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技工人才现状

2020-12-08刘勋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级技工技校技工

◎刘勋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5%,而我国7000万技工中,可称为“灰领”的高级技工仅占5%。按“十五”规划,这一比例应达到15%,因此,当时的缺口达700万人!15年过去 了,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在劳动者中的比例已经提高到40%,我国依然徘徊在5%的低水平上。麦肯锡公司在201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而人社部在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在我国1.57亿技能劳动者当中,高技能人才仅4136.5万人,比例为26.3%。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且无法只靠天赋完成工作,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炼,于技能、心态、性格、环境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比如一些机器加工部门需要常年跟机械打交道,环境的气味大、夏天热、冬天冷、且容易出现工伤事故。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可蹲在办公室里打字,也不愿意去尝试学习相关技能,更不要提什么攻克技术壁垒,变成先驱之类的想法了。其次,中国技工缺少存在感,最重要的还是制度文化使然,因制度的不健全,中国人的投资观念都是短平快。在这种心态下,整个社会都在崇尚热钱、快钱,都希望能一蹴而就地搞定人生,在这样的环境,技工的存在感实在太低,社会更不会给予其应有的尊重。

“选高校,弃技校”的中国青年,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技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揽入怀中”,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同时,学校里、中小企业里都不推崇技工的培训,应试教育中,学生专注书面指导和考试,硬背概念、强记公式、涉险考试构成了中国技校的全部生活,至于说实际操作或者试验论证,大多数的学校因经费紧张而敷衍了事,要知道大学、技校中的年华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学习欲望、精力、好奇心都是最旺盛的,我们却慷慨地、毫无察觉地浪费这大好的生命,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也就难怪大学生找工作比上天还难了。

我国企业技工缺乏传承机制,学校的环境不理想,而一些腐朽的企业则更加毁人不倦了,事实上,中国很多企业推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钻研技术的人常常得不到制度的赏识,在薪资待遇方面要远远落后于管理者,更畸形的状况是,中国企业向来内耗严重,很多“劳心者”没有把心思放到“育人”之上,而是放到“人玩人”之上,不懂创造式地开发利润,就只能盯着固有利润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个遍体鳞伤,技工的成长轨迹本就与这种制度文化相冲突,没有存在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既然没有存在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谁又愿意静下心来研究技术,中国技工渐渐退出了中央舞台。

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巨大,应该说所有的制造企业都需要高级技工。但我们必须要给高级技工一个定义: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技能工人,而不是那种可以凭借名牌大学、高等学历四处跳槽的“通才”。大多数的通才们往往是啥都懂些,啥都不太精。企业求才之心是非常迫切的,但提供“专才”的培养机构却不是很多。中国的工匠养成依旧任重而道远!人大代表梁伟浩的提案中就有一项关于“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在制造业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梁伟浩深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工匠”的重要性。“从工人到工匠需要时间的沉淀,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的现代学徒制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梁伟浩说,应该让优秀的企业员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师徒式”教学。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制造企业与职教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职教院校可以依托已有专业教学基础,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企业的人力缺口开展对口培养,通过校企共建教学生态等试点。

工匠之路,漫漫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中国社会、企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技工的培养与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开始了重新寻找工匠之路。未来制造业的转型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创新国内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完善在职晋升、培训等体系,探索和构建“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转型输送生力军。

猜你喜欢

高级技工技校技工
从技工到英雄
学生作品
民办技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试论影响技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及对策
关于对技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高级技工荒何解?
和谐人社梦飞扬
技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技工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