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中更好服务群众
——以绍兴晚报的探索实践为例
2020-12-08周国祥
文_周国祥
在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都市类报纸的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作为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新闻媒体,晚报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传播,把亲民、为民、惠民作为采编工作导向,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新闻作品和优质的生活信息,打造融合传播的民生服务平台。这些年,绍兴晚报深耕本土,践行“四力”,服务群众,坚持做有用有趣有温度的新闻,努力办好一张新闻纸,开辟多种传播路径,建好多个舆论场,做出服务大局的权威、贴近,做出服务民生的可读、贴心,发行量稳中有升,影响力巩固提升。
晚报服务群众,要围绕大目标,找好小视角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体现在晚报采编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笔者认为,对于民生新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去观察,从生活环境和个体发展两方面去理解,衣食住行游购等等,是民生;一个地方的软硬环境,是民生;党委政府的政策部署,也是民生。做好晚报新闻,必须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里做策划、从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民生事项中挖素材、从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中找选题。绍兴晚报近年来多次进行改版,着眼点就是更好地服务群众。
突出民生服务。群众利益很多体现在居住小区和身边小事里,晚报应该密切关注,不断增强报道的针对性、贴近性、引导性。这些年,绍兴晚报根据市民的所思所盼,聚焦“高温下的民生”“斑马线上的安全”“小区公共收益”“养老产业”等等,通过新闻报道,推动绍兴环城河沿岸贯通,方便市民休闲赏景,推动大批古道修复和游步道新建,方便市民走山看水。物业是市民关注的重点,我们特别开设了记者冠名栏目“乙炳说物业”,成为很有影响的栏目。老旧小区的老人上下楼难,残疾人也有心声,前年,绍兴晚报抓住本地出现的一起加装电梯纠纷,深入报道,大力推动。去年市县两级政府出台意见后,晚报又针对市民对政策不了解、对工程不懂行、对老人不理解、对邻居不支持等情况,分析难点,发现亮点,推广经验,《这个小区加装电梯工作为啥越来越顺》一稿刊发后,市委书记当天批示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加快推进这项民生实事。
致力环境优化。群众利益体现在城市管理、风尚文明和社会平安等大环境里。党委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举措,涉及长远利益、整体环境,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这些方面的新闻宣传,既是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也是晚报服务群众的重点。近年来,绍兴晚报精心组织生态环境、城市发展路径、最多跑一次等重要报道,先后组织了“展示最美阳台院落”“感受大城市”“用心三服务 做优民生事”等报道和活动。优化水环境一直是绍兴的重点工作,绍兴晚报先后开辟“看河说河”等栏目,实施“找回母亲河”新闻行动,组织“生态建设、你我见证”读者体验活动。“寻找最美护河人”活动还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载体,“我们一起来护水 护水公约大家订大家守”大型互动式报道产生制度性成果,促成了绍兴市文明委正式印发《绍兴市民护水公约》。绍兴晚报从市民易于感受乐于参与的角度,设置议题,推出“绍兴夜经济·消费新体验”系列报道,关注消费领域的新变化,寻找提振绍兴消费的新路径,激发大众思考、参与讨论,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去年,晚报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等决策,编发了《拼布,废布料理玩出世界时尚》《Q版乌毡帽》《不上头黄酒》等一批报道,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最近又开展了振兴黄酒产业大讨论和金点子征集活动。
晚报服务群众,要瞄准大主题,讲好小故事
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文明温馨的生活环境是市民幸福的基础,晚报要发挥家庭报、市民报的特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最大的群众利益,落细落小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近年来,绍兴晚报倾情讲述好人好事和创业创新的精彩故事,通过长辈的晚报阅读和故事转述,成为儿孙们共同参与的家庭话题,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讲述创业人创新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每位市民事业发展的需要,晚报要搭建创业者加强交流的平台,汇聚新时代创业创新的激情暖流。早在2015年绍兴晚报就推出“微创业360行+”系列报道,刊发了《一个小小网店,背后是8000亩茶场》《两个大学生,鉴湖边建大棚养多肉》等报道。嵊州一位女青年在婆家休产假,看到村民蜂产品滞销,就利用自己的商贸知识和网络技术,成功销售1000万元,得到当时浙江省省长的赞扬。2016年以来,晚报坚持开办“创业人、创新事”专栏,《大学生创意接力救治一家企业》,拓宽了企业招才引智的思路,也激发了许多学生的创业热情。《绍兴“80后”让料酒走上高端》一文,得到市委书记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栏目也被评为中国晚报优秀专栏一等奖。同时,开展“匠心传承、业界精英”高技能人才系列报道,让工人技师们亮相,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敬业爱岗。晚报编辑部还以“新闻会客厅”的形式每年组织企业进行创业创新经验的分享。2018年,绍兴晚报与市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奋斗足迹·创业故事”系列报道,报道了一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视野开阔、事业辉煌的绍兴企业,讲述他们转型升级、开拓市场的精彩故事。
