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事件与全球新闻直播的趋势分析

2020-12-08文_刘

传媒评论 2020年7期

文_刘 征

在全球范围,随着手机直播的日渐普及,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方面得益于直播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大众对于此项技术的接受程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性:新闻直播的最大特征

就在五年之前的2015年,直播这种新兴的技术方式还只是当时的一种时髦。那时候创业达人王思聪投资了一个直播平台,因为涉黄等问题被下架,此新闻曾轰动一时。这件事的发生距离世界第一个有影响力的直播平台M eerkat的创立也才不到半年时间,那个平台是2015年2月在美国创立的。[1]在当时,直播平台多是昙花一现的创业公司。

时至今日,这种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除了直播的遍地开花,直播技术最显著的变化是各大社交平台及媒体都开始接纳它,并将其纳入到自身体系当中。尤其是打赏功能的开发,解除了平台在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它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发展直播业务。除此之外,直播带来的流量与热闹也同样吸引平台方。

笔者考证,当前在欧美背靠大树的直播平台就有 Tw itter的Periscope、谷歌的Hangouts、IBM的Ustream和YouNow。另外,还有特定主题的直播服务,如专门进行游戏直播的平台Tw itch和进行艺术直播的Picarto。以及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新贵Instagram,也有属于自己的直播业务。尽管这些平台都不再像早期的平台那样以直播作为主业务,但它们的直播却因为依托于一个已经具有成熟盈利模式的平台而得以向前发展。很多平台的直播甚至不乏独特定位,并卓有成效。Fietkiew icz、Lins、Baran和Stock等传媒学者根据受众年龄不同对各平台进行过一次总结,他们将1960-1980年出生的人称作X一代,将1980-1996年出生的人称作Y一代,将1996年以后出生的人称作Z一代,并得出结论:X一代更喜欢使用Tw itter、Xing;Y一代的成员大多使用9gag、Xing、Facebook和YouNow;Z一代主要使用Instagram和YouNow,而所有的世代都使用YouTube。[2]

经过这样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推测出全民观看直播的影子。每个人群都有自己专属的平台。并且,除了观看直播,现在的平台方还积极鼓励大众成为播主。比如,Facebook的live,最开始仅允许明星和网红直播,现在则将这一功能开放给所有的用户。甚至于有一款最流行的流媒体Broadcast M e已经打通了平台之间的限制。安装了这款APP之后,就意味着你可以在每一个社交媒体网络上直播,比如你既可以在Tw itter,又可以在You-Tube上进行直播。该APP利用技术的兼容性,与许多平台都达成协议,以实现一播多台的功能。

新闻直播的快速普及,除了技术的推动以及打赏功能给平台的信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它的简便操作。在以往,即便是制作最简单的视频,也需要进行编辑和剪辑。否则,观看者可能会因为视频质量不高而不再订阅后续视频。但直播最大的特点在于不间断地展示。它无需进行编辑,本身就因为连续性产生了一种自然的逻辑。这使它展示出一个最真实的世界,观众一想到此人虽在另一个空间,却过着和自己不相同的生活。这种同时感与新鲜感都让陪伴性发挥到了极致。以往,陪伴性总是由电视或报纸完成的,现在这项功能部分地被直播技术替代了。因此,直播的普及几乎是可预期的。

早在2015年12月,在直播平台初露锋芒的当年,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ABC New s)就推出了GoS-tream,GoStream允许电视台在现场的记者将原始视频发送给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然后再由电视台通过流媒体传播。甚至在更早之前的2007年,Justin Kan就曾创办了Justin直播。在电视上,他使用头戴式网络摄像头连续记录他的生活。这被称为“生活播送”,并引发了人们对直播视频可能性的广泛兴趣。另一个早期的直播记者是Tim Pool,他对现场新闻的独特诠释吸引了Vice新闻的注意。[3]尽管媒体很早就敏感地意识到直播这种形式对本行业的影响,但是鉴于传统媒体作为一个专业性的行业,尽管在信息的收集和播报各方面需要依靠受众,但是在机制方面却一直是由专门的信息采集人员(即记者和通讯员)来完成的。因此,按照惯性媒体对直播所做的回应主要体现在媒体内部职能变化和增设职位。比如在五年前,BBC针对直播的流行就专门设立了MOJO(移动记者岗)这一职位,以使自身可以响应这项新的技术普及。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new s Digital部门开发了一款免费的手机流媒体应用Stringw ire,它专门用来为突发新闻事件提供流媒体服务。Stringw ire鼓励用户成为“民众特约记者”,将他们的直播视频标记上符合NBC环球新闻广播的标签。NBC提供免费的平台,作为报偿它可以不向流媒体的内容付费,拥有流媒体上用户资源的使用权。NBC新闻也鼓励其员工,尤其是现场制作人使用这款应用。除此之外,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天空广播公司(Sky)在内的英国主流广播公司也都开始提供在线服务,主要是采用公民拍摄的图像和视频。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变成了查看和筛选,以使那些未经编辑的、真实的、现场的、在智能手机上捕捉的镜头变成有条理的、带有主题的、配上字幕和剪辑的可阅读新闻。这促使新闻人在技能方面发生转移,尤其在直播普及的当前,记者除了自身具有直播能力之外,还要具有从海量的直播当中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从单向传播到对话性传播

