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冠肺炎报道中新闻美学的构建与实践
——以央视《新闻联播》抗击新冠肺炎报道为例
2020-12-08徐定华
文_徐定华 姜 睿
一、新闻美学内涵
我们现已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类海量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工作者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趣味便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什么样的新闻信息。心中有爱才能传递爱,只有知道美、懂得美才能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才能真正去履行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新闻工作者又应该有什么样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标准?已故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所著《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对美学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转变,就是从单纯的认识观点转变到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实践观点出发,证明了文艺活动是一种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显出基本一致性。在这种生产劳动中,人发挥人所特有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而人在改造自然之中也就在改造和提高他自己,人与自然互相改造,互相提高,就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1]美就是这种生产劳动。
作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去发现、记录、传播、弘扬这种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其中“没有变,也不能变”所指就包括新闻舆论工作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追求。
二、新闻美学构建
作为最权威的电视新闻栏目,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联播》就以敏锐的新闻视角对其进行高度关注,栏目大幅扩容,除全力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道,为大众提供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外,还专门开设《战“疫”情一线报告》《众志成城 同心抗疫》《一线抗疫群英谱》《新闻特写》《战疫一线日记》《记者见闻》《共战疫情 各地在行动》等多个小专栏,把报道视角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干部、公安民警、志愿者和小区居民倾斜,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弘扬他们的真善美,这在新闻美学的构建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1、国士担当之美。民族需要国士,危难需要担当。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一大批国士勇挑重担,发挥了抗疫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年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不辞辛劳往返于广州和武汉之间并大胆断定新冠肺炎“肯定有人传人现象”,为战“疫”赢得主动;年过古稀仍奔波在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疾呼“疫情已经刻不容缓,武汉必须封城”,并亲率浙江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建议在武汉建立方舱医院,实行轻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员陈薇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开展疫苗应急科研攻关,最终在3月16日获得批准启动临床试验。他们的坚毅与担当彰显了大爱与大美,关注他们体现了《联播》对国士担当之美的崇敬与讴歌。
2、勇者奋斗之美。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动如闪电、迅若风雷,坚决当好疫情防控的先锋队、突击队,勇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捍卫者守护者。对于这些“白衣天使”和最美“逆行者”,《联播》专门开设《一线抗疫群英谱》和《新闻特写》两个专栏,在每天的节目中开展集中宣传报道。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时称赞他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
3、壮者牺牲之美。李文亮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疫情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疗队伍中,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35岁;为参加抗疫斗争,42岁的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文军,主动写下请战书“我申请去隔离病房”,1月23日医院接诊351人,他一人就看了109人,却不幸在接诊病人过程中被感染倒在了抗疫前线;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分局丰文派出所51岁的老民警潘继明,自大年初二开始就坚守在抗疫一线达22天之久,直到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对于这些壮士牺牲之美,《联播》在节目中为他们留名,体现了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
4、义者善举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社区干部、户籍民警、青年志愿者们争分夺秒摸底排查,协助转移患者,拉起严密的联防联控保护网。《联播》报道把镜头聚焦到社区干部夏兰兰、派出所民警赵勇、快递小哥尚黎明等等普通人的身上,用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善举之美。
5、仁者奉献之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助力湖北人民战胜疫情,广药、伊利、北汽、格力、海尔、复星等众多企业放弃春节休假,第一时间组织员工复工复产赶制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抗疫急需物资,来自祖国各地的大米、面粉、猪肉、牛奶、鸡蛋、矿泉水、食用油、新鲜果蔬等生活物资大量运往湖北……对于这些仁者奉献之美,《联播》专门开辟《众志成城 同心抗疫》《同舟共济 各地积极支援湖北》等专栏来加以报道和弘扬。
从美学上分析,在此次抗疫报道中,《联播》精心组织策划,细心发掘采制,将上述众美汇集成一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壮美画卷,谱写成一曲壮怀激越的交响史诗,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的优美品格,定将载入电视新闻传播史册。
三、新闻美学实践
美学构建具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如果说上述国士担当之美、勇者奋斗之美、壮者牺牲之美、义者善举之美和仁者奉献之美是新闻美学构建的客体,那么,新闻工作者就是新闻美学构建的主体,是实践者。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继派出170多人的报道团队奔赴湖北,以客观及时的报道回应社会舆论关切,以真情实感记录抗击疫情一线,凝聚起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信心。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美学构建的主体,我们应当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去磨练和实践,来提升新闻美学素养,增强构建新闻美学能力。
1、热爱国家。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凭借的正是对于祖国的热爱。参加援鄂医疗队的上海同济医院护士长惠蔚说:“先有国才有家,你国不成国,何为家?”真挚的话语流露出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热爱祖国,要有家国情怀;只有爱国,才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与担当。
2、忠诚于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抗疫一线,广大党员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武汉火神山医院病区护士陈红说:“军装可以脱,但军人的本色不能脱,党员的党性不能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党忠诚。
3、心系人民。在总书记一系列战“疫”部署中,“人民”一词贯穿始终,他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抗击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为阻击病魔蔓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00多名党员组成党员突击队,迅速投入到发热门诊、物资转运等工作中,医院急诊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夏剑说:“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场战役当中,前线是最危险的,也是最繁忙最累的,作为党员一定要冲到最前线。”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心系人民。
4、严以律己。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新闻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守新闻理想。在此次抗疫战斗中,央视记者蒋晓平自1月14日抵达武汉后,率先进入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用镜头第一次让外界看到重症监护病房里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他说:“虽然冒着风险,但我觉得就是需要我们来把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忘我拼博的这种精神真实地传达出去,增强必胜的信心。”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谢珍第一批进入疫区报道,在采访中感染新冠肺炎,经过治疗与隔离,她康复后第一时间申请回到岗位,继续奋战在新闻报道一线。她说:“我们可能更多地负有一份责任,用我们这种新闻的力量,让全球看到这座城市所做出来的这种抉择、牺牲、坚守和努力,以及他们的大义、大爱。”央视湖北记者站站长王涵说:“我们是记者,我们要做历史的记录者,不能做旁观者。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要扛起自己肩上的担子,真实地记录它,报道它。”他们这种严以律己和对新闻美学的追求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值得借鉴。
四、结语
2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他同时也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如何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同样是一次大考,以《联播》记者为代表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上冲锋陷阵,努力践行“四力”,书写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书写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的无往不胜,他们用文字和镜头见证抗疫精神,传递中国力量,他们构建起的新闻美学为这次大考交出了一份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