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与演变: 2015 年以来的香港电影
2020-12-08吴涤非
吴涤非
(中国艺术研究院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北京 100073)
在中国内地—香港合流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对香港电影的身份认证也逐渐成为一项棘手的工作。除了少数低成本的本土影片之外,大量具有市场雄心的作品,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呈现出跨地区的高度包容的创作格局。考虑到这种复杂的现状,我们将本文中所讨论的对象——2015 年以来的香港电影,设定为那些由港人执导,香港资金和创作团队参与制作,名列当年香港华语片票房前十,或者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剧情电影。
一、类型片:继续以市场为导向
2015 年以来,香港的主流电影仍然以市场为导向,各种类型片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动作片大类型,包含警匪、黑帮、武侠/功夫等亚类型,处于最突出的位置,而各种系列电影的推出,也成为一个亮点。比如:《反贪风暴2》(2016)、《反贪风暴3》(2018)、《反贪风暴4》(2019),《寒战2》(2016),《扫毒2》(2019),《杀破狼2》(2015)、《杀破狼3》(2017),《使徒行者1》(2016)、《使徒行者2》(2019),《追龙1》(2017)、《追龙2》(2019),《澳门风云2》(2015)、《澳门风云3》(2016),《叶问3》(2015)、《叶问4》(2019),等等。
这些影片几乎都进入当年香港华语片票房前十的位置①本文中的各种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相关网页,香港票房的单位为港币,内地票房的单位为人民币。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叶问3》以6 010 万居当年华语片榜首,而《寒战2》更是以6 624 万的业绩改写香港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的最高纪录。同时,这些影片在内地市场的业绩大多在1 亿到几亿之间,而《叶问4》至2020 年1 月27 日为止,内地票房已达到了11.82 亿,《扫毒2》更以近13 亿的票房,成为香港电影迄今在内地最卖座的影片。
在口碑方面,《寒战2》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曾景祥、李耀强);《杀破狼2》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李中志),并入选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杀破狼3》获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古天乐)、最佳动作设计奖(洪金宝)和最佳音响效果奖(曾景祥、李耀强),以及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追龙》获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关智耀)和最佳剪接奖(李嘉荣);《叶问3》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接奖(张嘉辉)。
《反贪风暴》系列,均由林德禄执导,古天乐主演,主要讲述香港廉政公署首席调查主任陆志廉的破案故事,将反贪主题、惊险情节与火爆动作融为一体。《寒战2》仍由梁乐民与陆剑青联合执导,其剧情直接涉及香港警务处长位置的争夺以及幕后集团企图通过竞选特首操控香港政府的政治阴谋。这在港片中颇为罕见。《扫毒2:天地对决》改由邱礼涛执导,刘德华、古天乐等主演,主要讲述两个昔日的好友,因反毒—贩毒的冲突而生死相搏的故事。片尾出现的双方对决,汽车从闹市冲入地铁,一路狂飙,直至驶入列车轨道,具有极强的视听效果。《杀破狼2》《杀破狼3》分别由郑保瑞、叶伟信执导,此一系列的人物、故事均相对独立,但冷峻的风格与凌厉的打斗却一以贯之。《使徒行者1》《使徒行者2》由文伟鸿执导,古天乐、张家辉主演,尽管两部作品的人物、故事各不相同,但曲折惊险的剧情、激烈火爆的生死搏杀与主人公之间的兄弟情义,始终是影片的亮点。《追龙1》《追龙2》由王晶、关智耀联合执导,前者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警匪、黑帮故事,并再现了当年九龙城寨的历史风貌;而后者则主要围绕“九七回归”前的一件大案,展现警匪之间的斗智斗勇。《澳门风云2》《澳门风云3》,仍由王晶执导,周润发等明星主演,但刘伟强在第3 部中也加入到导演行列。这两部续集继续走警匪、黑帮加喜剧的路线,具有比较强烈的娱乐品质。《叶问3》《叶问4》,由叶伟信继续执导,甄子丹仍然出演叶问。前者讲述叶问晚年定居香港后发生的故事;后者则描写其远赴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以功夫维护民族尊严的事迹。两部影片一如前作,在动作场面颇佳的同时,具备主题与情感的深度。
当然,非系列的影片,也有一些出色的表现。诸如梁乐民与陆剑青的《赤道》(2015),洪金宝的《我的特工爷爷》(2016),许学文、欧文杰和黄伟杰的《树大招风》(2016),邱礼涛的《拆弹专家》(2017),张家杰的《栋笃特工》(2018),庄文强的《无双》(2018),钱嘉乐的《黄金兄弟》(2018),麦兆辉的《廉政风云》(2019),以及陈木胜的《危城》(2016)、陈嘉上的《荡寇风云》(2017)、袁和平的《叶问外传:张天志》等作品,都是不错的影片。
