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度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
2020-12-08牛光夏
牛光夏 李 政
(1,2.山东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已成历史的2019 年,中国纪录片生产与播出继续呈向上势头。纪录电影在院线公映数量上保持着平稳增长,电视纪录片则依托政策扶持与驱动,保持着播放量的稳步增加,而网络新媒体平台纪录片制作与传播的实力越来越不容小觑,甚至在未来大有赶超电影和电视平台之势,成为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与播出的支撑性力量。作为与现实社会最具密切相关性的一个片种,2019 年中国纪录片在题材上更不乏对科技、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一、院线纪录电影公映数量平稳增长
2019 年伊始,就有斩获2018 年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的《四个春天》和记录当代中国创业者“第三代”生存状况的纪录片《燃点》同时在1 月份上映,就此拉开了2019 年院线纪录片的序幕。《四个春天》是“我们在银幕上可以看见自己、看见父母、看见似曾相识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家庭电影”[1]18-20,以一个普通家庭的影像记忆感动了无数观众,触发了他们对亲人的无限温情。
纪录电影《Hello,北京》和《共同命运》都以国际视角来观照全球化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前者记录5 个外国人在北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故事,后者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背景、身份、年龄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解读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回望中国。自20 世纪20 年代起,纪录电影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政治宣传价值就被不同形态的国家所看重,从而把它作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媒介手段之一。不论是叙述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程、反映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奋斗精神的《港珠澳大桥》,还是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均通过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来讴歌中国所取得的新成就新业绩。
2019 年7 月,两部皆由中美合拍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上海的女儿》同日上映,前者是中美团队历时4 年打造的,集聚全球知名学者和政要,旨在国际语境下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的思维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后者则是记录首位轰动西方并蜚声国际影坛的华裔女演员周采芹的人物纪录片,影片向我们讲述了周女士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堪称传奇的演艺生涯。两部作品都体现着我国纪录片国际视野的不断开阔,国际合作的愈加丰富,既有展现文化差异的主题,也有关注人物经历的小命题。
9 月开学之际,《踢球吧孩子》、《零零后》(电影版)、《梧桐树》3 部反映校园和孩童成长与教育题材的纪录电影轮番上映。其中《零零后》是由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跟踪拍摄12 年的系列记录片的电影版,影片选取原系列中的两位主人公,讲述他们从5 岁直到17 岁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泪水。这3 部作品都将侧重点放在了展现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孩子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上,关注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体现着中国纪录片人对于国内教育的思考。
2019 年中国电影院线共有十余部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国产纪录电影与观众见面,较之往年,类型题材更为多元,公映数量上亦保持平稳增长。(除以上提到的国产纪录电影之外,还有引进的国外纪录电影《徒手攀岩》《他们已不再变老》等)值得注意的是,音乐题材的纪录电影在2019 年国内院线取得了很大的类型占比,分别是关于流行音乐团体演唱会纪实的《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记录中国黄河沿岸民间乐手生平故事的《大河唱》,以及讲述中国传统乐器前世今生的《尺八·一声一世》。这3 部作品虽然同属于音乐这一大类,却都有各自巧妙而又独特的侧重点。《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本身虽具有固定的目标受众(乐队的粉丝),但影片的呈现并不单单只是一场单纯的演唱会纪实,为了增加作品的可观性,一个贯穿全片的虚构故事穿插其中,使得影片在具有了一定情节性的同时,也没有对影片主体的纪实性喧宾夺主。