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舟山群岛渔业文献整理与研究

2020-12-08方胜华

关键词:列岛渔场墨鱼

方胜华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由1 393个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城”之称。从地理位置看,她处于我国东海洋面,杭州湾外缘,长江入海口南侧,得天独厚的河海交互条件,孕育了享誉世界的“舟山渔场”。从海洋渔业的视域看,丰富多彩品类繁多的渔耕海盐文化均彰显了其风味独特的海洋味道。

时至民国,这是中国历史由近代进入现当代的一个重要转捩阶段,也是近代报纸、杂志、图书出版事业大力发展的时期。且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开始在印刷品中出现,因此这一时期史料价值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毋庸置疑。而舟山群岛历来又是我国东海渔业文化的核心区,观一隅而瞭全局,由此舟山群岛民国时期的渔业历史文献的典型性亦不言而喻,在我国的海洋渔业文化体系中极具样本性意义。

一、舟山群岛民国渔业文献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整理的舟山群岛渔业文献时间起自民国元年(1912 年),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资料来源借助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民国期刊资源库”;上海图书馆的 “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浙江大学牵头的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民国文献”以及商业性的大型全文数据库 “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权威资料库。严格从原始材料出发,以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文献形式有综合性的调查报告、专题型的渔业研究、渔界划治文论争鸣等。涉及的民国舟山渔业文献约有70 多篇,分别从渔村、渔场、渔船、渔民、渔帮、渔具、渔行、鱼类、渔业政策、渔业组织、渔场分界及省际划治纠纷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舟山群岛渔业的基本状况。通过将这些零散化、碎片化的渔业史料进行分类梳理与系统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和发覆出这一时空区间内的渔业真实历史面貌。这些文献的发表与存世,对于研究近代舟山群岛渔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优质的素材。

(一)舟山群岛民国渔业文献类型

由于我国是一个陆权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代对渔业的地位及其作用向来重视不足,故海洋渔业一直裹足不前。延至民国,舟山群岛及其在中国海洋渔业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才得到朝野上下,尤其是水产界专家的高度重视,有关舟山群岛渔场及各类渔业作业的论著相继发表,曾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渔业综合型。即综合叙述舟山群岛的渔场形势、渔业资源、作业技术、水产品加工贸易、渔村人口、社会风俗等。如《舟山群岛及嵊泗列岛渔业调查报告》(《实业月刊》1939 年第3 期、《舟山群岛之渔业状况》(《交行通信》1936 年第6 期)、《舟山群岛北部之渔业》(《海事(台北)》1949 年第29 期)、《舟山群岛乌贼(或称墨鱼)之生栖及网捕与笼捕之得失》(《浙江省建设月刊》1932 年第6 期、《定海县渔业调查报告》(《浙江省水产试验场水产汇报》1935 年第2 期)、《定海鱼盐志》(《浙江》1927 年第4-5 期,1928 年第6 期)、《岱山渔区调查》(《水产月刊》1934年第6 期)、《岱山渔业调查报告》(《水产月刊》1935 年第12 期)、《嵊泗列岛调查概要》(《苏农通讯》1948 年第6 期)、《江苏外海诸山岛记》(《江苏月报》1935 年第2 期)、《嵊泗列岛视察报告书》(《嵊泗列岛视察报告书》1937 年5 月)、《嵊泗列岛渔业视察团视察情形》(《上海市水产经济月刊》1936 年第11 期)等。