其中,《树大招风》和《无双》是两部比较重要的作品。《树大招风》,香港票房925 万,当年华语片第九。该片由杜琪峰、游乃海监制,银河映像负责制作。作品带有该公司当年拍摄的探索性黑帮片的风格,主要讲述1990 年代香港“三大贼王”(张子强、叶继欢与季炳雄)的故事,在看似平淡之中,具有对人性的深入探讨,是一部十分别致的黑帮片。影片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最佳编剧(龙文康、伍奇伟、麦天枢)、最佳男主角(林家栋)、最佳剪接奖(梁展纶、David Richardson),以及第23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奖(林家栋)。《无双》,香港票房3 441 万,当年华语片第二,内地票房12.74 亿。影片是香港近年来的一部非常优秀的类型电影,不仅具备惊险曲折的故事、火爆刺激的动作场面,而且对人性的诸多复杂层面有深入的剖析和思考。该片获第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庄文强)、最佳编剧(庄文强)、最佳摄影(关智耀)、最佳剪接(彭正熙)、最佳美术指导(林子侨)、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文念中),以及第25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之推荐电影奖。
此外,《赤道》,香港票房1 615 万,当年华语片第八,内地票房2.1 亿。其续集预计2020 年公映。影片主要讲述中国内地、香港地区、韩国三方联手对抗国际恐怖分子“赤道”团伙的故事,视野宏大,情节曲折,动作火爆。相对于香港传统警匪片类型来说,影片在题材和故事格局等方面,都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我的特工爷爷》,是一部谍战喜剧片,香港票房971 万,当年华语片第七,内地票房3.24亿。影片主要描写一个年轻时做过保镖,如今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主人公对抗黑帮的故事。《拆弹专家》,香港票房2 550 万,当年华语片第二,内地票房4 亿。影片主要讲述警方拆弹专家(刘德华饰)在香港红磡隧道里的惊险经历,场面宏大,故事惊心动魄。该片获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姜皓文)。《栋笃特工》,香港票房4 471 万,当年华语片第一,主要讲述前特工陈先生侦破一桩奇案的故事,融喜剧、悬疑、动作等元素为一体。《黄金兄弟》,香港票房1 088 万,当年华语片第七,内地票房3.17 亿。影片主要讲述五个结义兄弟之间的故事,在动作场面火爆的同时,充满浓郁的男性情谊。《廉政风云》,香港票房3 136 万,当年华语片第一,内地票房1.21 亿,主要讲述香港廉政公署侦破一起大案的过程,颇具悬疑色彩。
武侠/功夫片方面,《危城》,香港票房1 021 万,当年华语片第六,内地票房1.67 亿。影片主要讲述军阀割据年代发生在普城里的一场正邪大战,热血、激情和侠义成为其中的亮点。《荡寇风云》,内地票房6 512万,主要讲述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虽票房惨淡,但品质尚佳,有几分史诗的色彩。该片获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编剧(熊召政、王思敏、谭广源、吴孟璋)、最佳男演员(仓田保昭)和推荐电影奖。《叶问外传:张天志》,香港票房1 079 万,当年华语片第八,内地票房1.32 亿,主要讲述咏春传人张天志抗击外商毒贩的传奇故事,片中的一些打斗场面颇为精彩。
除了动作片,喜剧电影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比如,郑丹瑞的《小男人周记3 吾家有喜》(2017)、吴汉邦与吴兆麟的《西谎极落:太爆太子太空舱》(2017)、叶念琛的《我的情敌女婿》(又名《百星贺囍2018》,2018)、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2019)、彭浩翔的《恭喜八婆》(2019)、林敏骢的《如珠如宝》(2019),等等。如果再加上一些复合型类型片,像上文中介绍过的《澳门风云2》《澳门风云3》与《栋笃特工》,以及下文中还将涉及的《捉妖记1》《捉妖记2》《西游·伏妖篇》《你咪理,我爱你!》等影片,喜剧仍然是香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小男人周记3 吾家有喜》,香港票房1 650 万,当年华语片第六。此片距其第一部公映已有30 年,但其贴近现实生活、调侃人性弱点的风格一如从前。《西谎极落:太爆太子太空舱》,香港票房1 020 万,当年华语片第九,内地由爱奇艺独家上线,四天点击量过1 000 万次。影片根据向西村上春树的小说《西谎极落》改编,主要以夸张、荒诞的手法,讲述一群“废青、废中、废佬”的故事。《新喜剧之王》,香港票房2 196 万,当年华语片第四;内地票房6.27 亿;获第26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但周星驰此次翻拍20 年前的旧作,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至于《我的情敌女婿》(香港票房1 742 万,当年华语片第三)、《恭喜八婆》(香港票房1 299 万,当年华语片第七)、《如珠如宝》(香港票房1 110 万,当年华语片第八)等,在人物、故事等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爱情片在近五年来,也有几部比较出色的作品,如叶伟信与邹凯光的《冲上云霄》(2015)、彭浩翔的《撒娇女人最好命》(2015)与《春娇救志明》(2017)、邱礼涛的《原谅他77 次》(2017)等。此外,有些以爱情为主题或主题之一的作品,我们会在别的类型里加以讨论。