当然此类电影在国外早已拥有了“演唱会电影”的称呼,但并不能否认其作为纪录片的本质,且从2011 年开始,五月天、王力宏等华语流行乐坛歌手们纷纷推出了《五月天追梦》《五月天诺亚方舟》《火力全开》等一系列“演唱会电影”,充分填补了此前国产音乐纪录片的空白。《大河唱》则聚焦于黄河沿岸的5 位民间艺人的个人生活与民间艺术的现实境遇,展现了这些艺人们对命运的反抗以及对艺术的坚守,以及典型人物身上的非典型性,成为音乐主题表达的良好辅助。前期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准备,加之长达一年的后期制作,影片呈现出既不悲天悯人也不过分煽情的气质,是一部毫不沉闷的影像民族志,也是一场真正具有中国摇滚气息的视听盛宴。《尺八·一声一世》则将焦点放在了一件传承千年的乐器上,在讲述尺八这件古老乐器前世今生的过程中,穿插走访和记录中、日、美各国的尺八演奏者、制管师、学习者们的生活,既通过人物本身的经历来反观这一乐器在当下的困境与希望,同时又通过乐器映照出每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感知。3 部作品分别从流行音乐、传统民乐、传统乐器三个方面对音乐这一主题作了更加细致的记录与展现,且都在最终回归人与音乐之关系的哲思,形成了今年院线纪录电影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清流,为国产纪录电影如何更有效地扩大受众(例如利用“粉丝效应”等)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纵观今年的院线纪录电影,从票房上来看,除去《四个春天》(1 059.8 万元)、《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5 012.2 万元)两部国产作品拿到了上千万的票房以外,只有引进的美国纪录片《徒手攀岩》取得了3 640.1 万元的票房成绩。上映的其他影片中,只有《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938.6万元)、《燃点》(819.7 万元)、《港珠澳大桥》(750.8 万元)、《零零后》(462.6 万元)、《尺八·一声一世》(374.2 万元)、《大河唱》(234.5 万元)、《共同命运》(195 万元)7 部作品取得了上百万的票房成绩。2019 年国产纪录电影中虽没能出现往年像《二十二》《厉害了我的国》一样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院线“爆款”,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到国产纪录电影在创作上的不断探索,以及在类型和内容上的尝试与努力。
从来自于民间的微观私影像所留存的个体家庭记忆和历史文本,到微观与宏大相结合的国族叙事,从以国际视角观照普通人的生存到中外合拍展现文化差异,从对于孩童成长的记录到对于国内教育的探讨与反思,从记录特殊群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纪录电影正在不断成长的道路上前行。
二、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纪录片题材缤纷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的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曾指出2018 年中国纪录片三大主题称雄:改革开放、文化与美食。[2]2019 年中国纪录片在延续了之前文化与美食主题的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献礼的纪录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献礼纪录片:央视、省级卫视及新媒体平台纷纷献礼
2019 年,正值华人民共和国70 华诞,纪录片作为国家重大事件的重要宣传形式与手段,既展现70 年来的时代变迁,又聚焦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改变,表现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各方面变化的持续关注。而作为国产纪录片制作与播出的主要平台的央视、各大省级卫视及网络新媒体平台等都纷纷为共和国生日献礼。
而今的献礼片早已经从对革命情怀的描述转换为对中国社会及普通人群的观照和书写。于国庆节前夕上映的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用共和国7 个历史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故事,串联起70 年来华夏儿女共同的家国记忆。小人物的视角不仅让影片变得更接地气,并且对大事件中个体情绪的聚焦,更易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共鸣。3 月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是由中宣部主导的5 集寻访式人文纪录片,本片一直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尚未全面开放之时,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安东尼奥尼、伊文思等4 位纪录片大师曾经用镜头记录下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这次邀请4 位同样来自意、法、美、日的国际友人,选取原片中曾出现过的普通人物,通过寻访这些普通人物四十多年来的人生轨迹,用全新的眼光来了解中国四十多年来的变化,重新认识一个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不断奋力前行的全新中国。