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艺创作与全面艺术普及

2020-12-08刘丽丽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刘丽丽

(北京市延庆区文化馆,北京 102100)

引言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开展活动的长期性、活动方式的独创性和表现方式的艺术性等特征,群众文化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群众基础,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发展和建设是文化工作能够开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事业进行建设的一个重点,群众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现阶段实践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必要性

“群众文艺创作”是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当代艺术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从某方面而言,将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落实到实处,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当前社会群体的文化素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发展,与此同时它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群众文艺创作与全面艺术普及策略

(一)加强群众文化支持设施建设,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水平

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初期,群众文化中许多文化支持设施无法跟上活动发展的水平。群众没有独立的文化活动场所,导致许多群众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鉴于此,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使人民群众享有优良的文化服务。其中,政府具有计划、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合理规划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比例,以确保地方文化活动资金到位,并且群众中各种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都有财政支持。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鼓励当地群众的文化建设,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以拓宽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渠道。例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可以鼓励周围的企业加入群众文化建设团队,在提高企业声誉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群众大众文化发展活动。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闲置资金的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群众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因此,有关部门要在群众文化生活内实现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发展,还必须学会结合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为各项文化活动做好财务规划,才能促进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发展。

(二)针对文化宣传信息传播机制进行创新

群众文化艺术普及追求覆盖面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普及”目的。新形势下,文化馆应当针对文化宣传信息传播机制进行创新,以受众面广、节约资源、方便快捷为目标优化、创新文化宣传信息传播机制。而网络技术的介入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如微信文化知识传播、网站数字资源服务、远程教育培训等。即使在不出门的情况下,群众也能通过登录文化网站的方式收集、处理资料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获取有关于展演、艺术培训、展示展览、艺术知识等讯息。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邀请知名度较大的主流媒体进行采访报道,通过这些方式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时效性与针对性,促进当地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通过网络这条途径进行宣传,加强文化馆与门户网站合作,将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快捷、资源共享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可以利用诸如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对信息传播平台进行拓展。

(三)培育与塑造群众文化艺术品牌

文化活动品牌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事业是否繁荣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打造一系列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创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各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具有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良好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从品牌的生存环境角度分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塑造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渠道:一是依托各类政府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服务优势资源,进行培训、培养人才;二是依托各类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培育精品;三是依托各类民间艺人、农民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形成特色文化活动精品;四是依托各类民间民俗文化培育精品;五是依托地域特色做大做强精品;六是依托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很好的文旅融合培育精品;七是依托企业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文化精品;八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做大做强精品;九是依托群众文化广场做大做强精品;十是依托各类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做大做强精品。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有利于建构和谐、团结、安定的社会局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新形势下,文化工作者应当扮演“耕耘者”角色,积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艺术,唤醒人们的参与热情,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推动社会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