《冲上云霄》,香港票房2 163 万,当年华语片第五,内地票房1.56 亿。主要讲述一群航空人的爱情故事。《撒娇女人最好命》与《春娇救志明》,前者香港票房1 333 万,当年华语片第十,内地票房2.3 亿;后者系“志明与春娇”系列第三部,香港票房3 070 万,当年华语片第一,内地票房1.76 亿。二者一个是上海爱情故事,另一个是香港爱情故事,彭浩翔对后者的把握能力,显然高于前者。《原谅他77 次》,香港票房1 450 万,当年华语片第八,内地票房7 548 万,主要讲述发生在一对情侣之间的情感故事。
奇幻/科幻片这几年来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比如许诚毅的《捉妖记1》(2015)、《捉妖记2》(2018),郑保瑞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6)与《西游记女儿国》(2018),周星驰的《美人鱼》(2016),徐克的《西游·伏妖篇》(周星驰监制,2017),郭子健的《悟空传》(2017),等等。其中,有四部作品属于所谓西游题材。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西游记女儿国》,是郑保瑞西游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前者香港票房1 564 万,当年华语片第五,内地票房12.01 亿,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奚仲文、吴里璐)与最佳视觉效果(Luke SungjinJung,Sanghoon Kim, Kim Chan Soo, Kim Chlu Min)奖。后者香港票房894 万,当年华语片第十,内地票房7.27 亿。两部作品对《西游记》原著均有较大改编,并且精工细作,具有颇为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西游·伏妖篇》,香港票房2 440 万,当年华语片第三,内地票房16.57 亿;获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余家安、利碧君)。作为《西游·降魔篇》的续集,《伏妖篇》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的传奇故事。《悟空传》改编自今何在同名小说,内地票房6.7 亿,获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黄智亨、徐建)和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影片主要讲述孙悟空不服天命、挑战诸神的故事。
《捉妖记1》《捉妖记2》,前者内地票房24.4 亿,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许诚毅)、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奚仲文)和最佳视觉效果奖(Jason Snell、潘国瑜、汤冰冰),后者香港票房1 609 万,当年华语第五,内地票房22.37 亿。两部影片均融奇幻、喜剧、动作为一体,片中的小妖王胡巴,萌态十足,非常讨喜。《美人鱼》,香港票房5 524 万,当年华语片第二,内地票房33.92 亿,获第23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周星驰)和推荐电影奖。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包含浪漫、惊险、喜剧、爱情的奇幻故事。
在以上表现比较突出的类型之外,还有一些相对小众的类型,也值得关注。主要有青春片、鬼片、体育片、歌舞片等。
青春片方面,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2016)与《少年的你》(2019)票房与口碑俱佳,但其内地资金、内地故事、内地主演的色彩十分明显,大体上应视为由港人执导的内地作品。而黄修平的《哪一天我们会飞》(2015)则讲述了一个本土色彩强烈的青春故事,三个主人公的友情、爱情,在过去与现在的交叉叙述之中,逐渐浮出水面。影片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差一点我们会飞》)和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此外,下面将会讨论的体育片《点五步》,其实也可视为一部青春电影。
鬼片方面,主要有张家辉的《陀地驱魔人》(2015)和邱礼涛的《常在你左右》(2017)两部作品。前者香港票房1 744 万,当年华语片第六,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六项提名和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主要讲述一个天赋异禀的驱魔人驱逐恶鬼的故事。后者的内地票房4 684 万,获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主要描写一起车祸所引发的一系列惊悚故事。两部影片对人与鬼的情感表现都非常细腻,情节也十分曲折。
体育片方面,包含陈志发的《点五步》(2016)、杜汶泽的《空手道》(2017)、陈咏燊的《逆流大叔》(2018)等影片。《点五步》,香港票房486 万,内地票房374.75 万,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胡子彤)、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点五步》)以及第23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将一支棒球队的传奇经历与一个少年队员的心理成长融为一体,具有颇为强烈的励志色彩。《空手道》,由现实中的空手道高手、演员杜汶泽担任监制、导演、编剧、主演和武术指导,是一部别具韵味的体育电影。影片获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女演员(邓丽欣)和推荐电影奖。《逆流大叔》,香港票房1 565 万,当年华语片第六,内地票房77.06 万,主要讲述几位原本选择逃避现实的大叔,在加入龙舟队后,终于在运动和人生两方面逆流而上的故事。该片获第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RubberBand)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逆流之歌》)。
