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2020-12-08徐心怡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

徐心怡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们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图景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Jr)的“全球公民社会”理论也指出,单依靠强权手腕引领世界潮流的时代已经落下帷幕,现今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所提倡的是一种反对零和博弈、阶级关系等国际竞争的包容式哲学。长期以来,西方七国集团(Group of Seven,G7)作为世界最发达的主要工业国,其影响力之深远在国际社会是有目共睹的。但现如今,七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中“专权恣肆”的地位一去不返,一些新兴国家则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兴国家中的典范,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就,既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踔绝之能,也彰显了中国方案于世界治理体系的千秋之功。因此,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实践,思索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与其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由此生发出的鲜活的时代生命力,都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一、历史之维:理论的奠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

马克思认为要想达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需要建构一个“真正共同体”,即社会发展的至高阶段——共产主义。于是,他将处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体分别称为“自然”(Natürliche)“虚幻”(Scheinbare)和“真正”(Wirklichen)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到达了“真正共同体”阶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要使其成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物,就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立足于唯物史观,让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断助推生产关系的变革。

“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该倡议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延展,自提出肇始,马克思主义就是其无可置喙的理论底色,在对世情人心和许多共同面临的具体实践问题展开透彻的深入剖析后,中国才形成了这一可供实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由此可见,“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柢和泉源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两者立论的哲学基础具有高度一致性。

此外,二者最大的共同点便是都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终极追求和第一要务。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其共同体理论的阿基米德点,指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人与自身的类本质产生了一种异化,于是他提出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Verein freier Menschen),即共产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延续了这种人本主义,与马克思所追求的“真正共同体”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共通,二者的价值旨趣均厚植于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

无论从“真正共同体”实现的条件抑或路径出发,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都以历史的眼光向当代透露着一种理想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仍面临着一些现实赋予的问题。当今的全球化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国家地区间的界限被打破,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的是相互往来的日益增多,分工合作生产的大行其道。相较于“真正共同体”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理论,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注重的是意识形态的和谐共生。早在“冷战”结束之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峙就已随之终结,两种制度彼此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是世界历史的大势所趋。因而,从全球共同利益和共同潜在危机的角度看,各国也应寻求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打破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现有格局,形成和平、互惠的新型利益关系。

《共产党宣言》中早有预言,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总之,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为理论底色,继承了其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并基于对当今世界背景的深入剖析,对其实践方案进行了发展、超越与创新。主张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社会制度同生共存,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容互谅、团结互信、共赢共享、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奠基铸魂。

二、现实之境:实践的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方案

世事纷繁多元应,纵横当有凌云笔。“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切入时代根基展望人类前途命运提出的,也是适合于当前中国国情乃至能解决全球性治理体系问题的时代答卷,其科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互惠共赢,和衷共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深知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性,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就是希望实现世界意义上的和平与发展。换言之,只有拨开零和博弈、贸易壁垒等框架的诡谲云雾,才能与世界人民一道沐浴在安然、繁荣的暖阳之下。

第二,在政治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合理认同,凝聚共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确立要建立在个体对该特定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基础之上。哈贝马斯曾强调“共同体不仅涉及成员该如何行动,还为相关冲突的一致性解决方案提供了基础”。内在于共同体之中的特殊性本质将共同体成员与“他者”区分开来,实现有效的价值共识,中国所以能真正成为润泽天下而不傲的东方雄狮。

第三,在文化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各国文明本身无高下之分,更无优劣之别,理应尊重各方特点,以供交流互鉴。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把世界多样性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方可更好地推动本国文明向前演进,也能促进各国彼此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在互鉴中寻得和合。

第四,在安全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立足当下,尽释前嫌。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能凭借一己之力谋求绝对安全,只有各国互学互鉴、同心同德、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局势才能朝着向好的趋势愈加兴盛繁荣。相反,一些国家仍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甚而将自身危机转嫁他国,此类做法既不符合德性亦难长久,终会自取其咎。

第五,在生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和谐共生,绿色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绵延的根柢和泉源,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向自然过度索取已经约等于准备接受自然的“报复”,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停止掠夺和破坏自然的不当做法,建设一个绿色和谐,清洁美丽的世界理应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和一致的愿望。

渊深的思想要从天国降到尘世,科学的方案自然也需载体来承接,这一科学方案的实践载体就是“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目前,“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千年丝路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明连接在一起,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触发合作,引起共鸣。近几年,“一带一路”完成了其总体布局,洋洋洒洒的在世界范围内绘就了一幅“大写意”,打造了一系列双边、多边区域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任务树立了典范、积累了阅历。

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大前提下,相互作用的力方向越近,力与力之间的夹角越小,其合力也就越大。“一带一路”虽以经济合作为主,亦以文明互鉴为魂,符合中华民族素来秉承的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因此,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纯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且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文明交互的重要途径。

总之,“一带一路”厚植于千年丝路的历史土壤,主张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合作,互惠共赢,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繁荣。同时带动了所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参与国利益公约数达到最大化,确保各方发展机会和获得权益相对均等,发展成果和信息资源无差别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其价值理念和践行路径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在当代中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实现可能。

三、价值旨归:时代的方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意义

世事纷纭,拎其扼要。今日之中国,已不单是中国之中国,而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近代以来,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势。但现如今,大国之间依旧是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全球势力版图在博弈中被不断刷新,世界需要的是一种新型的稳定的大国互动模式,因而,构建极具包容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当今时代最好的选择,这一倡议的主要意义可以总结成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全球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度和对国际治理的参与度是毋庸置疑的。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次问世,到“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卓有成效,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倡议的提出,如今的中国正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向世界宣告这个拥有五千年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所蕴藏的无穷智慧,这种中国智慧是深刻而隽永的,可因时而变,能应事而新。

第二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承继和发扬,也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在拓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空间的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还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彰显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这一论断在实践中的价值,焕活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中所蕴藏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其进行当代重构和创造性发展,不仅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

第三个关键词是“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为整个人类所勾勒描画的“世界梦”。事实上,对于现实的人(Realistische Person)的关切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先贤大儒所向往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世界”和古希腊哲学王憧憬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其终极愿望都是想让每个个体过好生活,这就证明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从未离开哲学研究的语境,这盛世愿景也终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中得以实现。

第四个关键词是“世界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要旨是寻求同生并存、共同发展之道。中国始终牢记“天下非一国之天下,乃是众生之天下。”的谶语。虽则国家利益仍是大国之间衡量国际合作的首要标准,但“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兼顾多方诉求,形成张力空间,有理有利有节的逐步推广,如此既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又能促进世界范围内中国经济、文化的软着陆,彰显泱泱中华的大国气度。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