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护创敷料对小儿烧伤创面护理的效果观察
2020-12-08孙丽超
周 娴,孙丽超,陈 虹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烧伤科,河南 郑州,453000)
烧伤是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患儿皮肤由于热力等致伤因素引起组织损害,皮肤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因而失去防御功能,同时由于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完善,代偿能力较差,所以伤后伤势多较严重,易合并休克、败血症、院内感染等并发症[1-2]。临床以止痛、促进创面愈合、避免感染等为主进行小儿烧伤的治疗,但由于患儿的耐受性较差,治疗及护理难度较大,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较低[3-4]。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伤口湿性愈合这一理论,湿性环境可增加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和血管生成,减少坏死组织和大量的炎性侵润,有利于创面的早期愈合[5-6]。本研究旨在探讨湿性护创敷料对小儿烧伤创面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烧伤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新编外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伤后2-24 h内入院,经对症处理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中度、重度吸入性损伤;创面被异物染色,创面深度难以判断或判断不易准确;发生休克者;伴有低蛋白水肿及严重营养不良;存在易导致伤口不易愈合的其他疾病者;合并其他慢性基础疾病者;入院后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者。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3.37±1.43)岁;烧伤原因包括:热液烫伤35例,火焰烧伤22例,电击伤12例,化学烧伤9例;烧伤面积10%~37%,平均(23.32±8.52)%;烧伤深度:Ⅰ度烧伤37例,Ⅱ度烧伤27例,Ⅲ度烧伤14例;合并烧伤惊厥症54例,上消化道出血24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 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创面均采用生理盐水清洁、0.5%碘伏溶液消毒等常规处理,涂抹湿润烧伤膏并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同时盖贴湿性敷料(巴克无创敷贴),涂抹范围应超过创面边缘至少1 cm,依据患儿自身情况、创面及敷疗渗出等决定是否更换敷疗。
护理方法:(1)补液:烧伤后应遵循先补液再清创的原则,补充烧伤后创面渗液损失的大量体液和蛋白质,降低休克发生风险,烧伤面积>10%应严格按照抗休克补液的治疗原则。补液过程中应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的原则,同时注意见尿补钾、惊跳补钙,精确补液的剂量及速度,尽量使用输液泵,以便更精确控制输液速度;伤后第一个8 h输注总补液量的一半,剩余液量在16 h内补充完,即入院后24 h完成总补液量的输注。(2)创面护理:对于烧伤面积较大的患儿,换药前可给予10%的水合氯醛稀释后进行麻醉镇静,用无菌棉签或棉球先将创面上的坏死液化物及残留药物拭干,然后涂药,尤其注意指蹼以及皱褶处换药,防止粘连;处理深度创面时,先用生理盐水纱布温敷5~10分钟,然后清除坏死组织及液化物后再涂药,应顺汗毛方向进行涂药,避免逆方向刺激立毛肌引起创面疼痛。为防止患儿抓挠创面,可给予适当有效的约束固定。创面愈合后期烧伤创面已基本愈合,患儿此时常伴有痒痛和脱屑症状,出现局部创面奇痒难忍,常来回翻滚或用手抓挠可使愈合的创面发生破溃感染,此时应对患儿的烧伤创面给予止痒和预防脱屑的药物,从而使整个创面处于一个营养滋润的状态,尽可能减少患儿的不适感。部分患儿由于瘢痕增生,皮肤渐渐紧缩,此时可使用减少瘢痕的外用药物,减轻瘢痕增生。(3)生命体征监测: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故环境温度的高低对小儿影响较大,因此要保持室温在28-30℃之间,要求肢端温暖,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患儿补液过程中严格记录24h出入量,要求尿量维持在1 mL/h·kg左右,并注意观察尿色,如有烦躁不安、口渴说明血容量不足,应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及顺序。患儿出现高热时要积极对症处理,避免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肢端以及口唇色泽的变化,特别注意有吸入性损伤或头面部烧伤的患儿,严密监测血氧变化,床边备吸引器及气管切开包,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保证气道畅通无阻。(4)其他:有效的消毒隔离是减少创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日用空气消毒净化机消毒2次环境,每12 h更换一次床单、被套、枕套等,并采用高压灭菌或床单位消毒机进行消毒;对烧伤面积大的患儿需要进行静脉营养,可输入血浆、白蛋白,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饮食方面早期给予患儿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鼓励患儿经口进食,少食多餐,以补充烧伤后丢失的大量营养成分。