歌舞片方面,杜琪峰的《华丽上班族》(2015),内地票房4 750.59 万,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张叔平、邱伟明)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罗大佑、陈辉阳),第52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奖(张叔平、邱伟明),以及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王祖蓝的《你咪理,我爱你!》(2019),香港票房890 万。前者主要讲述一个暗流涌动的职场故事,在音乐、歌舞、美术等方面给人以深刻印象,作品从整体而言也颇有气势。后者则以13 个生活片断,用歌舞的形式,探讨不同层面的各种爱情主题。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组特别的作品——由香港影人执导、香港资金和创作团队参与制作的“主旋律大片”,它们标志着内地—香港合流所达到的新的高度。这组影片主要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2015),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2016)与《红海行动》(2018),以及刘伟强的《建军大业》(2017)等。
《智取威虎山》,内地票房8.81 亿,获第30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徐克)、最佳男主角(张涵予)、最佳剪辑奖(于柏杨),第52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奖(金旭),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徐克)、最佳音响效果奖(李耀强、姚俊轩),以及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徐克)和推荐电影奖。影片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动作场面和视觉奇观的营造极为出色,情节也跌宕起伏,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
《湄公河行动》,内地票房11.88 亿,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董玮)。《红海行动》,香港票房871 万,当年华语片第十,内地票房35.6627 亿,获第34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林超贤)、最佳男配角(杜江)、最佳女配角(蒋璐霞)、最佳新人奖(王雨甜),第17 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奖(林超贤),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黄伟亮、董玮)。前者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主要讲述案件的侦破过程。后者则描写一支中国海军特战分队在海外解救人质、打击恐怖分子的故事。两部影片视野宽广、气势恢宏,动作场面惊心动魄。
《建军大业》,内地票房4.04 亿,获第34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音乐奖(陈光荣)。影片主要围绕1927 年的南昌起义,讲述人民军队建立的过程。片中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激情,其战争场面颇具震撼力量。
上述几部作品,无论是涉及历史还是关注现实,其实质均属内地标准的“主旋律大片”。而从作品本身和公映后的效果来看,香港影人的参与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艺片:新一代的崛起
与类型片普遍的市场导向明显不同,近五年来的香港文艺片仍然更注重艺术与人文关怀的表达。
先来看几位资深导演的作品。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2017),内地票房6 342.08 万,获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许鞍华)、最佳女配角(叶德娴)、最佳美术指导(文念中、利国林)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久石让),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以及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久石让)。影片根据历史上“东江纵队”的抗日事迹改编,讲述主人公们在香港与日寇抗争的传奇故事。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有一种时隐时显的诗意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探讨。