专题类纪录片作为献礼片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脱离以往说教意味浓郁的表达方式,力求在故事中展现历史进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部门共同摄制的24 集大型文献专题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以70 年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作为主线,既客观反映历史进程,又注重接地气的故事表达,在讲述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亿万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此外,央视还推出了《祖国在召唤》《彩色新中国》《在影像里重逢》《幸福在哪里:推动生活的引擎》《他们正在改变中国》《之江故事》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变化的系列献礼纪录片,这些作品也都无一例外体现着纪录片本体上所具有的文献价值,也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历史。
各大卫视亦积极响应,纷纷通过纪录片这一媒介形态记录真实、回望历史、观照现实,以更加个体化的视角,来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以来的新时代新风貌。上海东方卫视出品了《长江之恋》《追梦》等大型系列纪录片。其中《追梦》以上海10 个行业、10 位优秀工匠的典型事迹作为主线,全方位展示70 年来上海这座城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甘肃卫视的12 集人物纪录片《丝路,永远的旅程》,则将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变迁与“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相结合,行走古老的丝绸之路,讲述坚持不懈的逐梦故事。浙江卫视出品的3 集纪录片《东望大海》通过三种视角聚焦当下东海的时代发展新貌,以及东海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小见大地体现对祖国母亲的献礼。湖南卫视也在国庆前后推出了《东方欲晓》《国歌》两部分别反映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国歌的文献纪录片作为献礼,其中5 集纪录片《东方欲晓》沿着毛主席的人生足迹,让我们见证了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以及共和国诞生的峥嵘岁月。此外,江苏卫视也推出了纪实真人秀节目《致敬中国英雄》,以明星和名记者实地探访的形式,揭秘和致敬人民群众身边平凡的“超级英雄”(缉毒警、排爆员、扫黑警长、公益律师、女法医等)。省级卫视的献礼纪录片相比央视更多了地域特色,关注视角及人物描述也更加细致具体,进一步扩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献礼片的范围,使得献礼片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
鉴于对年轻一代不容忽视的吸引力,网络新媒体平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献礼纪录片的传播亦不容小觑。以优酷为例,在2019 年8 月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45 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纪录片展播篇目之后,优酷视频即已通过合作、购买等方式获得了15 部作品的播出权。这些作品中不仅包括往年的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如致敬改革开放40 周年的《我们一起走过》《必由之路》等,还有一些反映当下中国的献礼纪录片作品,如《激荡中国》《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等系列纪录片。此外,优酷还联合五洲传播出品了《色彩中国》《做客中国》等一批以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为主题,题材新颖、内容扎实、可看性强的原创纪录片,并在其新媒体平台独播。其中《做客中国》联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中外网络平台和电视上播出,并且邀请3 位美国主持人参与,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精准扶贫的故事以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献礼纪录片在回望历史和观照社会现实的同时,更聚焦于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普通人群,记录下他们所经历过的欢笑与悲伤,共同造就了一个真实且有力量的国家形象。
(二)文化类纪录片:题材丰富多元,更不乏新尝试
2019 年,除美食主题外,央视接连推出了大量题材丰富、类型多元的文化纪录片,既有像《手术两百年》《本草中国2》《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上海制造》《中国城轨》《超级装备》等这样以技术、科学为导向,兼具人文气质的系列作品,也有像《敦煌乐器——乐从画中来》《生命之盐》《中华老字号》《海昏侯》《淮海战役启示录》等记述历史、极具文献价值、反映社会变迁的系列作品,以及《风情中国》《航拍中国2》《城市24 小时》《记住乡愁》《淘宝村》《可以跟你回家吗》等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描绘各类人群生存境遇的社会观察类纪录片。以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为例,本片不仅是国内第一部从医生视角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同时也是记录医疗手术发展脉络的纪录片,通过对手术在世界技术上的发展和国内案例的记录,体现科技发展与人类文化的交融,在彰显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所具备的国际视野。