1.3 观察指标
(1)创面愈合时间:以创面完全上皮化为创面愈合,由我院烧伤科两位医师双盲肉眼观察评估创面愈合情况。同时统计患儿的换药次数及治疗费用。(2)疼痛:使用儿童专用的Wong-baker faces疼痛量表记录相应疼痛的分值,满分10分,分数越高,患儿疼痛程度越严重。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的语言描述评分法(VRS)分为4级:0级-Ⅲ级,0级为无痛,Ⅲ级为疼痛剧烈的重度疼痛。(3)瘢痕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分值范围0-15分,分值越高表明瘢痕越严重。(4)并发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s)、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8例患儿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2.36±2.18)d,平均换药次数为(9.25±1.48)次,平均治疗费用为(1026.35±318.42)元;患儿疼痛评分平均为(4.96±2.18)分,VRS疼痛分级分别为0级36例(46.15%),Ⅰ级28例(35.90%),Ⅱ级14例(17.95%);平均VSS评分为(5.36±1.42)分;随访期间,患儿出现心律不齐3例、肝功能不全2例,总发生率为6.41%,未出现创面感染。
3 讨 论
小儿烧伤在临床占有较大比例,烧伤程度更深,且易合并感染,导致瘢痕挛缩畸形,但是若能够避免患儿创面受压、污染,小儿烧伤的愈合速度可较成人明显缩短[7]。研究[8]显示,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及创面的感染等因素可影响创面愈合。孔莉等[9]指出,湿性愈合理论指导下的伤口处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促进伤口快速愈合,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更高。湿性护创敷料能够清除烧伤患者的坏死组织,避免受伤创面受到细菌感染,为烧伤创面提供并维持湿润的愈合环境,可避免创面渗出物形成结痂,对于创面的刺激较小。廖昭会等[10]研究认为,湿性护创敷料中的水凝胶可促进创面皮化,加速创面的修复。
新型湿性敷料特点是蒸汽和空气能够透过敷料,能够控制水蒸汽的蒸发,其而液体和细菌不能透过敷料,因此可以快速为创面创造有利于愈合的湿润环境,由于新型湿性敷料与患者创面渗液能够形成一个酸性环境,这对金葡萄菌以及绿脓杆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1-12]。同时,湿润环境下敷料与患者创面黏连少,不会对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组织造成损害,在换敷料时患者疼痛感较轻[13]。研究[14]显示,水凝胶本身质地较为柔软,容易均匀、紧密的与创面相互贴合,顺应性较好,防止细菌入侵创面同时也能减轻外来物理因素对创面损伤后间生态组织及细胞造成的刺激及机械性损伤。因水凝胶一般为透明状,更加方便临床医生观察创面的渗出、感染等变化,避免使用传统敷料纱布包扎时,只能通过是否被渗液浸湿来判断创面情况,而且若纱布敷料外层浸湿后,创面通常已被渗液浸泡,容易过早溶痂,感染等。因此湿性敷料不仅适用于保护浅二度烧伤创面,维持湿润环境,也适用于易发生感染的深二度创面[15]。
由于烧伤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烧伤以后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易发生休克、败血症、死亡等,而烧伤后的创面护理贯穿于小儿烧伤的整个治疗过程,正确的创面护理及相关有效的护理措施则能够帮助患儿顺利通过休克、感染、康复等时期,促进患儿的机体功能尽早恢复。因此医务人员及患儿家属都应积极摆正思想观念,不能忽视小儿的所谓“小面积烧伤”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性后果。本研究中给予78例小儿烧伤患者湿性护创敷料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全面充分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78例患儿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2.36±2.18)d,平均换药次数为(9.25±1.48)次,平均治疗费用为(1026.35±318.42)元;同时患儿的疼痛程度相对较低,预后瘢痕轻微,且均未出现创面感染情况。笔者认为小儿烧伤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每个细节,应用更加规范的烧伤湿性技术,可降低患儿手术植皮率,提高患儿临床治愈率,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
综上,小儿烧伤应用湿性护创敷料可以促进创面愈合,联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预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