邱礼涛的《雏妓》,香港票房1 743 万,当年华语片第七,获第6 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任达华)和最佳女主角奖(蔡卓妍)。影片以一种颇为客观、中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女与一个中年男人多年来的故事,将一个女人的屈辱、爱情、成长、奋斗,演绎得十分细腻生动。
关信辉的《五个小孩的校长》(又名《可爱的你》,2015),香港票房4 672 万,当年华语片第二,内地票房2 173万,获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等5项提名。影片主要讲述一位女校长倾尽心力,帮助校内仅有的五个孩子的故事。尽管影片在许多方面缺少创新,但其真诚而温馨的情感,还是可以感动观众。
陈果的《三夫》(2018),获第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曾美慧孜),第25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陈果)、最佳女演员奖(曾美慧孜)。本片系陈果“妓女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主要描写一个弱智而又性欲极其旺盛的年轻女性与三个中老年男人的故事。与陈果之前的多部作品一样,影片充满想象力,并且极富隐喻和象征的意味。
近五年来香港文艺片领域更突出的特征,是一批年轻导演的崛起。
郭臻、黄飞鹏、欧文杰、周冠威、伍嘉良的《十年》(2015),香港票房600 万,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影片由《浮瓜》(黑白制作)、《冬蝉》、《方言》、 《自焚者》和《本地蛋》等五个短片组成,分别讲述五位导演想象中的十年后发生的故事。其内容与风格虽各不相同,却都折射出当下香港社会的某种焦虑与恐惧。
翁子光的《踏血寻梅》(2015),获第3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翁子光)、最佳男主角(郭富城)、最佳女主角(春夏)、最佳男配角(白只)、最佳女配角(金燕玲)、最佳新演员(白只)、最佳摄影奖(杜可风),第22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白只)、最佳女演员奖(春夏),第10 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剪辑(张叔平、朱嘉逸、廖庆松、黄海、翁子光)、最佳新演员奖(春夏),第52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白只),第19 届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女演员(春夏)、最佳男演员特别提名奖(白只)。影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以一件碎尸案的侦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从内地移居香港的女孩的故事。其风格独特,主题深邃,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探讨。
罗耀辉的《幸运是我》(2016),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惠英红),第39 届亚美国际电影节“2016 年亚洲传媒人道主义奖”(惠英红),第7 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惠英红)、最佳男配角奖(陈家乐)。影片主要讲述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独居老人芬姨与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之间的故事,情感真挚,温馨感人。
黄进的《一念无明》(2017),香港票房1 710 万,当年华语片第五,内地票房941.98 万。影片获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曾志伟)、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新晋导演奖(黄进),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黄进)、最佳编剧(陈楚珩)和推荐电影奖,第53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和最佳新导演奖(黄进)。影片以200 万港币的低成本完成,主要讲述一位躁郁症患者出院前后的经历,对家庭、社会和人性均有深刻剖析,是一部优秀的写实主义作品。
彭秀慧的《29+1》(2017),香港票房1 530 万,当年华语片第七,获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彭秀慧),以及第2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该片根据彭秀慧自己执导的同名舞台剧改编,主要讲述即将进入30 岁的两位女性的故事。
陈大利的《黄金花》(2017),内地票房213.71 万,获第3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毛舜筠)和最佳新演员奖(凌文龙)。影片取材于真实故事,主要讲述女主人公黄金花勇敢面对生活挑战,不断前行的故事。在生活琐事之中,洋溢着一种温馨动人的情感。
李骏硕的《翠丝》(2018),获第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袁富华)与最佳女配角奖(惠英红),第13 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角奖(惠英红),第55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袁富华)。影片主要描写一位结婚30 年、有一子一女、已经51 岁的男人最终经手术变性为女人的故事。对港片或者华语片而言,这大约是首次涉及跨性别的题材,而影片对这一复杂问题的把握也堪称恰到好处。