2.渔业专题型。即当时舟山渔业状况的著述。有:《浙江舟山群岛渔业调查录》(《农矿公报》1929 年第15期)、《舟山群岛渔业损失统计》(国际劳工通讯1939 年第4 期)、《舟山群岛墨鱼之繁殖》(《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1933 年第115 期)、《舟山群岛墨鱼渔业试验报告》(《浙江省建设月刊》1934 年第9 期)、《舟山群岛之水产加工事业近况》(《行总农渔》1946 年第10 期)、《定海县之乌贼渔业》(《浙江经济月刊》1947 年第4 期)、《宁波定海沈家门之农鱼产品及加工制造业》(《行总农渔》1946 年第5 期)、《岱山渔商协会调查表》(《上海市水产经济月刊》1933 年第9 期、《岱山各月份渔盐消费统计表》(《上海市水产经济月刊》1934 年第12 期、《舟山螟蜅鲞(乌贼鲞)之现在与将来》(《中国建设》1930 年第2 期)、《记岱山大黄鱼加工业》(《新渔》1948 年第4 期)、《岱山制鲞实习记》(《浙江省建设月刊》1933 年第10 期)、《嵊山枸杞花鸟东西绿化五岛户口表》(《水产月刊》1934 年第42 期)、《嵊山之拉钩渔业》(《水产月刊》1946 年第5 期)、《江苏外海渔业调查之泗礁海蜇渔业》(《江苏研究》1935 年第5 期)等。

3.渔业文论型。主要是指围绕渔场和渔业问题而引发的关于嵊泗列岛划治争议性论文与调查报告。此类文献,在民国时期有关嵊泗渔业的论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嵊泗渔场的历史沿革及其在海洋渔业中的优越条件与地位、作用等,均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如《嵊泗列岛划治意见书》(《水产月刊》1936 年第3-4 期)、《辟浙省“宁波”“奉化”“定海”沪同乡会请划嵊泗列岛归浙说》(《江苏研究》1935 年第3 期)、《江浙海疆争执中之嵊泗列岛问题》(《生力月刊》1936 年第5 期)、《嵊泗不应划浙之理由及主划之真相》(《江苏研究》1936 年第1 期)、《嵊泗列岛移治问题》(《水产月刊》1936 年第3-4 期)等。

二、民国时期舟山群岛渔业文献的主要内容

舟山群岛四面环海,交通不便;且地少涂多,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发展缓慢。为了维持生存,舟山先民必然会把目光投向大海,进入海涂。为此,涂耕拾海是舟山群岛最早产生的海洋作业方式。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置翁山县前,舟山先民已有了较大规模的海涂采集、采蚌拾贝、捉鱼摸虾。[1]随着舟山居民对于海洋水生资源利用的进一步提高,从民国开始,舟山渔民凭借祖辈留下的捕鱼经验,发现了舟山渔场鱼类的生长和游动规律,针对不同的渔汛及渔业资源,开始驾驶装载不同渔业捕捞工具的渔船前往捕鱼。

(一)渔场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交汇于此。位于29°30′~31°00′N,120°30′~125°00′E,面积约5.3 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渔场。[2]也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及台湾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四大经济鱼类为主要渔产。渔场因受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的交汇影响,饵料丰富,为当地的水生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2]这在《舟山群岛及嵊泗列岛渔业调查报告》(《实业月刊》1939 年第3 期)、宁波旅沪同乡会《舟山群岛墨鱼之繁殖》、何维华《舟山群岛之渔业状况》、王洪治《岱山渔区调查》等均有详细记载。其中渔业产量较多的渔区是嵊泗渔场,又名马鞍列岛渔场(民国时期属江苏省,1953 年划入舟山专区)、中街山渔场和岱山渔场。

嵊泗渔场所属嵊山、泗礁、金鸡、马迹、大洋、小洋、枸杞、花鸟、东西两绿华,旧属江苏之崇明县第五区管辖。位于扬子江口东南方,为江流入海之口,由嵊山、枸杞、泗礁、花鸟、东西绿华等岛屿组成,海面岛屿众多,海水深浅适度,利于鱼类繁殖与洄游,形成天然避风港湾及渔业根据地。

其次是中街山渔场,自大西嘴起至东伏山止,分东嘴朱柱、采花、阿张、小板、黄兴、庙子湖、青滨、西鹤、东伏等岛屿,沿海岸礁石林立,水色澄清,乌贼向北洄游产卵之际,都要经过上述各岛;又加海藻丛比重适中,浮游生物丰富。