展示好心人爱心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细小事、平常事、身边事,引导市民共建共享。绍兴晚报近年来常设“好心人、爱心事”专栏,报道凡人善举和爱心公益活动,何亮、吴岩兴等报道对象成为全国、省、市的道德模范和好人。2017年7月,来自安徽在绍兴打工的柴姓一家五口因煤气瓶燃爆烧伤,向绍兴晚报求助,晚报迅速策划开展报道,许多读者看了晚报后踊跃捐款,不少市民拿着晚报去医院当面献爱心,有的则拿着现金送到晚报编辑部,5000名市内外爱心人士5天左右捐款100余万元,解了柴家的燃眉之急,凸显了绍兴晚报的公信力和号召力。爱心接力,柴立河在一家人出院后,从剩余的善款中拿出8万余元回捐绍兴晚报,晚报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绍兴晚报读者爱心基金”。晚报还帮助身患严重脊柱侧弯又无钱医治的小海燕挺直了身体,帮助父亲重病的两位成绩优异姐妹既不放弃学业也不放弃治疗,帮助一山村告别一座20年来夺去12位村民生命的独木桥建成爱心桥。此外,晚报先后组织了“为育才学校捐一座爱心工坊”“手拉手爱心援助小候鸟”“绍兴晚报读者为阿瓦提学子捐词典”等活动。绍兴晚报“好心人、爱心事”专栏成了爱心汇聚的重要平台,荣获中国晚报优秀栏目二等奖。
晚报服务群众,要促进大和谐,勇做小刺猬
晚报服务群众要用心用情,善于与群众沟通。有的记者习惯从网上找素材,有的编辑经常根据网上情况定选题,但网络舆情并非社会舆情的全部,客观上会影响采编工作的贴近性、针对性。绍兴晚报积极践行“枫桥经验”,接好民声热线电话,办好热线通版面,做好记者进社区活动,让市民说烦心事、为市民办暖心事,为市民解疑释惑。
畅通民声热线。服务群众,有利于基层治理、党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定。这些年,绍兴晚报建立了民声热线、基层联系点、新闻会客厅、民情观察、大家谈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方便读者反映突发事、新鲜事、感人事,引导读者看新闻、说情况、谈看法,帮助读者解决麻烦事、郁闷事、不平事。前年夏季,针对居民开窗开门睡觉多的现象,组织记者深夜暗访小区安保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子夜暗访”系列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关注,公安、建设等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许多单位亡羊补牢。去年,又组织“零点观察”,反映午夜时的城市运行,报道蔬菜返销、早餐制售等劳动者的艰辛创业,增进社会各行各业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近年来,绍兴晚报根据社情民意,聚焦城市“狗患”、放心早餐网点少、医院停车难、农村养老短板多等热点难点,报道政府部门的行动和市民的努力,破解了许多难点。几年前,绍兴中心城区有一条街露天设摊经营多年,严重影响群众生活,有关部门多次动议搬迁,但担心经营者抵触而一直没有落实。记者深入采访报道,还与经营摊主代表面对面真诚沟通,为当地政府平稳解决这件难事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去年以来,绍兴晚报开设“民情观察室”栏目,先后围绕“高空抛物,城市上空的痛”“带病运行的大龄电梯怎么办”“古城河沿护栏怎么装才无损古城气质”“宠物扰邻怎么办”等民生热点,以新闻报道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治理。防止高空抛物的相关意见写进了地方性法规。今年,针对楼市乱象进行深度观察,连续刊发《车位价格,何以脱缰?》《精装房“精不精”,业主操碎心》《买房要交“茶水费”》《分销渠道套路深》等报道,有关老小区改造存在问题的报道,也引起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强舆论监督。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主流媒体的优势。绍兴晚报先后开设“民生求证——市民监督进行时”“一线直击”“对比看文明”等舆论监督栏目,开展“污染河道、有奖举报”等监督新闻行动,先后曝光违法建筑、环境污染、施工扰民、黑车整治、无序设摊、渣土运输、物业纠纷等方面的顽症。几年前,针对一高档小区别墅住户开山违建现象,连续刊发10多篇报道,推动城管执法部门下决心整治,市民一片叫好。得知王羲之故宅戒珠寺大殿正在被拆,晚报组织跟踪报道,五天五篇,配以晚报快评,推动文物等职能部门执法,绍兴市委宣传部阅评小组赞其是“一次舆论监督留住一处文保建筑”,此事还引起时任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视,戒珠寺大殿最终得以复原。2019年,针对车用油品黑交易安全隐患大的现象,晚报组织深入调查、及时报道,市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市场监管局等8部门和各县市区联合整治1月,取缔黑加油窝点94个,行政立案44起、刑事立案10起。
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媒体正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沟通的方式,也为新闻媒体更好服务群众开辟了广阔空间,晚报人只要树立强烈的为民情怀,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就一定能扬民生类媒体之长,发挥晚报融合体的独特作用,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