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大学生

黄 涛

1.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论事件频频发生,2015 年1 月颁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站在战略高度对高校宣传开展了全局的规划。在这一《意见》中突出,未来的发展“要强化思想阵地以及网络安全的配套管理工作”,这对高校在新时期做好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伴随新环境下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运用频率的增加,多数网民越来越关注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来宣泄自身的情绪,对于社会现实发表自身的意见与认知,探寻更为合理与可靠的社会架构。网络舆论慢慢演变为新环境下社会信息的重要集聚与散播环境,所构成的影响迅速发展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公众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网络传播事件或是有影响力的言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指虚拟环境中,部分网友对自身关注的网络信息或存在利益关联的信息发布的言论。尽管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都有自己的界定,但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是由刘毅撰写、天津人民出版社在2007 年9 月出版的《网络舆论研究概论》。这可以算是国内第一部对网络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的著作。刘毅认为,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当前围绕大学生网络舆论所开展的分析相对偏少,大部分为针对高校的分析,但是也未能形成公认的概念界定。有学者提出,高校网络舆论代表着和高校存在联系的各类网络评论与观点,还有学者看来其代表着网络环境中散播的和教师与学生存在联系的各类信息,包括问题与观点等内容;也有着学者提出,其代表着教师与学生所散播的各类言论与观点。整体来说,其作为大学生或相关工作者,针对高校事业的情绪、言论以及观点之和。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现如今,网络就成为大众讨论公众社会探讨舆论的主要场所,舆论研究也逐渐转变成了网络舆论研究。目前我国网络舆论传播的重点方式为微博等渠道。其中的基本特征包括:快捷、平等、隐匿以及交互等多个特性。在多方面特性的影响之下,方才形成有巨大信息量、较为丰富的网络舆论,这也让多种意见、情绪以及言论可以更好的表述到网络环境中。

三、高校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产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舆论尽管有助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更好的加入到社会问题的监督活动中,但是存在异化的事件会对于正常的教育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参与此类言论与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难以把握住潜藏的信息与问题的本质,更易被舆论浪潮所绑架,在相关言论的煽动之下行事,有着更易被利用的特征,乃至于会产生想要直接决定事件的网络审判等问题。大学生有着较为冲动的特征,在遭遇事件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合理的认知与研究,此类偏差造成实际的道德思想遭遇显著的影响,会对于未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代中国正在重要的转型阶段,目前的调控体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优化,舆论的可控性相对较差也形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在快速成长的关键阶段,欠缺关于事物的判别能力,因为社会经验存在一定的短板,针对网络舆论的思想未能形成有效的辨别与认知,很难对抗其中潜藏的消极思想,进而造成了心理阴影等问题的出现,会质疑社会中的负面信息,乃至于产生愤世嫉俗的问题,此类现象都佐证了网络舆论可能会产生较为巨大的消极效应。

(二)网络舆论产生的积极影响

通过参与网络舆论中,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社会监督中,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进而增加自身的民主意识,有助于未来理想的顺利实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网络体系逐渐演变为监督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未来民主政治体系的核心构成。而且此类舆论存在的传递与交互的特征,也可以为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提供新的渠道。通过网络渠道表述自身观点的渠道,更为契合当代大学生对于民主与自由的认知,所以大学生可通过参与此类活动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得自身利益可以和相关的事件形成密切的关联,更好的表述自身的情绪以及观点。因此可认为网络舆论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有助于更好的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的权益,促使民主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四、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对策

(一)创新学校层面基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思想引导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产生后,都会快速传播到校园论坛等渠道,转变为大学生非常关注的焦点话题。网络舆情应对的过程中,若是未能实现对此类焦点的有效处理,就会难以引导高校舆情,或许会导致危机问题的出现。很多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或许客观存在,或许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是针对反应的问题,干预过程中需要将侧重点投入到处理矛盾,而并非导致的矛盾扩大化,应当运用学生更易认可的模式进行引导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理想的正面效果。因为此类舆情的互动特征,针对此类特殊的舆情问题,引导者不得采取居高临下的处理方式,而应当更为主动的把握其中的积极导向,发布更具说服力的重要论点,致力于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创新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网络舆情干预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要参考多种年级、群体与性别的特性,综合此类群体在网络运用以及舆情活动中表现而来的多种特征,采取具备针对性的方式开展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也要有所区别,以强化相关引导活动的针对与实效性,确保可通过多方工作的优化有效开发网络舆情产生的积极影响。针对低年级的部分人群,需要强化配套的教育与管理工作,通过辅导员的深度介入从而让网络舆情产生的消极影响可实现有效的控制;针对部分沉溺网络世界,造成自身学业被搁置的问题,需要安排有关人员对其开展配套的教育与监管,积极组织关于网络运用的讲座,协助此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助力其三观的培养与正确三观的树立,进而尽快重回学习轨道;针对高年级的人群,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增加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内容,确保可以实现对网络行为的有效规制;针对特殊的贫困群体,需要有效开发干部所具备的群体影响力,重点考虑此类群体的网络行为,认知此类群体的心声,鼓励他们理性上网。

(三)积极建设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干预工作的主要阵地

当今网络环境的各类网站、平台以及社区数不胜数,这些信息更易获取学生的关注,进一步对高校的舆情引导产生显著的影响。针对此类特征,有必要强化舆情主要阵地建设,丰富校园网络载体,让校园网络留住学生目光。通过此类工作的稳步推进,有益于为高校的舆情引导提供重要的媒介支持,同时也有助于避免校外负面信息所产生的各类消极影响。通过占领网络渠道,完善校园网络体系与文化建设,构建流畅的引导机制,是未来工作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对于舆情阵地的引导来说,有必要重点关注参与主体的各类需求,基于舆情引导的具体状况,确保可以为舆情干预提供有效的支持;关于阵地的建设工作,有必要基于校园网络、贴吧以及论坛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建设。

(四)定期举办大学生网络舆论座谈会和学术报告会

高校学生作为思想较为活跃的群体,此类群体对于公共事件有较高的敏感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积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座谈会和学术报告会,邀请校内外一些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如何用好网络平台进行培训、督导、干预;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要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理性上网。有研究指出:在部分发达国家,许多院校会组织推进网络行为与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通过专项课堂的模式进行详细的教育与指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晚,积极推进配套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从多个角度对学生介绍网络舆情的含义与重要影响,提升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辨识水平,强化学生对此类信息的认知和了解,更为深刻的认知网络舆情对自己、学校以及社会整体成长的影响是今后高校网络舆情干预、督导工作的发展方向。

(五)创新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心理干预,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的舆论领袖进行心理干预

网络信息环境的正式来临,对于进行网络干预活动的思政与心理教育主体而言,形成了新的任务与重大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类舆情,或许会转变为现实中的重大舆情浪潮,进一步导致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风险大幅增加。针对该问题,有必要针对网络舆情构建专业的引导团队,这也演变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点任务。而配套引导工作的推进,也需要有可靠的心理咨询团队为基础,但在目前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许多院校未能形成可靠的引导团队,乃至于未能构建单独的部门来加强管理工作,致使学校难以在第一时间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针对不断发展的网络世界,惟有构建有良好政治与专业素养的引导团队,方才可以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有符合要求的安全和稳定性。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