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12-08刘晓婕
刘晓婕 李 香 王 延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近年来,伴随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中国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创业领域也面临着制度革新和深入改革、优化教学方法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论证与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缺陷。对此,从把握未来教育产业进步的走势和教育实践的基础规律的角度而言,研究和探索新的人才教育方法,对进一步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备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大学是社会人才的培训基地与输出源头,同时还是创新创业者的“摇篮”。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86%的校内学生有进行创业的意图,这和我国实行的双创教育体系具备密切联系。在国家的充分支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机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援,让大学生对创业活动具备了希望和自信。在国家制订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后,大学生自行创业的数量呈持续高速增加的趋势。据相关研究对2013-2017 届毕业生创新创业状况的详细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比例从2013 届的7.0%上升到2017 届的18.0%。从创业地区来看,2017 届91%的学生选择在家乡进行创业,9%的学生在毕业大学所在地区创业[1]。
据高等教育毕业生流向调查数据显示,创新创业者中男性人数目多于女性数目、医科、理科类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大学生在从业目标的挑选中,普遍选中一部分所需启动金额较小或与自身学习专业有关的创业目标。大学毕业生创业者中88.3%的人感觉在创业中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有了放弃创业的想法[2]。创业两年后还能运行的公司很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所建立的公司成活率很低。由此可见,现阶段大学生的实践创业状态,喜忧参半。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指导要想具备实际效果,需要建立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心理影响。第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组织多级别联动的创业文化宣传体系,积极传播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的有力支持和获得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激情,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构建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校园创业环境。第二,通过“万维网+”技术和创业交流资讯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讯息的精确传递制度,达成创业活动网络化、个人化,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准确性。第三,建立各类以创新创业为主题活动的学校社团。使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既强化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通过生活实践,极大地强化了自身的实际活动能力。
(二)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投入不足。任课教师一般具备很高的理论研究能力,但是没有实际层面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团队指导经验。高等教育中创业指导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学生就业实践课的教学。为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必须建立具备丰富教育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团队。因为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因此,学校可定期挑选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以此提升创业教学领域任课教师的具体实操水平。同时,学校也应该督促教师队伍主动参加创业活动,并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创业的快乐。
(三)融入专业教育
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首先应该逐步提升创业类学习的课程份额。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中虽然建立了创新教育的课程,但课程所占教学时间的比例较低,多为学生选修的课程,而不是教学大纲核心的专业必修课,如此无法使得学生重视此类科目,教育课程的设立效果很差。其次必须添加更多的教学实践训练。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相关的书面知识为主,而实践操作演练较少,这严重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创业教育进步。故而,高校要在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添加更多的实际演练内容,进而建立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并重的人才培养课程。
三、结论
如何依据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建立新型人才培育体系,将创业教育内容引进学校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行动环节,做到多元化教育培养,建立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创业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未来大学进行教育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