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民族团结的演进历程及其新时代实践*

2020-12-08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陈 健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简述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的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系列论断,进行了系列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在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经过几千年的繁荣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精神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生活共同体,这些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正是具有这些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70年来我国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2019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70 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1]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都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也会遇到一些西方或地区性大国的掣肘等制约性因素,基于此,必须认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时代实践,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发展道路的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国家主权与领土统一的基本立场”[2];二是集中于民族共治研究,如有的学者指出,“在这种共治过程和共治氛围中,‘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就会不断得到物化,各民族的国民认同就会不断增强”[3];三是从记忆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如有的学者指出:“在不同层级的区域体系中,集体记忆对于共同体的形成和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知,学术界目前鲜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的演进历程及其新时代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相关研究助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提供助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历程

(一)民族团结进步的探索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如何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稳固的“站起来”,提出了系列论断,进行了系列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该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和文字的自由,有坚持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有坚持宗教信仰的自由,还包括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可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正如毛泽东主席指出:“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全国少数民族大约有三千万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5]75对于团结少数民族体现在毛泽东主席的系列论断中,如对于落后习俗的改革,他指出:“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5]75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非常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中通过培养和提拔大批熟悉少数民族事务的少数民族干部,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5]75毛泽东同志所强调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代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利益的干部,而不是民族地区在封建时期的那种土司、伯克等。基于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使用的原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中均有少数民族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可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间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探索时期。

(二)民族团结进步的稳步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1978—20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政策也得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历届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和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取消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时指出:“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6]163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各民族总体上呈现团结友爱的发展。同时,邓小平同志也把民族问题提高到国防的战略地位加以重视,如他指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6]161在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通过系列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且载入了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7]在实践中,江泽民同志也深入实践了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述和邓小平关于“真正民族平等”的论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也有系列论述和实践,如他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8]尤其是这一时期也实施了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共同繁荣的战略举措。因此,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民族团结进步的巨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党的十八大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如对于民族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进行了系列实践,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著名论断,在实践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团结好各民族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个民族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各个民族只有凝心聚力、铸牢共同体意识,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论述应运而生。这一思想的形成还有其理论逻辑,随着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的形成还有其现实动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居民已经走出家乡进城务工,长期生活在异乡,民族归属感逐渐改变,以及一些西方或地区大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试图挑起民族冲突,这些现实因素都需要新的理论的产生,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破解现实问题,增进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既是文化文明共同体、情感生活共同体,也是一种命运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如我国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已经实现了文化的互联互通,在生活方面也具有共同的期盼,情感相近、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1]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的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1]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

三、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逻辑

(一)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已经迎来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标志着我国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的奋斗,已经具备了开启“强起来”新时代的条件。例如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正在开启美好生活新时代。但是,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当前我国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强起来”新时代的实践。这些影响因素既有来自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狭隘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有各个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等差异造成的影响,这些不利因素尽管不能影响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但是我国的“强起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起来”。如何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起来”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强起来”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起来”,也能够通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起来”破解西方大国的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影响。因此,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强起来”的现实需要。

(二)实现我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实践中国梦的逻辑必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9]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所期所盼,是各项工作的最终追求,但是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主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实践和推动,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有重要论述,而且实践证明了这一论述是科学的正确论断。纵观世界各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创造史,因此,需要我国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从强汉盛唐到清朝后期的衰落,这一过程证明了各个民族只有团结才能强大,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关于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10]如何实现我国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呢?关键在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才能实现各族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认真实践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论述,加快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各民族团结起来实践中国梦的逻辑必然。

(三)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大场合多次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在最新的党章和宪法修改中也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纳入其中,足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为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强起来”新时代的实践提供了有利契机,是一项基于全人类利益的互利共赢、公平发展的伟大构想。这一点已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实践平台的实践得以证实。“一带一路”倡议经过过去几年的实践,已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权益,联合国官方权威机构已经多次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全球发展理念纳入具体文件之中,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坚持的发展理念。但是更好地实践这一伟大构想,除了要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共同体,各个国家内部也应构建各种类型的共同体,如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为“民族交往的扩大将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现实条件,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1]。通过这些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重要场合也有系列论述,如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更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举措。因此,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选择。

四、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影响因素

(一)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强起来”会影响其既得利益

实践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增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强起来”,这使得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产生威胁感。尽管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是基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崛起,但是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仍然采取各种举措遏制中华民族的崛起,如关于全球化的发展方面,我国在实践中一直坚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互利共赢原则,这就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坚持的基于其自身单边利益的发展理念不相符。因此,对于我国提出的基于全人类利益的发展倡议和合作构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进行掣肘,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我国提出的基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不支持,还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歪曲鼓吹“一带一路”倡议是新版马歇尔计划。①参见陈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实践》,《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第5页。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的种种遏制中华民族崛起的掣肘性行为,不仅集中于经济领域,也集中于政治文化等领域。其中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制造民族冲突等就是典型方式,如一些西方大国通过为东突独等势力提供资金援助等方式,支持这些势力搞分裂图谋,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等,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一些西方大国还通过利用对舆论等的国际话语权优势,在全球范围大肆诋毁、污蔑中国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思想上造成了混乱,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团结。一些地区大国也通过制造中国的民族摩擦等问题,掣肘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些问题制约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因此,必须采取切实精准举措,对目前存在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问题进行破解,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可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成为一项新时代中央层面着力推进的战略构想。但是任何一项战略规划、战略构想要想切实推进,必须具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当前,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具体有待优化完善的空间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国际话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个国家要想赢得世界各国的信任和支持,离不开构建强有力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但是,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只有构建能够解释清楚、传播到位中华民族的“强起来”是和平的“强起来”,是有利于世界各国实现更好发展的“强起来”的国际话语体系,才能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民族“强起来”发展的支持,才能达到增信释疑的目的,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和平“强起来”的发展之中,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二是缺少从法律法规层面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关于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应从国家层面进行法律法规设计,另一方面2018 年3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尽管增加了“中华民族”的表述,这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促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宪法依据,但是如果在宪法中正式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因此,还应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表述纳入宪法,从根本上确立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认同根基和法律依据,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重要体现;三是从中央到地方缺少相关的一体化推进协调机构。要想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落到实处,必须通过成立中央层面的相关机构进行推进,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层面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由于高规格的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才使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巨大成就,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应充分借鉴这一举措;四是缺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政策规定。要顺利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从中央层面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并发布实施;五是缺少严格的责任追究和考核机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对于落实不到位的官员应实行晋升一票否决制,确保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仅停留在构想层面。通过以上举措,完善相关顶层设计,为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助力。

