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现实路径研究

2020-12-08徐晨光

山西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知识性导向价值观

邓 堉 徐晨光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一、加强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应当是新时代的青年坚定不移的信仰。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理论性解读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及其价值魅力,这将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中的分量及其价值导向。

第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各种外来文化和腐朽思想冲击着青年的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因此亟需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抵御外来文化、各种腐朽思想给青年带来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德”,这就意味着“德”是衡量新时代青年是否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重要的标准。新时代青年的“德”应当包括远大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思政课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目前大学生是我国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回归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2]但是,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样的大学生做出来的创新成果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政课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甄别能力亟需提升。有学者曾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网络舆论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量的网络舆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3]其他也有不少学者对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示认可。大学生作为一个学历较高的社会群体,从理论上来说,面对各种网络舆论,理应保持理性具备透过现象看到事件本质的能力。但是学者们的相关调研结果却并非如此。这恰恰说明,在大学阶段,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其价值导向。

三、实现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制度保障

第一,实行讲课竞赛机制,调动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在高校,可以以实现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为主题开展讲课竞赛活动。通过这种竞赛活动,一方面,参加竞赛活动的教师会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自己的授课内容,以达到思政课授课内容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目的;另一方面,参加活动获奖的优秀教师,将会更加勉励自己做得更好,同时也给其他思政课教师带来模范带头作用,给他们提供现实的经验借鉴,激励更多的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第二,形成完善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以及激励机制,以客观约束条件调动思政教师改革创新的主动性。推动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改革创新,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要建立标准、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为师品行、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设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做出明文规定,积极落实。有了标准,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挂钩,在这种压力下,会促使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的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去探索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第三,建立学生反馈机制,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方向。思政课教师进行改革创新需要以学生实际情况这个客观事实为基础。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上每一门思政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是简易的问答题,了解清楚学生相关的学习基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以这个为基础对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和设计;在上课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程度、对授课方式的反应,并对这些情况进行记录;在课后,以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普通交流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

(二)创新授课方式与内容

第一,实行双主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是知识的单向的传播,这种授课方式确实达到了知识传授的效果,但是整个课堂均以教师为核心来主导整个课堂,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效果则不会明显。双主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主导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课程教学。这个教学模式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互动这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有关问题的答疑解惑,这个互动过程需要教师融入一定的幽默感,以知识为基础直接带入价值观教育,为学生讲明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导向;第二个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和价值导向的理解,在火花碰撞的过程中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误解以及价值观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第三个环节,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课程内容主题,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解读和佐证,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在课下针对主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中实际的人物、事件进行接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背后的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可。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环节有利于将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社会大环境才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优场所。

第二,将时事热点纳入课程理论分析范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本宣科的讲授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很多学生难以专心于课堂,认真领会教材知识,实现价值观教育更是难上加难。现在科技在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步入了课堂,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此外,现在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互联网运用的主要群体,他们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要闻、民生问题、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新闻,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且有着强烈的表达诉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将时事热点纳入课程理论分析范围是思政课堂的应有之义,将其作为理论分析的实际案例,一方面能体现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实际案例对理论内容进行阐释和佐证能有效地提高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服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给予有效的回应,以时事案例为切口有效的融入价值观教育,及时纠正大学生有一定偏差的或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因此,将时事热点纳入思政课,可以实现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有机融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知识性导向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犬只导向炮
封面差错面面观:以医学及相关图书为例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