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业哲学中的体现
2020-12-08杨瑜润
文/ 杨瑜润
一、传统文化塑造创新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我国的创业环境正在逐年变好,但是从事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人中,不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创业者经常会将创业的最终意义限定在创造财富和利润的层面。对功利耿耿于怀的人会过度关注物质利益和名利光环,这样就形成了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不利于企业、事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如果不将个人利益追求同伦理道德、回报社会相结合,这样一种“孤芳自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创业模式势必会滋生诸如拜金主义、精神空虚的社会问题。对创业活动过分的物质化、功利化甚至会产生各种失信、坑骗行为,这样的创新创业价值取向是畸形的、有害的。
各大高校在对创业精神进行解读时,都十分强调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性。以暨南大学为例:创业精神是凭借个人与团队的勇气和智慧,以商业方法,为人类做出开创性贡献并获得回报的动机、愿意和意志。对创业精神而言,开创性是它的核心,对社会的贡献是它的价值所在,而商业是它的形式和实现方法。忽视社会责任重要性的创业已经违背了创业精神的内涵,也失去了创业该有的社会价值。
高校对创业精神的解读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深远持久。中国的商人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几千年间,商业伦理在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下不断完善发展。“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商异术而同心”“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追求创业垂统”成为社会的共识。“勤俭”“诚信”“不欺”被众多百年老店奉为圭臬。这样的创业观注重人际和谐,讲究天人合一,讲究民胞物与,能更好激励今天的创业者脚踏实地做生意,在小生意里也能当圣贤。
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服务社会的动力的创业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儒学强调“经世致用”,《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人贵有志,要经世济民,从小事做起。
“讲诚信、讲责任”,这是传统文化在当今创业哲学里的一部分体现,它不但激励创业者去积极地改变世界,创造财富,也鼓舞了一大批官员、学者、军人把创业精神融入自己的领域。传统文化对一切做与创新创业有关工作的人,都有着塑造价值取向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影响创新创业者的辩证决策能力
客观世界的加速变化要求如今的创业决策需要应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创业决策和传统决策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近年被新提出的资源分配式决策、因果分析法、螺旋上升实践式决策。这么多种决策类型,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核心仍然是使决策要辩证,即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得到最佳方法。辩证的智慧,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华中,早就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老子曾经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是会互相转化的,坏事也可能引来好的结果。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经常是因为心头忧患,破败衰亡的根源有时候是心头安逸。看似极端、甚至大相径庭的两者,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相互转化,对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样的辩证精神既可以运用到创业初期,又可以在创业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运用。对于新成立的企业的领导来说,学会折衷法则至关重要。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问题都处在一个过渡区域,因此在制定创业战略、分配员工利益上,都不能凭着成见、刻板印象来“一刀切”,要避免走极端,这样更有利于缓和各种矛盾,使企业更加稳健地成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收获一定的成果,但也会不时地遭遇重大挫折。这时候创业者需要学会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失败是成功之母”早就成了老生常谈,但是能在创业之路上真正静下心来去面对失败,并且分析失败中的积极因素的创业者少之又少。传统文化教导人们的“辩证”绝不是彻底冷冰冰的理性,而是劝诫人们寓乐观于理性之中。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带着辩证良好的心态,创业者最终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业者的革新精神
创业者带来的革新就在我们的身边。无人机的诞生,这是从无到有的革新;微信代替QQ,这是从有到有的革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更新和改变是保持活力的重要前提。创业者想要更好地去领悟这一点,依然可以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矿藏中寻找答案。
《尚书引义·太甲》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有“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由来已久。古语当中强调“物”之变,在今天的创业环境里,可以理解成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之变、各类产品数量质量之变。而传统文化中对“人”之变的强调,可以理解为顾客需求的千变万化;为了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创业者就要把精力投入到既受他们青睐,又质量上乘的产品设计当中去,这就是创业者的“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变”和“新”,既重视变化,也重视创新,这和创业精神的核心是相同的。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传统文化似乎容易把思想禁锢起来,令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其实创业者只需取其精华、去其糟柏,便可在创业之路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地如鱼得水。
创新有很多的具体表现,现以怀疑精神为例。质疑与强大的想象力息息相关,它往往是新探索的开始。孟子在《尽心·章句下》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位几千年前的大儒就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将某种原则、教条奉为圭臬,一味地相信只会扼杀智慧的来源。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质疑MBA 管理中起到的实际作用。MBA 学位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创立,被全球各大商学院认可,已经设立了相当权威的学位。然而马云大胆地说,MBA太关注于一系列成功的案例,而真正要做好生意,是需要多关注失败的,因为商场如战场。这样的怀疑精神,就做到了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马云也曾坦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四、传统文化有助于创业者管理企业
刚刚在上文提到“商场如战场”,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在创新创业领域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从商业的角度去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创业者会发现到处都是金玉良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业者在有新创意时,不能不假思索地立刻投入产品的开发。当明确市场前人没有开发过类似的产品,明确顾客需要这样一种产品,这时候再去开发产品,才能保障自己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果实。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创业失败的巨大原因之一,“知己知彼”就要求创业者在了解企业内部的状况下,多去了解市场的动向、其他企业的情况,以及顾客的需求。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每一个成功的创业企业,它的运行都需要靠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华为公司能在手机科技上的重大创新突破,离不开它合理的制度。每一位员工都是股东。优秀的创业领导通过设立这样的制度来使公司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创业者,都直接参与到了创业过程中来,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在替人打工谋生。合理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华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帮助公司形成了独特的“狼性文化”。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创业之上,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要做一个优秀的创业领导,身上具备的优秀素质不可短缺。对传统文化的研读,实质上也是一个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过程。
五、结语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发掘出许多适用于今日创业的哲学,从当代的创业哲学里也能看到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这些带着传统文化色彩的创业哲学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将会在创业者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