第三是岱山渔场,分为三大镇,即高亭镇、东沙角镇和石桥镇。四面环海,东北有衢港与衢山对峙,东与长涂并列,东西有黄大洋,西南有灰鳖洋,均产黄鱼甚富,黄鱼鲞干产品特丰,盐产亦占重要位置,故为舟山群岛最为重要之渔盐产区。

(二)鱼类及产值

舟山渔场的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又称黄花鱼)、墨鱼、带鱼、鳓鱼、鳗鱼、海蜇等。舟山渔场全年分四大渔汛:黄鱼汛在三四月间,集中于岱山渔场为主;墨鱼汛在五月黄梅时节,集中于嵊泗、中街山渔场;海蜇汛在夏季立夏后,以嵊山泗礁间之海中为最多;带鱼汛在冬季立冬后,集中于嵊山以东二百里以内之海中。每汛约五十余日,四汛中以带鱼汛为最大。据李象元《舟山群岛之渔业》记载,民国三十四年七月至三十五年六月,各种渔获物总产额统计(不含嵊泗渔场)如下:

1.大黄鱼。为岱山渔业之主,每年出产,约数200 800 担,价值642 560 万元,渔汛四月半至六月,约五十余日,为渔汛最旺之时,谓之大渔汛。此时,渔船丛集,渔民骤增,或渔或贩,或制造,或冰送,藉大黄鱼以生活者,不下数十万人。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2.小黄鱼。为岱山渔业为主,每年出产372 600 担,价值745 200 万元,渔汛自三月至八月,八月半至十月半。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3.带鱼。每年出产418 900 担,价值837 800 万元,渔汛自九月半至十二月。销售地区上海、宁波、杭州等长江下游各口岸城市。

4.墨鱼。多产于嵊泗、中街山渔场,每年出产156 400 担,价值359 720 万元。渔期自旧历四月起,至五月底止,为期仅两个月,自四月初一起至十五日为第一汛,十五至三十日为第二汛,五月初一至五月半为第三汛,至五月底为第四汛,渔获物以二三两汛为最旺。分网捕与笼捕之分。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5.海蜇。产量62 400 担,价值62 400 万元,渔汛自七月至九月。销售地区上海、宁波。主要产于泗礁附近,自六月起至九月止,均为捕获制造时期。惟初期捕获者,形甚小,名“霉蜇”,中期较大名“伏蜇”,最后者名“秋蜇”。品质以伏蜇秋蜇为最好,价亦较昂。

6.鲳鱼。产量17 750 担,价值53 250 万元,渔汛全年,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7.鳓鱼。产量113 300 担,价值453 200 万元,渔汛四月半至十二月。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8.鳗鱼。产量3 400 担,价值13 600 万元,渔汛九月半至十二月。销售地区宁波。

9.鲨鱼。产量46 890 担,价值187 560 万元,渔汛五月至七月半,九月至十月。销售地区宁波。

10.比目鱼。产量39 182 担,价值176 320 万元,渔汛全年。销售地区宁波、乍浦。

11.鲚鱼。产量73 600 担,价值18 400 万元,渔汛三月至四月。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12.淡菜。产量4 000 担,价值32 000 万元,渔汛八月至十月。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13.贝类。产量108 000 担,价值162 000 万元,渔汛全年。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14.梭子蟹。产量90 400 担,价值72 320 万元,渔汛八月至十月。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15.什鱼。产量64 190 担,价值96 285 万元,渔汛全年。销售地区上海、宁波。

(三)渔船类型

民国时期,舟山群岛的渔船主要是木制船体为主,采用网捕进行捕鱼。随着渔业公司的设立,机轮船开始逐渐增多,开始采用拖网等渔具大规模的捕捞。在《舟山群岛及嵊泗列岛渔业调查报告》、金之玉《定海县渔业调查报告》等一些文献中,对个体渔民仍使用木制渔船或小型网具进行捕捞进行系统研究,文献指出,不同海域,不同鱼群,所采用的渔船也不同。现就舟山群岛四大经济鱼种的主要捕捞渔船进行归纳:

