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巨制长卷《松石千秋图》有感
2020-12-08
在我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画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画松的高手层出不穷,松包含着许多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自我清高寄托的主要表现题材。《松石千秋图》是我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尺幅最大、气韵最生动的巨制力作。作品完成于1992年,纵190厘米,横2200余厘米,曾在我国上海、南京、苏州、日照等地及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并摄制专题片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誉为“江南第一松石图”,可谓名噪一时。一代宗师、百岁老人朱屺瞻先生初见此画激动不已,直呼“拿笔来”,随即题写“松石千秋”四个如斗大字,恩师宋文治先生见此图欣喜异常,曰:“娄东画坛后继有人,文脉兴旺也。”即兴落“松风朱石图”款,师徒三人共同完成此图,造就了娄东画坛的又一佳话,实属可贵,堪称楷模,也是我们当今娄东画坛最具传承意义的作品代表。
父亲邢少兰一生爱松、画松,斋名“古松堂”,对松寄托了很多的人文情怀,我认为他身上始终有着如松般执着、率真的人格精神和对艺术表现出激情奔放的写意笔墨精神,正是这两种精神成就了父亲的精彩人生。
先说说“执着、率真的人格精神”。父亲自幼家贫,为避战乱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乃至十岁赴沪西乞讨度日,后辗转落户浏河,靠掏鱼摸虾维持家用,童年的艰辛没有击垮父亲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自强不息的勇气,没有路费,徒步到上海看画展,没有宣纸,靠捡来的废纸练习作画,没有学费,买一本四角号码字典发奋自学,再又因出身的问题忍受了各种打击,但他始终就像一棵古松一样,历尽磨难而不倒,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绘画事业的执着。终于名出乡里,能有机会被抽调县城参加活动和画展。20世纪50年代末认识了同邑老画家朱屺瞻先生,致使他茅塞顿开,从此一发便不可收,“文革”期间靠画领袖像成了当时浏河一带妇孺皆知的“画家”,也因此躲避了很多政治风波,以至于遗留下了很多油画颜料,日后成了我学习油画的第一桶金。“文革”后举家迁入太仓县城,从此画画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主要乐趣。1985年担任县政协副主席以后的十几年从政期间一直保持着耿直、率真的个性,不媚权,不媚俗,敢于直言,为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古迹、场馆设施竭尽全力,奔走呼吁,犹如古松般的浩然正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画为心声,童年的艰苦历练、时代的奋斗心声和秉直顽强的个性为《松石千秋图》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再谈“激情奔放的写意笔墨精神”。父亲出生在鲁东南的一个耕读世家,虽未进学堂念书,但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学风正统。祖父是一个饱读“四书五经”的乡绅,性格孤傲而严谨,正统的家学对我父亲的影响是很大的,故此父亲从开始学画至今,不管时风如何变幻,一直致力于研习传统绘画,在这过程中也力图求变。他曾对我说,有一次到朱屺老家中,看到有两方白石先生的印章印象深刻,一方印文为“存我”,另一方为“开生面”,当即请教朱屺老,屺老欣而为之解惑说:“做事得顾人,画图要从己。”父亲恍然大悟,回家后久久不能释怀,后把它刻于镇纸上以作座右铭自省。后到太仓后,因工作需要,临摹了大量中国传统山水画,受益匪浅。在80年代中期又拜著名画家宋文治先生为师钻研山水画创作,1983年自费出游写生,沿江而上,驱步于五省之间寻幽览胜,历时三月,收获颇丰,屺老闻之曰“你在读书呀”,赠书“外师造化”以励志,画风从此为之巨变,山石云气灵动飘逸,松木造型自然而生动,笔墨挥洒更加激情和自如,尽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松石千秋图》正是在这背景下构思创作的,也是父亲半生境遇的自我写照。作品用22张六尺宣铺地逐一画就,因场地有限当时无法观其全貌,全凭个人经验来把控全局。作品大而不空,气韵贯通,实为不易。整个作品以松的各种不屈的姿态和巨石敦厚、坚实的形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对比。细观全局,法度严谨,出入传统,一气呵成,其用笔苍茫老辣,用色绚丽稳重,远山云蒸霞蔚,浑然天成。气势磅礴,正气向上,使人观后精神振奋,实为一张有思想、有感情、有力度,更有笔墨深度的精品力作。我通过十几年的绘画实践,始终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画的最高艺术境界,它以笔墨为根,集诗、书、画、印之大成,是我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不朽的旗帜,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如都像当下照搬西方图式,以创新的名义,抛弃笔墨精神,精于制作描摹,无病呻吟,此种面目作品可谓中国画乎?父亲既是一个传统中国画的守望者,也是继承与创新的实践者。我想,父亲如无以上两种精神的支撑,绝无今天《松石千秋图》的呈现。
今天《松石千秋图》正式捐献给了浏河镇人民政府并由邢少兰艺术馆永久收藏,我非常高兴它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和新的历史使命。父亲虽已到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神采焕然,期待着父亲健康长寿,艺术之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