《海昏侯》则可谓是2019 年考古题材纪录片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影片分3 集细致介绍了海昏侯古墓从发现到勘探发掘的全过程,并且以西汉海昏侯刘贺的一生作为叙事线索,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使得作品既有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可看性。《城市24 小时》则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5 座城市,以一天24 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对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人物及生活的记录,反映当下中国不同城市的人文特色,亦不失为央视应对纪录片受众日趋年轻化而进行的选题或拍摄上的新尝试。其他如《传承》《红色通缉》《我们的动物邻居》《雪猎》等各具特色的纪录作品,也都展现了央视作为国产纪录片的“领军者”在创作主题与拍摄手法上所进行的诸多创新。
地方电视台充分发挥各自地域优势,或通过与央视和网络新媒体平台展开合作,亦出品了一批具有地域性人文色彩的优秀作品。东方卫视在2016 年推出了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之后,《人间世》第二季在2019 年引发了又一波的收视热潮,并且最终斩获第25 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系列纪录片奖。作品沿袭第一季时在医院中蹲点拍摄的手法,历时两年,共9 个摄制组的50 个成员参与并记录了200多位拍摄对象生死攸关的重大时刻,让观者感动落泪的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死的哲思。近年来医疗类纪录片成为国产电视纪录片中引人关注的一类,除《手术两百年》《人间世》外,其他如《生门》《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急诊室的故事》《生命缘》等系列纪录片兼顾故事性、戏剧性和科普性,以医生或患者的个人视角展开叙事,展现出令人唏嘘和感动的医患故事。譬如《人间世》系列,片中不忌言死、不避谈败的客观纪录,使之摆脱了以往此类纪录片惯常的宣传套路,不复是白衣天使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是直面现实生活中医学的局限性,呈现了面临某些危重病症时,医生虽竭尽全力却手术失败,年轻的生命在医生的遗憾和亲人的悲恸中离去,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医疗纪录片制作上的日趋成熟。[3]84-90此外,上海广播电视台还推出了如《大上海》《上海解放一年间》《长江之恋》《秦始皇》《上海制造》《本草中华2》等围绕上海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的纪录片。浙江卫视推出了以定格动画手法作为情景再现方式的历史人物纪录片《戚继光》,反映中国乡间村落里“小人物”“小故事”的人物纪录片《中国村落》等。重庆广播电视总台与央视联合出品了历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海峡卫视联合腾讯出品了展现各地早餐文化的系列纪录片《早餐中国》。广东卫视也制作了《秘境神草2》《老广的味道》等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色彩的系列纪录片。此外,上海纪实频道在2019 年6 月重新改版之后更是利用创新的编排理念上星播出,成为全国性专业卫视,不仅为上海“海派”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平台,更是纪录片在全国性影响力上的一次提升。
网络新媒体平台在纪录片制作方面的成果同样值得关注。新媒体纪录片日益吸引年轻网民的关注,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新动能。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媒体纪录片产能大增,影响力意欲赶超电视媒体。优酷今年推出了探访各国文化教育差异的旅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曾经的国际战地女记者周轶君以教育方式探索者和“一位孩子母亲”的身份走访日本、英国、芬兰等国家的学校,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国家在教育上的特色,从比较中反思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与走向。不同于《零零后》《幼儿园》等教育题材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由外向内反观,更具有国际视野。
此外,优酷还推出了记录传统老手艺匠人的微纪录系列《了不起的匠人2019》,由著名主持人鲁豫参与的访谈式纪录节目《豫见后来》,以及野生动物救援公益纪实长片《海龟奇援》等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纪录片作品。腾讯也在主打的美食纪录片之外,推出了反思科技、社会、伦理问题的纪录片《明天之前》,以及囊括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旅行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和人文纪实类综艺《奇遇人生》的第二季,还有讲述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退役后生活的《娜就是我》。上述诸多纪实类节目都有影视明星的参与,这种依靠优质的纪实内容辅以“明星效应”加持的方式,利用明星们的“粉丝效应”和号召力,使得作品一经上线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播放量。恰当利用明星效应成为时下纪录片扩大受众最为直接而有效的策略之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就此放松对于内容真实度以及质量优劣的考量和把关,观众的评判也会更加严苛,明星的参与应当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多此一举。
