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的职责是为文章加分

2020-12-08文_李

传媒评论 2020年11期

文_李 萌

编辑通常隐藏在一篇篇新闻的背后。一位好的编辑,往往是新闻团队整体采编质量提升的引领者。在自媒体爆炸式发展、海量信息可以在手机端便捷获得的当下,编辑对新闻的判断、提升作用尤为重要。

编辑的首要职责是判断

“纽约时报”第三代掌门人Arthur Ochs Sulzberger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缺新闻。你买《纽约时报》不是在买新闻,而是在买判断。

编辑首先要判断的是新闻的价值。这个判断力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毫不夸张地说,编辑必须要在基于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果断地充当“杀手”,将无时效性、新闻性的内容“枪毙”。编辑的作用,是判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来的信息是否全面、这些信息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要去对抗现有的理解、寻找补充证据……

今年疫情初期,不少熊孩子居家上网课期间偷偷充巨款打游戏。从4月份至今,西湖之声《1054朋友圈》栏目不断接到家长对游戏开发商的投诉。根据其中一起案例,记者采写了《熊孩子打游戏充值两万,游戏公司拒绝退款》一稿,报道内容是孩子母亲陈述孩子不懂事、家境又困难,要求退钱,但游戏公司客服人员回复敷衍。听起来退钱理所应当,行文透着为民请愿的“正义感”。

作为一个孩子妈,我看到这篇稿子的第一反应是“初中的孩子了,几万块钱就敢这么打出去,这孩子的爹妈没管好!”但是,作为媒体人,如何保持中立立场,用什么方式表达反思?

我和记者沟通,一定要采访到游戏公司分管客服投诉的主管领导,同时找到监管部门并厘清此类事件在法律层面的处理原则。

在补充采访中,杭州滨江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到实名注册,但法律上的规定是谁主张谁举证,类似投诉需要家长提供录像等证据链,证明是家长不在身边时孩子给游戏充值。执法人员强调:截止到今年8月,仅滨江区投诉辖区游戏企业允许未成年人充值的案件有三十多起,处理过程中也发现有部分家长明明是自己玩输了,却以孩子的名义向游戏公司要求退还款项的情况。

游戏公司表示,只要投诉人能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就做退款处理。

9月6日,在《熊孩子打游戏充值两万,家长要求退款,游戏公司:需提供证明材料》一稿的最后,我加上了一句话:您对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抱怎样的态度?您觉得类似事件,家长该如何引导?

报道播出后,微信平台上引发听众热烈讨论,加深了对这一新闻现象的广泛思考。

编辑应是站在受众角度的“善问者”

记者在一线采访,往往掌握非常庞杂的素材,每句话都想写,文章容易冗长,且弱化了新闻核心。此时,好编辑就是一个园艺师,修剪掉旁枝末节,突出新闻的核心主旨;帮助记者理清文章逻辑,确保结构过程中的每个段落都围绕主题在写。

在我的业务成长过程中,有前辈们的指点,才慢慢学会怎么写新闻。记得我还是新闻菜鸟时,还是手写稿时代,老编辑用红色的毛笔将废话划去,一目了然。现在可以在电脑上直接修改,虽然方便,但是不上心的人也许不会留意修改痕迹。我认为,编辑工作责任重大,这个责任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篇稿子,而是针对整个新闻团队的业务走向。所以,平时我有一个习惯,哪怕在电脑端编辑稿件,也会分颜色标注哪些是删减的,哪些是添加的部分。只要时间来得及,我还会在截稿后告诉记者为什么这么编。

今年7月16日报道的《“智慧”游泳馆实施数字化管理》,记者花了不少篇幅采录孩子夏日畅游的欢乐和家长陪伴接送的感受,声音生动。但是这篇新闻的主旨应该是“智慧游泳馆”,因此,我把与“智慧”无关的内容全部删除。我和记者说:“我们要紧扣主题,把湿漉漉的稿子拧一拧,留下干货。”

引用《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布隆代尔的观点:琐事和无太多价值的信息充斥文章,这样的事实是干扰不是信息,只会让故事节奏变慢。

编辑是新闻的第一读者,应以受众关切为依托,发现值得追问的核心关键。以2014年4月《浙江省公布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这篇稿子为例,记者在稿子里列举了浙江入选的学校相关背景。我问:为什么一些老牌重点中学不在名单里?