1.大对渔船,俗称大对船。春汛自立春至立夏,以捕黄花鱼为主,冬汛自霜降至大寒,以带鱼为主。由两艘组成,每艘长四丈六呎,宽一丈二呎,深五呎,船体系木质,横材多用樟木,直材多用杉木,载重量约四百担,装备一桅三橹,驾驶藉风力与人力。主要渔场在花鸟、嵊山及桃花、六横之东。

2.小对渔船。小对因两船共同作业,故名之。主要以捕捞大黄鱼为主,汛期自立夏至冬至。船形与大对船相似,每艘长二十六呎,宽五呎五吋,深二呎,船体系杉木制造。主要渔场在马迹山、大小洋山、枸杞、鱼山及岱山附近。

3.墨鱼拖船。以小型帆船居多数,俗称拖船,船体之构造,全船长二十四呎,宽五呎十一吋,深一呎十吋,船体系杉木,体形头部尖狭,渐次向尾部庞大,使用时,备具桅柁各一,橹二,桨底部装置外龙筋二条,备以便于推移,及平置沙滩,不致倾倒之用。汛期自小满至小暑,主要渔场在青滨、庙子湖、黄龙、泗礁、花鸟、绿华、嵊山附近。

(四)渔界划治

前述的嵊泗列岛渔场,许久以来,其域界归属一直处于多变状态。至清代和民国时期,江浙两省之间,还就嵊泗列岛划治而发生过数次争议,特别是民国21—25 年(1932—1936 年)前后,江浙两省之间为嵊泗列岛的归属和治辖权,曾发生过一场持久的论争。参与这场论争的,下有各乡镇渔民代表及渔会团体等;上有江浙两省行政机关、政府首脑乃至国民政府实业部、财政部、内政部等,直至行政院院长蒋中正,甚至连当时上海滩帮会头子杜月笙也参与了这场论争。

论争双方各执理由,无不着眼于一主要共同点——即嵊泗列岛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和重要的地位和经济价值。

论争缘起是“划归浙治派”浙江省第五区行政督察员兼宁波渔业警察局长赵次胜,首先向国民政府内政部提出嵊泗划归浙治的请求,[3]宁波旅沪同乡会则继之发表了《嵊泗列岛划治意见书》,从历史、地理、经济、风俗语言、交通、渔港、行政现状等各方面阐述了划归的理由。

随之“维持苏治派”代表人物陆养浩,其先后撰文《辟浙省宁波奉化定海旅沪同乡会请划嵊泗列岛归浙说》《再辟浙省宁波奉化定海沪同乡会划嵊泗归浙说》等,逐条反驳了浙省同乡会的报告书。陆养浩认为报告书中所述的嵊泗划浙治理由不足采信,并直接质疑提出划治申请的各同乡会。[3]

除上述“浙治”与“苏治”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外,国内水产界还有第三种意见,提出要将嵊泗列岛划为渔业实验区直属中央管辖,这一提法的代表人物有姚焕洲,其在《嵊泗列岛划治问题之商榷》中提出将“扬子江以南、韭山以北,江浙两省外海岛屿划归中央作渔业实验区”。李兆辉在《嵊泗列岛移治之我见》做了响应,“可由主管全国渔业行政的实业部发起,筹设嵊泗列岛渔村改进实验区。由实业部、内政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各派定2 人,再合聘渔业专家5 人,组织嵊泗列岛渔村改进委员会……云云”。这场嵊泗列岛划治之争,最终由《蒋院长批定嵊泗列岛仍归苏管辖》(《水产月刊》1936 年第11 期):“该案经蒋院长于十月中旬批定,仍归苏省管辖,政院奉批后,当即分别训令各机关团体知照。”至此,纷扰痴缠了4 年多的划治纠纷终告尘埃落定。