另外,腾讯还与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了大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纪录片《佳节》,与VICE 中国①VICE 中国是一个青年文化媒体平台,创建于2012 年,主要围绕年轻人的兴趣热点,制造多元的视频节目、图文、活动等内容,涵盖音乐、旅行、科技、时尚等领域,致力于本土青年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共同出品了探寻中国电子音乐文化发展史的音乐纪录片《触电中国》,还有结合当下热点话题探讨科技革命性发展的科学纪录片《看得见的未来》,首部揭秘另类消费群体的人文纪录片《疯狂的消费时代》等题材多元、角度新颖的纪录作品。哔哩哔哩也出品了继续以俏皮诙谐的方式讲述历史的《历史那些事》第二季,以及记录上百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薪火》,讲述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应用的《你好,AI》等囊括古今题材的作品。此外优酷和哔哩哔哩还联合播出了《一百年很长吗》(剧集版)、《可以跟你回家吗》等社会观察类的人文纪录片。
网络时代所催生的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如“二更”“一条”“西瓜视频”“抖音”“快手”等也生产了一批具有纪实性质的短视频。以西瓜视频为例,今年西瓜视频联合“知了青年”继续推出记录中国各地村落风土人情的《了不起的村落》第三季,以及寻亲纪实节目《寻亲记》和聚焦中国工程技术突围的《中国工夫》等纪录短片,虽然在制作水准和体量上无法与真正的纪录片比拟,但也为中国纪录片如何适应当前网络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积攒了可贵的实践经验。
(三)占据文化类纪录片的重心——美食纪录片
2012 年《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全民“舌尖热”一直持续至今,美食纪录片已经成为国产纪录片中最为火热的一大题材,以至于人们提起中国纪录片,最先想到的大多都是与吃有关。
作为“舌尖热”“美食热”现象的策源地,央视在美食纪录片制作上,一直保持着持续而平稳的产出。2019 年央视再次推出了《主食千变》《千城百味》《食不厌精》《无肉不欢》等一系列反映中华美食文化的纪录片,制作上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而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历时4 年制作的“一碗米饭的世界史”《稻米之路》也在央视首播,该片讲述作为人类主要食物之一的稻米从古至今的传播,以及与人类社会密切的关联,带领我们跟随一粒米的脚步遍览人类文明,看中华文明、宗教、文化如何通过一粒米传播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让我们看到一粒米背后承载的人类文明未知的故事。该片播出后不仅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更是带来了一波“称霸”黄金时段的高收视率。
各大网络平台的美食纪录片制作同样火热,2019 年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都适时推出了各种美食纪录片。仅腾讯一家,就与稻来传媒、云集将来传媒等联合出品了《水果传》(第二季)、《宵夜江湖》、《早餐中国》系列、《风味原产地·潮汕》、《风味原产地·云南》、《人间有味》、《主厨之旅》、《老广的味道》(第四季)、《奶奶最懂得》、《鳗鱼的故事》等十余部美食系列纪录片,可见腾讯对于美食这一“当家”主题的重视。优酷也联合云集将来传媒推出了《大地私宴》,爱奇艺则联合二更视频出品了《此食此客》。哔哩哔哩于2018 年推出了 “网红爆款”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之后,2019 年《人生一串2》如约而至,在延续第一季接地气的记述风格的同时,制作上也更加精良和纯熟,其“烟火气”十足的解说词文案也成为网民弹幕中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人生一串》系列因此成为又一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美食纪录片IP。②IP 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缩写,字面译为“ 知识产权”,在影视业特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此外,哔哩哔哩还推出了《川味》(第三季)、《都在酒里》等美食纪录片,在美食这一主题上持续发力。
