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的几点思考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责任国有企业监督

(中石化南阳石油分公司,河南 南阳 473000)

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工作,多次强调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实现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整合各种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充分体现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实效性,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构建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格局,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厘清责任是前提

厘清责任才能扛起责任、落实责任。大监督工作格局是由不同监督主体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多个部门、不同层级,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必须厘清职责、找准定位。一是厘清监督委员会责任。监督委员会是实施大监督的“大脑”和“指挥部”,必须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等重要职能。管宏观,就是牢牢把握国有企业监督工作规律,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科学制定规划,引领监督方向。管政策,就是深入研究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对政策制定的统筹和指导,推进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管协调,就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厘清不同监督主体责任。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干部人事、财务、法律、工会等部门是监督工作的主要力量,必须履行好业务监督与综合监督的双重责任。业务监督,就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自觉履行好主体责任,对主管的业务领域加强日常监督和风险防范。综合监督,就是坚决服从监督委员会领导,自觉在大监督格局下开展工作,主动提供专业支撑。三是厘清各级领导干部责任。领导本身包含着管理和监督,离开了监督就谈不上管理。各级领导干部既担负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大责任,又肩负着抓班子带队伍的重要职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坚持依法治企,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防控,堵塞管理漏洞。抓班子带队伍,就必须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确保分管单位(领域)的干部干成事、不出事。

二、做好统筹是核心

统筹是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的灵魂。只有把各种监督资源统筹起来考虑、综合起来运用,加强企业内外、系统上下、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推动监督体制由“单兵突进”向“合力推进”转变,监督方式由专业化管理向系统化管控转变,风险防控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监督网络,才能实现“1+1 >2”的放大效应。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工作规则,定期组织不同监督主体,评估研判工作形势,分析研究重大问题,统一部署重要事项,增强监督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对监督项目、时间等进行优化整合,可以合并的合并进行,不能合并的错时开展,避免重复监督、多头检查。比如,开展党组巡视时,可同步安排审计、财务稽核、选人用人检查等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运作,确保一次监督到位。二是加强上下统筹。推动上下管理体制贯通,加强上级监督委员会对下级监督委员会的垂直管理,在业务管理、考核评价、干部使用等方面具有决策权、主导权,增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推动上下运行机制贯通,健全议事决策、协调运转、问题处置、信息传递等工作机制,明晰工作标准、流程和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衔接紧密、运转高效。三是加强资源统筹。充分发挥不同监督主体的优势,对重要廉洁风险环节和重大问题,实行集体“会诊”、共同“把脉”、全面“体检”,确保问题找得准、挖得深。根据监督工作需要,统筹调配不同方面专业人才,整合外部监督力量,形成整体规划、专业分工和联合监督的工作机制。

三、突出重点是关键

抓重点、带全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干任何工作,都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必须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牢牢抓住监督重点,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是紧盯“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易滋生问题。监督好“关键少数”,是监督的重中之重,也是党内监督条例的鲜明要求。要重点监督他们在政治立场、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执行党的决议、选人用人、责任担当以及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充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廉洁“活页夹”、巡视、审计等有效举措,让他们时刻感到组织就在身边、监督就在眼前。二是紧盯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团公司层面,生产销售、经营管理、合资合作以及改革转型中的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应作为监督重点。直属企业层面,由于单位性质多元、管控方式不一,核心业务也有所不同,应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明确监督重点,增强监督针对性。三是紧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职工群众敏感度最高、感受最直接。一旦在这些方面发生违规违纪行为,不仅破坏利益分配的正常格局和合理秩序,而且影响和败坏党政组织的整体形象,使党群干群关系受损。应从老百姓身边事做起,把诸如住房分配、薪酬发放、岗位调整等作为监督重点,切实盯紧、看牢、管住,维护好职工群众切身利益,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大监督带来的获得感。

四、结果运用是根本

监督始于发现问题,止于解决问题。如果说,认真实施监督、着力发现问题是“最先一公里”,那么充分运用监督结果、推动问题解决就是“最后一公里”。应在用好用足监督结果上下功夫,通过结果运用倒逼领导干部规范履职和企业诚信经营,实现监督的闭环管理。一是严格执纪问责。监督过程中不用惩治这把“刀子”,教育就很难有说服力,制度就很难有约束力,监督就很难有制衡力。应按照中央“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要求,对监督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保持高压态势,不管涉及到谁,该“动刀”就“动刀”,充分彰显监督威慑力,达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二是认真抓好整改。构建问题整改督办机制,明晰各层级督导整改责任,重大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制度,确保事事整改到位。加强督导检查,将问题整改与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提出批评,严格责任追究。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盘点,从中找准摸清企业管理的薄弱点、干部问题的多发点、亟待整改的风险点,认真剖析深层次原因,从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夯实基础工作等方面入手,建立堵塞漏洞、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干部健康成长、企业规范运行。

五、夯实基础是保障

共同的思想认知、先进的监督手段、良好的组织保障,是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久久为功,方能成功。一是搞好思想引导。把思想教育作为强化监督的首要任务,加强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监督者要牢固树立“对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意识,提振工作状态,增强履职动能。被监督者要正确看待信任与监督、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严管就是厚爱”,自觉接受监督,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做事。二是创新监督手段。当今社会已进入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将改变着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运用好传统监督手段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运用大数据思维,加强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从中发现管理的风险点、效益的失血点,为实施有效监督提供指引。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实施有效监督,终归要靠高素质的人。应把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体现到监督队伍自身建设全过程,强化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增强敢于监督的勇气、善于监督的能力、自觉接受监督的底气,始终做打造一流政治生态和管理生态的捍卫者。打破内循环式的选用模式,分层建立监督人才“蓄水池”,注重在财务、法律、经营、生产、技术、人事等领域发现、培养监督人才,确保监督人才来源多元、经历多样、能力互补。

猜你喜欢

责任国有企业监督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做人要实”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