(五)墨鱼“笼捕”“网捕”之争

民国舟山渔场除了省际间的渔界纠纷,还发生了渔民之间的墨鱼捕捞方式之争。20 世纪30 年代前后,舟山群岛上曾为笼捕墨鱼和反笼捕墨鱼发生过渔民间的大械斗,造成惊动当时国民政府的流血惨案。

墨鱼,又名乌贼。我国沿海常见的有针乌贼和无针乌贼。舟山渔场常见的为曼氏无针乌贼。墨鱼冬季栖身于较深海区,春夏季游向近海岸礁区进行产卵繁殖,产卵时靠近岛屿与岩礁,将卵产于海藻等附着物上。据宁波旅沪同乡会《舟山群岛墨鱼之繁殖》中记载:“舟山群岛为钱塘江口之屏藩,其渔场地质为海珊,并有钱塘江长江之有机物质流入浮游,生物丰富,五六月间,寒暖流交错,水温渐增,乌贼次第来游。乌贼渔场分为二大区域,北为苏省崇明县属马鞍群岛,南为浙省定海县属中街山群岛,南北长达八十公里”。“每年自旧历四月初起,至五月底止,为期虽仅两月,而渔获额年可达四五百万元之多”。在姚焕洲《舟山群岛乌贼(或称墨鱼)之生栖及网捕与笼捕之得失》、李心禄《定海县之乌贼渔业》等的文献中,基本勾勒出了笼捕与网捕的优劣及当时争斗轮廓:20 年代后期,在中街山渔场和马鞍渔场乌贼捕捞中,渔民分为宁波帮与温台帮,他们的捕捞墨鱼方法,截然不同。宁波帮以渔网捕捞,而温台帮以笼捕捞。笼捕对本金的要求相对低廉,却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平均而言,网捕渔民在一个汛期内可以获得80 元的墨鱼产量,而使用笼捕可获得125 元的墨鱼产量。

宁波帮认为:墨鱼进笼产卵,笼在渔汛结束时从海里收起,粘附在笼上的墨鱼卵也随之收起,使其不能孵化,影响墨鱼的自然繁殖。为此,网捕与笼捕在墨鱼的资源发展问题上,展开了一场争斗。两帮均向官府进行申诉。官府调解不成,争端越演越烈,终于在1932 年夏初,在花鸟岛洋面,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空前大械斗。

为禁止笼捕墨鱼之陋习,从中央到地方的水产主管部门,可谓煞费苦心。即使如此,笼捕墨鱼之患仍未根绝,直到1936 年前后,还在持续争斗不休中。[4]

三、民国舟山群岛渔民海洋社会的革新与变迁

明清以来,舟山虽一直遭到严厉的海禁封锁,但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输入与冲击,民国时期,舟山过往较为封闭的传统渔业作业方式不可避免地向近代渔业模式转型融合。随着人口不断增殖,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舟山的渔业生产就从涂面采捕,逐步过渡到近海洋面作业,开启了近代化渔业的转变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捕捞技术的改进和捕捞工具的革新

清末民初,舟山群岛的捕捞方式以家庭网捕为主,后在吸收福建和沿海各地的捕鱼经验以及技术、人力、物力等的基础上,占有工具的船主、网主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新兴的联合协作捕捞代替了传统的家庭捕捞。同时,动力化渔业工具初具雏形,出现了一小部分机轮手操拖网捞捕。作业方式也呈多样化,例如对船作业,有小对,逐步中对、大小对、大对等,采用拖网等渔具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据何维华《舟山群岛之渔业状况》记载,1935 年舟山群岛有大对船500 对,最大载重量为10 吨上下;大莆船有240 艘,一般载重量约二三十吨;网捕墨鱼船420 艘;流网船460 艘;红头对船40 对;张网船50 艘。并其它渔船,共计渔船2 550 艘,渔夫约14 800 人。又据《浙江省三十六年春汛各区县渔船种类数量暨渔民人数》(《浙江经济月刊》三卷四期)记载,在1930 年到1939 年间,舟山群岛建造的渔船有2 160 艘,其中可用于远洋生产的大型渔船有399 艘,占当时大型渔船总数的30%左右,1946年下海渔民人数有24 881 人。