美食纪录片的火爆程度毋庸置疑,各大平台也都想在此中努力分得一杯羹,但在这种热潮之下,实则暗含着因急功近利所导致的作品质量上的参差不齐。客观来讲,2019 年最为火热的美食纪录片,只此哔哩哔哩出品的《人生一串2》。这部以讲述各地特色烧烤和烧烤店主故事的人文美食纪录片,不仅让吃货们看得垂涎三尺,更展现了当代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宵夜文化。影片通过每一集都十分接地气的“烧烤话语”主题和解说文案,将各地美味的烧烤与故事串联起来,诉尽集聚人间烟火的烧烤店中的人文情怀,网友们更是将其称赞为中国人自己的“深夜食堂”;且在口碑方面,《人生一串2》截至2020 年4 月豆瓣评分8.6 分,点击量已破9 000 万。而与其几乎同时上线, 由腾讯出品的《宵夜江湖》,虽然打出了“国内首部城市宵夜文化纪录片”的噱头,类型与前者相同,形式相似,都将重点放在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夜“食”生活,但后者却因为后期制作上的诸多问题,如剪辑手法等导致了叙事上的喧宾夺主,美食的镜头过少,人物塑造也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江湖气”等,最终在与《人生一串》系列的比较中败下阵来,口碑也跌到了豆瓣评分6.1 分。这充分说明虽然题材的火热引发了制作数量上的井喷,但美食纪录片的成功并不在于题材内容上的讨巧,更是在制作上的用心,且观众对于作品的优劣也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评判,创作者们还需保持初心,良心制作。从另一方面来看,各大平台对于美食纪录片的竞争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 年国内仍旧制作出了像《人生一串》《早餐中国》《风味原产地》《奶奶最懂得》《大地私宴》等一批质量上乘、口碑优良,既展现美食文化,又兼具人文价值的优秀纪录作品,其中《人生一串》系列、《风味原产地》系列等美食纪录片所打造的产业化品牌以及所形成的极高的商业价值,已经成为充分挖掘中国纪录片商业价值的成功运营案例。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美食纪录片会有更好的未来和更持久的发展,其在产业化道路上的成功,也为国内其他类型题材的纪录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融媒体语境下的合作共赢与资源共享
强化媒体融合与国际合作是近年来政府实施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时代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发行、传播的产业化进程中,也正不断展现出不同国家、不同平台媒体之间日渐深化的合作与融合之势。
2019 年在日本NHK 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京杭大运河》,便是中日两国共同制作的。该片由在中日两国都具有知名度的日本著名影星田边诚一担任主持,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其及流经城市的展现,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中日文化交流。而于10 月在央视与腾讯实行“台网同步”播出的BBC 星球系列新作《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腾讯企鹅影视、央视纪录片频道等部门也参与了联合制作。此片在英国BBC One 频道同步上线,这一BBC 年度巨制不仅有中国资本的注入,而且在拍摄内容中也不乏中国元素。对于中国纪录片自身的发展与传播而言,通过越来越多的国际间更加密切的合作,学习和积攒更多制作和发行上的成熟经验,并希冀借此逐步提高我们较为欠缺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水平。而央视纪录片频道在全新改版之后,所秉持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国际视野”理念,在与BBC 共同出品的这部年度纪录片巨制中得到了应有的展现。
2019 年11 月,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指导,五洲传播中心携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子午线影视公司共同制作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World’s Biggest Birthday Party)在北京举行了全球首播发布会。该片在国家地理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和多家电视媒体播出,并且还在学习强国、优酷、腾讯、爱奇艺、哔哩哔哩、快手、喜马拉雅FM 等多媒体平台同步上线。这一全媒体平台的共襄盛举,更印证着融媒体时代语境下台网同步传播正在成为未来纪录片产业的明确发展方向。从以往的版权购置发展到中外共同出品制作,中国纪录片正在与国际接轨,增进国际合作,拓宽国际视野,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回到国内,各大平台之间的合作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台网合作正在成为主流。央视作为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准的制作与播出平台,不仅与省级地方台合作出品和播出纪录片作品,与新媒体网络平台也展开了共同出品、摄制、播出的全方位一站式合作,愈发体现出纪录片产业化制作与传播上的全面融合之势。其他媒体平台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例如海峡卫视与腾讯共同出品了《早餐中国》系列等。而像是陈晓卿创办的稻来传媒,以及大伙儿纪录、好雨知时工作室、旗帜传媒、知了青年等专门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影视公司也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它们与各大平台展开绑定亦或开放的合作,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更具创新性和探索性的新兴力量。
回望2019 年,在看到中国纪录片生产与传播整体向好的同时,也需思考如何才能实现纪录片在影视全产业化道路上的全面发展,如何让纪录电影拥有更高的票房号召力。这不仅仅是中国纪录片人需要做出改变和努力,也须仰仗当下中国观众认知和趣味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