(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

要想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还必须凝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识,只有各族人民都支持并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来,才能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党中央非常重视全国各族人民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的凝聚。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还存在共识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容易造成认同障碍,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和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如具体表现为过于重视本民族的利益,忽视整个国家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不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的凝聚;二是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极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和地方民众缺少大局意识和全局视野,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族人民对于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共识的形成;三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在经济发展、民生水平等方面与我国其它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支持,不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的凝聚。如目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还未更好地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西部地区,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容易使少数民族人民心里产生落差感,不利于形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因此,要想切实调动我国各族人民共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必须采取切实举措破解这些问题,如目前党中央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也能够在客观上增强少数民族居民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支持,助力全国各族人民形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四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认同培育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否则将不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的凝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在历史上我国各个民族有很多团结合作、抵抗外国入侵的典范性案例,但是目前对于这些典范性案例的挖掘和宣传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在传播渠道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一问题不解决也将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的凝聚。因此,必须通过切实精准举措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促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的形成。

五、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一)着力破解一些大国的掣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外部环境

针对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掣肘,必须通过各种精准举措,进行破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外部环境。具体通过如下举措:一是建立防范和应对西方和地区大国掣肘的体制机制,针对西方和地区大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可能采取的掣肘性举措,靶向精准地制定相关应对举措,从根本上坚决杜绝一些大国的掣肘;二是让全国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如此,坚持防范与自身建设相结合可以自然而然地防范好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的掣肘;三是通过切实举措防范和应对一些西方和地区大国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支持。一方面对于西方和地区大国的这种行为,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进行申诉,力争从国际层面谴责和制裁西方和地区大国的这种破坏其他国家民族团结的行为,并采取必要的外交手段坚决予以反击;另一方面以打击和防范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民族分裂势力滋生的土壤;四是以切实举措增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而从根本上防范和应对西方大国的文化霸权战略。要想从根本上防范和应对西方大国文化霸权等战略,必须采取切实举措增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以资金、政策等方式加大对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并利用互联网、报纸等平台加大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同时,还应做好对各种传播平台的管控,坚决杜绝西方霸权文化传播的空间。通过以上举措,有力破解西方和地区大国的掣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相关顶层设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制度保障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还需进行精准完善的顶层设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制度保障:一是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构建强有力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大力实施我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经济“走出去”战略。针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了解不够的问题,应深入推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经济等“走出去”战略,在对外开放中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和民族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让世界各国在与我国各民族的交往和利益融合中增强对我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支持;二是从中央层面建立有利于包容性发展的民族政策,最终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党,其目标是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必须通过切实举措构建有利于各个民族包容性发展的民族政策,通过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增强各族人民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任与支持;三是建立应对民族分裂等的防控体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应对民族分裂的防控体系,从根本上杜绝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分裂我国的图谋,例如建立省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双负责、双追究的责任体制,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防范和应对民族分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一方面应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管控,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民族分裂行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形成不敢分裂、不能分裂的氛围;四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快相关反分裂法的完善,确保不存在任何法律法规漏洞。此外,应加快执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规定如何执法,执法不到位应进行什么样的处罚等,使反分裂切实取得实效;五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治理问题,应采取精准举措进行治理,打造和谐有温度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创造一体化的各民族和谐统一的发展环境;六是从中央层面成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委员会,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人。借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的经验,通过成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委员会,加快推进这一共同体构建的力度和执行的速度,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取得实效。通过以上举措,建立和完善相关顶层设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三)以各族人民共识的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进行了科学论述,他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可见,要想实现各民族更加紧密的团结,必须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体采取如下举措:一是通过各种实际举措加强对各民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教育。首先应建立全国范围的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纳入语文课、思政课等多门课程体系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在各科考试中应增加相关民族知识的权重,尤其是应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中各个民族团结合作的典范性案例,通过这些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加大对各大媒体、网络等的相关规定,要求这些宣传组织应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全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二是对各族人民进行共同体意识教育,应通过各种实际举措,让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是一个精神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只有全国各族人民都充分认识到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这些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例如中国人民经过“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而具有强大引领力、号召力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这些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共同体进行充分培育和宣传,从而内化为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和自觉遵守。还应通过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增强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稳固,各个民族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等。通过以上举措凝聚我国各族人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助力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