(二)渔民竞争激烈,依海为生的生存模式进一步强化

凭借着丰富优质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民国时期,舟山渔场开始峥嵘头角,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渔场。不但吸引了众多的浙江渔民前来捕捞,还吸引了福建、江苏等地的沿海渔民前来捕捞。据姚咏平《岱山水产之调查》记载,民国舟山渔场主要分本帮和客帮两种,客帮渔民多至十余帮,主要可分为台州、奉化、东门和螺门四帮。这种地域帮派的形成,反映出渔民间的激烈竞争。他们相互制约,无意中促进了规约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海洋资源。渔民们按照不同时令分季出海,并且对捕捞上来的海产品进一步分类加工,销往广大内陆地区,以尽海错之利。

(三)海洋教育体系建立,渔业人员素质提高

早在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有志之士提倡新学,就掀起了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富国富民运动,舟山海洋渔业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风生水起。衍至民国时期,舟山渔业教育与渔业调查开始起步并获得一定的成果。姚咏平《浙江省水产学校岱山水产品制造实习及调查》《浙江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设施概要》(《浙江省建设月刊》1934 年第9 期)等文献记载,浙江省立水产学校从1927 年从台州迁到定海,并与省立水产品制造厂合并,同时改名浙江省立水产职业学校。1922 年,定海旅沪巨商刘鸿生创设航海专门学校,校址设在由其创办的定海中学校内。此外,渔业商民自筹经费办学者亦为数不少。在各方努力下,沿海各地渔民子弟海洋教育事业有所发展,并逐步意识到充足的渔业人才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这批学生毕业后多以丰富的捕捞加工知识派赴各渔轮船服务。民国时期舟山海洋渔业教育从无到有,培养了一批涉渔类专业的人才,这是舟山海洋教育的一大进步。

(四)海洋经济发展,渔业贸易繁荣

渔业一直是舟山传统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舟山的渔业资源如此丰富,地理位置也极其优越,所以舟山民众在很久之前就开始从事水产品的贸易活动。渔获量最大的地方也往往集中在一些良好的渔业港口里,如沈家门渔港、嵊山渔港等。据陈训正《定海鱼盐志》记载,闽属各帮的钓冬船480 余艘,也在沈家门渔港建立了“八闽渔业公所”,开始了行市买卖。又据《定海县渔业调查报告》(《浙江省水产实验场水产汇报》1935 年第2 期)的调查,沈家门渔港有二百多艘各种冰鲜运销船,而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渔港。冰鲜船收购咸、鲜鱼、墨鱼鲞等。渔船捕得之鱼,大多在洋面上卖与冰鲜、咸鲜等船,直接交易鱼行,这些鱼行多数拥有加工设备,将收购来的鱼货,或批发零售,或加工腌制晒干,销路以宁波、上海、温州、绍兴等地为多,也有远销广东、香港,甚至新加坡。这对支持生产、提高水产品质量,打开鱼货销路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很受渔民欢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民国时期有关舟山渔业的报刊文献是舟山近代海洋史实的一面镜子,展开了一幅幅舟山渔业发展的生动画卷。民国以降,随着民众对海洋的不断认知和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海洋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得处于海洋社会中的舟山民众对渔业生产的依赖逐步加深,海洋意识也在海洋环境的长期熏陶下随之形成,为舟山群岛现代渔业经济的腾飞,以及现代海洋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史为鉴,通过观察和把握当时的海岛与海洋渔业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的规律,可为决策者制订今后的舟山渔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列岛渔场墨鱼
《关于加强远洋鱿钓渔船作业管理的通知》公布
埃及超大规模养鱼场
墨鱼汤羊肉
墨鱼到底是不是鱼?
甩掉人生的壳
自作聪明的墨鱼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渔场”
舟山风物志
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