直播最大的特点在于即时性,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内容杂乱性。这是直播不能单打独斗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不能留下质量上乘的资料。即便在云储存已经十分强大的今天,它的零散性依然是一个弱点。因为它没有经过编辑与演练,所以它的伴生性十分明显。事实已经证明,早期那些单独依靠直播的平台基本上都已经倒闭或者被兼并。像上面所述,现在的直播更像是一个新的平台功能,而不是一个可以支撑全局的平台核心技术。

因此,当前有直播的平台往往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上传视频,另一种是直播。在国内,从规模上来讲,抖音和快手在这两个方面显然已经领先全球。但欧美等国的平台也在做同样的尝试,并且他们尝试的特点是多样性发展。比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是将直播与社交平台整个结合到一起。至于游戏平台,当属Tw itch。Instregram是将个人的图片账户与直播匹配起来。但无论如何,全球直播目前都采用存储(视频、图片等)+直播的双功能模式。新闻学者Martini、M ichele曾对美国达科塔输油管道(DAPL)项目引起的舆论进行过效果分析。该事件的起源是当地民众对输油管道有可能造成的污染以及环境问题表示担忧而形成的公共事件,M artini发现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所采用的两种方式正是上传视频和直播。在时段上,存储视频属于事件发生早期常用的做法。事件的中后期,针对事件的报道已经转变为以直播为主。同时,这两种方式在传播效果方面也并不相同。直播更注重对话性和互动性,能够迅速聚集人群的注意力,将事件的热度推高,受众的参与则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评论,但视频存储则更多地表现为点赞和转发。因此,研究者通过对这两种方式的量化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线视频和实时流媒体被用户视为不同的数字对象,在线视频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传播的信息,而直播则引发了与用户的对话关系。”[4]

这一研究发现释放了一个信号,即直播的出现可以被看成是大众对于优质内容的回归。当大众被一种连续的精彩吸引时,他就会成为此主播的忠实用户。以往,传统媒体都受困于聚合类媒体的兼容性。现在,当兼容性已经成为常态的时候,媒体的优点正在显现。作为专业的信息加工和播发机构,媒体人既有时间又有业务能力,可以在优质内容方面着力更多。特别是在媒体环境不太发达的国家,通过手机进行的直播对记者来说可能具有变革性的力量。在农村地区,记者和公民现在能够向当地和国际听众分享他们的故事。这种报道未经过滤,因而显得十分真实,对于非洲和中东等地区来说这一点意义非凡。

新闻直播带给纸媒的一个机遇

尽管从属性上来说,直播作为一项影音技术更接近于广电,但是它或许更有利于传统纸媒记者。视听媒体的专长是掌握拍摄、剪辑、渲染等一系列视听技术,这让他们的工作区别于传统的纸媒。长期以来,纸媒和视听媒介都分属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但直播这项技术带来的革新使这两种媒介的区别变得没有那么明显。它所拥有的灵活性使它在只有一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直播。记者因此可以跳开整个影音设备的支持,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报道。同时,它也不需要集群协作。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内容的播发以及互动。这使得一些自媒体也能够负担得起这项技术。

但是对于纸媒来说,这同样是一次机会。作为专业媒体,纸媒拥有比自媒体更多的支持。这种支持除了纸媒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声誉之外,它的官方授权以及自身具有的职业技能都让它在新闻爆发以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注意力引导到新闻现场,以促成对事件的推动。纸媒和视听媒体最大的差别在于介质的差别,这个差别让纸媒记者习惯于抽象和冷静的演绎型思考。直播技术的到来,可以让纸媒记者有机会将自己在文字当中培养出来的逻辑连贯性应用于对现场信息的即时解读。换言之,文字媒体工作者有机会将自己在思维上的优势与视觉结合起来,这是纸媒的一次机遇。

注释

[1]刘征,全球移动新闻直播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传媒评论》,(2016,8)P35-38

[2]Fietkiew icz,Lins,Baran and Stock(2016).Inter-Generational Comparison of SocialM edia Use:Investigating the Online Behavior of Different Generational Cohorts.Conference:4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DO I:10.1109/HICSS.2016.477

[3]https://mediablog.prnewsw ire.com/2018/09/19/journalism-in-an-instant-how-livestream ing-is-changing-our-news/

[4]Martini,M ichele.(2018).Online distantw itnessing and live-stream ing activism:Emerging differences in the activation of networked publics.New M edia&Society.20(11).4035-4055,DO I:10.1177/146144481876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