记者补充采访道:“很多高中没有个性化发展,只看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希望通过此举促使全省高中办出各自的特色,扭转只看升学率的现象。”很遗憾,由于晚新闻的直播时间已到,这篇稿子来不及修改,只能作为简讯一带而过。第二天,我们按惯例复盘头一天的新闻,并对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我记得很清楚,其他媒体不仅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有的还在标题中拎了出来。我将两篇文章张贴上墙,作为案例进行提醒。

我经常在编辑时问记者:为什么这篇新闻今天发?它的ING要素是什么?问这个“低级”的问题,是为了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因为的确出现过一周前的资讯被记者从相关部门的公众号上搬来送审的尴尬情况。体验式新闻报道,则能在追问中帮助记者补上时效性的新闻由头。例如春节前半个月,记者递交一篇录音报道,题目是《温暖回家路》,我就问:为什么这篇新闻今天发?这个追问促使记者为新闻时效性找到佐证,最终文章标题改为《杭州火车东站昨日发送旅客10.6万人,春运高峰提早来到》。

编辑要善于发现新闻表情

据说美国好莱坞很多制片人,都会和找他制作电影的人说:“tell me your story,touch me、move me and shock me。”再多的特效,没有与人有关的共情故事都无法触动人。不管是好电影还是好报道,表情至关重要。

新闻不能只靠对事实的陈述和数字的罗列来吸引受众,要靠新闻的细节、表情来触发人与人的共情。优秀的编辑能迅速将文章的冲突抓住,调整结构,尽可能地把有表情的焦点内容拎出来。

杭州体育盛事“横渡钱塘江”,年年报道。2019年的“横渡”活动,记者在终点发现,一位游泳爱好者拖着一条大鱼上岸。

但记者觉得这个事情只能算横渡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仍把笔墨更多地放在追逐成年组、青年组冠军身上。我和记者说:“年年横渡,年年有第一,但是横渡钱塘江能抓到大鱼,这是多有表情的细节,当然应该把这个细节补充放大。”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编辑不仅仅是对成稿进行后期的编辑,而是要全程介入,参与到新闻策划、正在发生的初始环节。我们频道有一个习惯,记者在前方采访,会把相关图片和视频同步发到采编群,遇到有价值的内容或者重大新闻,责编同步跟进,随时商讨调整新闻落点,指导新媒体端和电台播出的不同发布方案。

回到那条鱼。记者对抓鱼的这位泳者进行了补充采访。被采访者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在江中如何撞到一条大鱼,一边继续游,一边用一根绳子,从鱼腮部穿进去,绑在手腕上游到终点的过程,“新闻表情”跃然纸上。他接着介绍:自己平时坚持游泳,围观者啧啧赞叹,这些又恰好诠释了全民参与“横渡钱塘江”这个体育盛事的意义。

这天西湖之声的微信午刊头条,我起了这么一个标题:《横渡钱塘江,有人游一半,居然抓了一条大鱼!》

有人留言:西湖之声的报道,有趣!

好的表述需要好细节或者好故事的支撑。这种我称之为“新闻表情”的细节,往往能赋予新闻表达的魅力。

我非常排斥记者在新闻稿中使用四字成语,例如写抗疫医护工作者,凡是新闻稿件中类似“兢兢业业,废寝忘食”这样的字眼,我往往会划掉,请记者补充看到何事、如何触动你。

3月19日,浙江援助武汉医疗队首批返程人员抵达杭州,我们团队前后方同步,前方记者一边采,一边往群里发拍到的现场音视频。一个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护士,在面对记者话筒时哭着说想家,想吃老公烧的菜。我马上叮嘱前方记者,盯着这个“吃货”护士,挖掘她身上的细节。

最终的成稿,讲述了一个很暖的故事:舟山普陀医院呼吸科护士王少儿今年34岁,和老公结婚5年。疫情发生,科室需要有经验的骨干奔赴一线,她主动报名,但老公送行时哭了。这是结婚5年来她第一次看到老公哭。

这篇稿子到这儿,满是触动,但是我又提醒记者,要点照片素材,以便微信推送,并补充问一下,为什么最想吃老公烧的菜?是老公厨艺高超吗?

提到这个问题,爽朗的王少儿立即开启夸夫模式:“他做的菜可好吃了,剁椒鱼头啊,羊排啊,还有皮皮虾……我去武汉52天瘦了14斤,我老公说不怕,等你回来,给你补回来!”

编辑这篇报道的时候,我眼含热泪。王少儿没说什么豪言壮语,但是这么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义无反顾告别恩爱的丈夫,奔赴武汉,令人钦佩!

