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功过格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2020-12-08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本文以传统功过格理论为着眼点,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在德育方面具有的启示,力求为谋求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新路径给予一定的建议。
一、传统功过格的概述
功过格是一种用于记录自身善恶功过的薄册,通过列举善恶行为以及用分数表现其程度的方式来指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的一种善书。功过格最初是16、17 世纪精英阶层们用于每日记录自身的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薄格,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其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民族道德划分为善与恶——即功与过——两大类,再对其进行具体的分类并加以记述,然后用分数来计量各种善恶行为,并做相应的说明”①。
在酒井忠夫的《中国善书研究》中,可以看到功过格只是众多善书类型中的一种,并且将民族道德按照功过之别分类记述,并加以计算的做法,是自汉代以来就有的,最初是用来调查官吏业绩。但是功过格在其形式上与其他的善书有着明显的区别。区别在于:“功过格是在一个本子中,以各个功过的格子为基准进行整理排列,对相关的各件行为做计量登记,同时也根据本子中所列的条目来实践道德行为,最后根据本子中相关的计量登记,将之相加减后统计得到一个功过数值,这个数值就代表着行为的结果”②。
二、传统功过格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功过格这类善书书籍的有三个思想特点:一是,功过格功德积累的计量化;二是,功过格的赏善罚恶;三是,功过格对改正过错的重视。
(一)量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周汝登对于功过格的使用,主张生活中的行为如同一粒粒的米一样,让人不易察觉,当他们慢慢积累为一粒粒米的合集,即米饭的时候,我们可能才会注意到这个行为最终导致的是善的还是恶的结果。功过格就是这样一个体系,让人们在功过的积累中,发觉自己的善恶的行为。
根据功过格体系的启示,以及对现有的高校道德操行细则和表格的借鉴,可以以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分类作为大纲或是以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安全纪律、心理素质等分类作为大纲,在此基础上来列出大学生需要履行的道德规范的具体行为细则,以此作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参考依据。每个具体的行为所达到的程度,转换为分数。程度的判断,即分数的多少,由大学生自己根据所做之事来界定,做了好事所获得的功德分记为正数,做了坏事所获得的过错分记为负数。在实际中,可以每日记录自己的行为,选择以一周或是一个月的期限来作为一次小结,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计算出最终的得分。由于功过格的使用主要依靠的是个体自觉,因此对于自觉性缺失的学生,可以借助团体的力量进行使用。
(二)赏罚大学生的善恶行为
袁黄功过格体系主张的前提就是赏善罚恶:行善的人会获得官职升迁的奖励,而行恶的人的地位得不到提升,或惩罚会降祸在自己、儿孙身上的“超自然报应”。在今天,信仰超自然报应虽然不具备借鉴意义,但是赏善罚恶的思想却能给我们以启示。
在功过格的使用中,分数的增加和减少本身也是一种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此外,对于大学生们使用功过格后,最终所得的分数较高时,可以对其颁发奖状等形式的奖励。而在一段时间内所得结果为负数,理应受到一定的惩罚。对于惩罚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来设定不同的惩戒方式。总之,不论是奖励善行还是惩罚过错,都应以大学生所能接受,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没有伤害为前提下进行的,要把握好赏罚的力度。
袁黄的功过格是基于人们相信超自然报应,但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运用超自然报应为前提让他们去使用功过格,是不太合适的。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个人使用功过格后计算出的最终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测中的道德操行分的评判的基础分数。
(三)纠正大学生的失德行为
刘宗周对功过的批判,让大家注意到改正过错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日常的道德行为中,对于恶行,不仅要记录此次恶行的内容,而且要对此次所犯错误进行改正,其改正的方法可以参考袁黄的两个方法,一是从事件本身的正误上改错,即犯过的错不再错;二是从理解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改错。至于袁黄的第三个改正方法,从心上改,所需要的境界较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操作性不强,在此就不以借鉴。关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失德的纠正,不仅需要自己的察觉,还需要身边朋友同学老师等的提醒与督促,当自己不知道如何改正错误时,也需要身边的人帮助纠正。
结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功过格的阅读和思考,从功过格的量化性质、惩戒性质以及改过性质三方面的思想出发,探讨其对改善大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启示,并提出可以将学生使用功过格所得的最后结果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测中的道德素质的一个评判标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