李卓斌的《G 杀》(2018),获第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6 项提名及第25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奖。影片由若干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的英文题目均以G 为首字母。在这些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叙述中,呈现出一种跳跃、激昂的情绪,以及对学生、教育、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剖析与审视。
陈小娟的《沦落人》(2019),香港票房1 981 万,当年华语片第五,获第38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黄秋生)、最佳新演员(姬素·孔尚治)和新晋导演奖(陈小娟),第25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编剧(陈小娟)、最佳男演员(黄秋生)和推荐电影奖,第13 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奖(陈小娟),第21 届意大利乌甸尼远东电影节观众票选金桑奖、影评人黑龙大奖和杰出成就金桑奖(黄秋生)。影片主要讲述一位瘫痪的香港中年男子与一位年轻的菲佣之间的故事。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之中,散发出温暖怡人的韵味。
杨曜恺的《叔·叔》(2019),获第56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5 项提名和第26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影片主要讲述两个同性恋老人的故事,他们虽然娶妻生子,深藏不露,但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却不得不在爱情与传统道德之间作出抉择。作品含蓄、节制,具有真诚而细腻的情感。
黄绮琳的《金都》(2019),获第56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3 项提名,以及第26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编剧(黄绮琳)和推荐电影奖。影片以香港一家名为金都的商场为背景,讲述了在商场婚纱租赁店工作的女主人公的故事。金都是平民化婚庆的圣地,但女主人公的人生却面临选择。
周冠威的《幻爱》(2019),获第26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刘俊谦)、最佳女演员(蔡思韵)和推荐电影奖。影片主要描写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又善良憨直的小学教师,偶然遇到一个清丽脱俗的女子,从而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影片颇有特色,演员表演也相当出众。
三、继承、创新与演变
五年来,香港电影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并因此形成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总结。
(一)继承
就整体而言,近年来的香港主流电影仍然保持着其多年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即以市场为导向,大量生产受市场欢迎的类型电影。那些以往占据优势的类型,比如警匪、黑帮、武侠/功夫等,如今也都在香港和内地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在华语片中继续保持着明显的领先地位。从《反贪风暴2》《反贪风暴3》《反贪风暴4》《寒战2》《扫毒2》《杀破狼2》《杀破狼3》《使徒行者1》《使徒行者2》《追龙1》《追龙2》《澳门风云2》《澳门风云3》《叶问3》《叶问4》等系列影片,到《拆弹专家》《无双》《赤道》《叶问外传:张天志》等新作品,都明显呈现出对以往经验的传承。而那些传统港片中的标识性元素,如枪战、搏斗、追逐、 爆破等动作场面以及紧张、刺激的情节,不仅大量出现,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物与主题方面,警匪对抗或者正邪较量,依然是叙述的核心和焦点。无论是廉政公署办案(《反贪风暴2》《反贪风暴3》《反贪风暴4》《廉政风云》) ,还是警界风云(《寒战2》《扫毒2》《杀破狼2》《杀破狼3》《使徒行者1》《使徒行者2》《拆弹专家》《赤道》),黑帮内幕(《无双》),乃至功夫大师传奇(《叶问3》《叶问4》《叶问外传:张天志》),再强大的邪恶力量,也难以横行无阻。并且,尽管危机重重、风险不断,但正义最终胜利的主题,一如港片的黄金时代。
另一种继承,表现为多种类型共存的局面。不仅喜剧片、爱情片这些较常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奇幻/科幻片(《捉妖记1》《捉妖记2》《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西游·伏妖篇》《悟空传》《美人鱼》)的业绩更是引人瞩目。至于青春片、鬼片、体育片、歌舞片等小类型,作品不多却也各有其风采。这些类型早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就已出现,其今日之传承,也有益于营造港片健康的电影生态。
(二)创新