编辑要努力将新闻拉近

老舍先生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如何让内容与受众更加贴近?以一句话举例。

原文:据悉,该院还曾接诊过一位十(余)岁的男孩,(将)25枚巴克球磁珠放入尿道。

我修改后为:据主治医生介绍,该院还曾接诊过一位十岁(多)的男孩,(把)25枚巴克球磁珠放入尿道。

“余”改成“多”“将”改成“把”,“据悉”改为“主治医生介绍”,其实是一种书面语言和口头贴近性表达的修改。这对于广播编辑来说,尤为重要。口语化,就是你和你的家人在说话,你不会和家人说很书面的语言,比如:这件事让我想到,你不会说“这件事使我思索到”。

最传神的表达应该是干净直接明确的。要想把新闻写得更加贴近就应该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但是编辑也要注意一点:这不是指一味的大白话,而是灵活运用最生动直观的方式把事情讲清楚。

例如:国际新闻中常常会使用外国货币或度量衡。熟练的广播编辑在梳理稿件时,往往会自动进行修改,如:坦克内温度接近华氏120多度,美军面临很大考验。要折算一下,补充一句:温度相当于高达50摄氏度。

我在编辑新闻时还常常会问记者一个问题:“这件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什么启发?”这个问题是寻找单个事件中的共性,让新闻更加贴近受众。

例如:一位消费者在某商场购买的奢侈品包包五金配件竟然掉色。在介绍这位消费者的维权过程中,我请记者增加了这类奢侈品投诉在杭州近半年的数据,并请消保委专家介绍发生类似情况投诉渠道有哪些。这样的补充,将一个人的单一诉求,扩大到更多消费者维权时应该注意的共性问题,新闻拉近了,才会触动受众更多的利益关切。

做与时俱进的融媒体编辑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编辑身兼新媒体编辑的角色。在这转型过程中,需要我们的编辑理念与时俱进。

对于电台编辑来说,媒体融合后变化更多的在于,从以往追求可听性,注重典型音响的编辑理念,到现在要学会新媒体的多种呈现方式,除了音响,还有视频、动图、表情包、新闻图片等等,都要灵活使用。例如台风利奇马的特刊,我在编辑时发现刚好有6篇围绕台风的稿件可以撑起一整刊的内容,就提出在图片上做做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于是当天的页面,西湖之声的微信整刊做了特别设计。

同时,手机端的文字与传统媒体的行文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一名70后,当我审核新媒体稿件时,也要掌握时下网络流行词汇。虽然我是一个不热衷刷抖音、看网剧、关注热搜的人,但为了工作我也会有意识地去研究,虚心请教年轻人。当全网都在说某个热搜、出现某个新词之时,我得知道源于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意思。在90后小编交稿后,能准确辨别这个热搜是需要删掉的还是展现时代气息、有趣应景,值得发挥的。

在融合传播的当下,一次采集、多渠道分发已经成了常态。新媒体端和广播的播出呈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内容永远是硬核。以台风这样的极端天气报道为例,我要求记者尽量多发现场图片、视频在微信推刊里使用。我认为,极端天气报道中,媒体之间更高阶的竞争,不是抢天气或交通变化刊发的速度,而是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音频等多重手段展现“更多现场感”“更多人在突发天气下的表情”。在编辑台风利奇马的微信专刊时,我发现朋友圈里的一则短视频,联系了当事人后,确认这段视频的主人公相关新闻背景进行补充,加入到我们的微信中。

需要提醒的是,编辑在把关新媒体稿件时除了文字的严谨,还要注意到新闻图片的审核。我们曾经遇到过一则警方发布的警情通讯稿,图片中犯罪嫌疑人面部打了马赛克,但是涉事车辆的车牌号没有打码。结果,该车是犯罪嫌疑人租来的,车主进行维权,要求删稿,否则诉诸法律。这样的事情,会让媒体十分被动。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编辑的首要职责是判断:判断信息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推敲,捍卫新闻的客观性。

■ 编辑应是站在受众角度的“善问者”:以受众关切为依托发问,裁掉旁枝末节,突出新闻的主旨与核心。

■ 编辑要善于发现新闻表情:将文章的冲突抓住,调整结构,尽可能地把有表情的焦点内容拎出来。

■ 编辑要努力将新闻拉近:灵活运用最生动直观的方式把事情讲清楚,并寻找单个事件中的共同关切。

■ 做与时俱进的融媒体编辑:视频、动图、表情包、新闻图片等灵活使用。除了文字严谨,还要注意认真审核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