中,能沉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的人越来越少。对中职学生而言,信息化的冲击让他们对读长文越来越没有兴趣,读文哪有读图、读视频来得更直观更刺激呢?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碎片化阅读风行的大时代中依然可以时时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而回顾自己这两年来的阅读经验,我的思路则越来越清晰。

一、阅读选择:诗词里的四季和历史

近两年来,虽然也曾回顾经典,也曾跟随流行,但真正可以毫不惭愧地宣称自己一直在坚持阅读的却是经典诗词。这种阅读选择是出于工作需要,更是滋养了生活种种。

说是工作需要,不仅因为自己是一名中职语文老师,还因为我带了职二年级的诗歌选修课和职一年级的诗朗诵社团。给孩子上什么课呢?怎样才能让诗歌欣赏课堂区别于语文课堂上的诗词课呢?

传统语文课堂诗词课通常以某首诗词为主,联系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对一首诗词从字词到主题讲通透,再让学生能背能默,就可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诗歌欣赏课,显然不能走这个路子,否则不过是给孩子们多加了节语文课。

我决定从两个角度备课——意象和诗人。

讲意象。比如“白云”,就带领同学们学习几首和“白云”相关的诗词——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王维的《送别》、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让他们对白云这一意象有个大概的认识:清透高远淡泊的意境和隐逸自洁的情怀。第一学期跨夏秋冬三季,其中秋季最长,我们讲“梧桐”“月”“桂花”“菊花”“梅花”等意象;而第二学期则跨冬春夏三季,以春季最长,我们学习春天各类意象,如花、草、雨、水、风、鸟等等。

讲诗人。以有故事的大诗人为主,杜甫和苏轼是必讲的,其中原因不必赘述。学习诗人,以时间为线索,联系诗人生活的年代及其个人生平遭际,学习有关诗词,体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比如,讲苏轼,基本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底,熟悉他的人生故事,了解《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等诗词背后的故事。

别说要把这些课上好上透,即便都能点到为止,也是需要大量亲近诗词的。于我,这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为此,我的备课不仅在办公室,我的教参,不仅有纸质书,还有多种电子阅读器。

二、阅读利器:纸质经典与电子诗集并存

我经常读的诗词书,除了经典的纸质书,还有方便随身携带的电子阅读器。

纸质书主要是经常陪孩子诵读的一些经典集子或启蒙书,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给孩子读诗》《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凯叔·声律启蒙》等。这类书适合于清晨、睡前,轻吟或诵读。

现在电子书越来越为广大爱书人接受,它的轻巧、便捷实在是让人喜欢。我常使用的电子阅读器主要是微信读书app和亚马逊的kindle,前者可积累阅读时长兑换阅读券用以购买电子书,只要有网络,随时可以拿出来阅读;而后者的电子墨水屏对眼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它的界面只有黑白两色,游戏娱乐社交等功能一概全无,更有利于专注阅读。

在我的“微信读书”书架上,目前已有《李白诗集》《诗经里的植物》《乐府诗集导读》等可供在每一个碎片时间浏览翻阅,而随身包里kindle上则有《蒋勋说宋词》《蒋勋说唐诗》《诗唐漫步》《杜甫集》《全唐诗》等等可供随时品读学习。

诗词的阅读不同于文史类书籍阅读。通常文史类阅读,是以线性叙述为主,读着前面的不免要思考后面的,读了后面的又不免要回顾前面的,非有大块时间认真专注阅读,很难顺畅进行。而诗词阅读则不同,诗词阅读,更像是块状甚至点状阅读,很短时间就可以读上一首存于心中,在忙时乱时可拿来定神,在静时默时可用以养心。

骑行上班的路上,等红灯的空儿可随心翻阅一首诗词,待绿灯亮起骑车前行时,虽行车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亦可对路旁花团锦簇的春枝调侃一句“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或在秋季因暗香扑鼻的桂花想一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只因一句诗词,感觉自己与整个天地都有了连接,这种美妙,只有爱读诗词的人才能体会吧。而要想做个随时有诗词可读的人,随身带个手机就可以实现。

三、阅读收获:滋养了心灵,丰富着生活

亲近诗词以来,虽然能背下来的篇目并没有比学生时代增加多少,但我一被触动,也很快就知道该去找哪首诗。而能够引起对诗的联想,不外是时令和生活,

比如按季节时令。春天就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夏天就读“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等等;秋天赏月,冬天咏雪,不一而足。

比如按生活所遇。踏春看到柳树嫩嫩的新叶就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到柳絮乱飞又读“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细雨中去上班路遇山茶花就读“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一次次路过总是看到就读“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路边看到石榴花就读“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草坪上看到戴胜鸟就读“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

有朋友要离别,就吟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寒秋思念家乡,则感叹“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去南京旅行,就读“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去扬州访古,则诵“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此等等,不管什么心境,无论行至何处,心总能从古典诗词中得到慰藉,得到滋养。

四、从个人体验到指导学生,感受诗词阅读的变与不变

学生中也不乏爱读诗的小朋友,记得上课时有个女孩对我说:“老师,下学期你还开诗歌选修课吗,我还想报!”这句话是对我的肯定与鼓励。另有一个女孩,在一节关于“春天的意象”的课上,无论哪一种意象她都能顺口背出几首诗来,尤其当她背出一首我背不出来的唐伯虎的桃花诗时,我觉得她简直太美了,甚至有去拥抱一下她的冲动。

是的,看到学生能爱上诗词,我比什么都开心。想象他们将来,在学业工作之外,有一个小小的爱好——读诗,那么他们一定可以在季节更替、心潮起伏、生活变化的种种时刻,想起某一首诗,想起曾有伟大的心灵有过共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一颗心,也该是饱满滋润又敏感的。

这样饱满滋润又敏感的一颗心,在无论怎样变化的社会中,肯定可以一边从古典诗词中汲取文化的传统力量,一边从日常生活中感受跳动的时代脉搏。这便是诗词阅读中的变与不变。

诗词阅读,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不过是一个阅读媒介的改变,而文化的根无论扎在传统印刷术中,还是植于现代阅读芯中,都一样无碍它自己本来的样子,都一样传递它一直以来的力量。我相信经典诗词的力量,这是情感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会带着年轻的心灵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这也是诗词阅读中的变与不变。

而当下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好好读诗,为自己是一个诗词爱好者而读,也为自己是一个语文老师而读。

猜你喜欢

读诗纸质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意象、形神
读诗的窗口
纸质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