与类型片的主要特征在于继承相比,文艺片的重要特色则在于创新。首先是新导演的崛起。在近五年来文艺片的16 部重要作品中,除了《明月几时有》《雏妓》《五个小孩的校长》《三夫》等4 部影片由资深影人执导之外,其余都是新导演的处女作,或者第二、第三部作品。而新导演与文艺片,都是容易产生创新动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其次,题材与主题的拓展。现实题材几乎成为新导演们共同的创作领域:《踏血寻梅》对一个移居香港的内地女孩的死亡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十年》虽然是对十年后香港的想象,但5 个小故事同样与当下的社会紧密相联。《一念无明》口碑与票房俱佳,对躁郁症患者及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观察,冷峻而深刻。而《沦落人》对菲佣及其残疾主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则彰显出人性中的真善美。
更进一步来看,新导演们在现实题材中所重点关注的,乃是所谓边缘人与边缘群体的生活体验。不仅上述几部作品如此,诸如《幸运是我》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9+1》中即将进入30 岁的未婚女性,《黄金花》中独自抚养残疾孩子的母亲,《翠丝》中跨性别的主人公,《G 杀》里错综复杂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叔·叔》中进入老年的同性恋者,《金都》里女主人公的结婚难题,《幻爱》里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等等,也同样如此。
再次,叙述与风格的多样化。在作品形式方面,新导演的影片也颇有特点。《踏血寻梅》从一个警察不断追寻案件真相展开,在残酷之中,有一种血色浪漫。《一念无明》的叙事,不露声色,在生活细节之中,隐含着对人性与种种社会问题的批判。而《G 杀》则以若干个小段落分别展示故事的方方面面,冷峻的叙述与激昂的情绪融为一体。至于其他的影片,也都在风格与叙事方面,具备各自的美学色彩。
此外,尽管不如文艺片那么突出,近五年来的港产类型片,也有一些新意存乎其中。比如,《寒战2》将正邪对抗提升到争夺警务处长乃至香港特首职位的高度;《树大招风》对所谓“三大贼王”的故事进行了另类解读,令人回想起当年“银河映像”制作的一些影片。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其实十分有益于主流电影的不断发展。
(三)演变
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港片因应华语电影的大格局,主要发生了两方面的转变,而这种趋势在近五年来也变得更加明显。
其一,主流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内地化。自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于2003 年6 月29 日签订以来,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内地华语片市场与香港本土华语片市场相比,已逐步达到高于后者数十倍乃至一百多倍的市场规模。因而内地市场对于中高成本的港片而言,逐渐具有了生死存亡的意义。
从近五年的实践来看,如果将港片在内地票房较佳者划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10 亿以上,第二梯队在1 亿到10 亿之间,那么比较重要的港产类型片,大多属于第二梯队,而《扫毒2》《叶问4》《无双》《捉妖记1》《捉妖记2》《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伏妖篇》《美人鱼》等影片则处于第一梯队,其中还有成为年度冠军或者打破华语片纪录者。这种成绩的取得,乃是多年来港片不断探索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不断向内地的主流价值观靠拢。这当然会失去一些“港味”,但也让其在内地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游刃有余。而几年来大量的续集和系列影片的成功推出,实际上也可以视为这种策略的走向成熟与香港影人因此而具有的高度自信。
其二,文艺片在题材与主题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本土化。与港片的黄金时代相比,今日的港产文艺片似乎更加令人瞩目。在主流电影大规模北上的同时,文艺片却呈现出越来越本土化的趋势。并且,现实中的边缘人与边缘群体的故事,更成为新导演们十分热衷的创作领域。而人文主义的态度,也在关注现实的叙事中,构成了某种共同的立场。
这种内地化与本土化的两极趋势,萌发于CEPA 施行之际或者更早,至近年来则已成为某种定势。其不断发展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港片在华语电影大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五年来,香港电影在继承与创新中一路前行,而内地也仍然是港片最大与最重要的市场。总体而言,一方面,香港主流电影人凭借经验与智慧,在意识形态内地化的进程中,不断获取更加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地位。而另一方面,新一代文艺片导演崛起,将摄影机聚焦于香港当下的边缘人与边缘群体,以高度本土化的姿态,出现于香港本土市场,从而构成了港片的另一道重要风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向,既是当前香港电影的主要标识,也是多年来各种力量不断博弈的结果。可以断言,在可见的未来,这种主要趋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