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智能推送服务的研究
2020-12-08梁卓
梁卓
(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5G 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在商业、金融、医疗等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市级图书馆掌握着大量数字资源,服务于相对固定而庞大的读者群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信息推送,对于提升读者体验、强化主动服务、延伸服务触角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一、研究背景
大数据推动下,企业服务悄然发生变化。很多企业根据客户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需求、喜好、历史记录等信息,利用大数据算法,通过短信、微信、电子邮箱等实现了消息的智能推送,为客户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然而智能推送在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应用有限,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更多采用网站、公众号等统一发布,缺少差异化、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热门图书一抢而空;图书到期没有提醒;感兴趣的书上架无法第一时间知晓;想参加活动只能随时浏览公众号和网站发布的信息;到馆借书毫无头绪,只能漫无目的地在茫茫书海中寻找……类似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长期占用、图书周转率低、活动参与率低、图书乱放现象严重等问题,智能推送服务势在必行。
二、开展智能推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办理读者证时填写信息过于简单。在办理读者证时,读者仅需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对于阅读习惯、需求、参加活动意愿等信息未做记录,信息的缺失阻碍了智能推送服务的发展。
(二)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一是数字资源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实现馆际间资源互通共享,一定程度上影响智能推送的精准性。二是平台功能不够丰富。很多图书馆虽然开发了自己的APP、微信小程序或是微服务大厅等,但功能有限,未能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三是登录模式单一。现有服务平台很多仅支持读者证和服务密码登录,缺乏联合登录的功能,为读者带来不便。
(三)服务平台利用率低。很多图书馆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服务平台,丰富了平台功能和数字资源,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或平台设计不友好等原因,导致注册使用用户少、利用率低,获取到读者的信息有限,影响了智能推送服务的发展。
(四)缺乏专业人才。部分图书馆从业人员老龄化,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思想老化,墨守成规,难以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且在图书馆招聘中,更倾向于选择图书馆学等传统专业的人才,缺乏对大数据应用、智能推送等新兴专业人才的招聘。
三、服务创新的途径及措施
(一)丰富读者信息,实现基础信息推送服务。办理借书证时,获取读者阅读偏好、参加活动需要、是否开通智能推送等信息,并在服务平台实现读者基本信息更新、图书预约等功能,从而实现图书到期提醒、图书到馆提醒、活动推送等智能推送服务。
(二)完善服务平台,提高智能推送精准性。一是丰富数字资源。首先要对现有数字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的可用性和实效性,符合大众阅读品位。其次要加强对外合作,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要主动与省馆、其他地市馆沟通对接,充分发挥规模化优势,完善资源建设体系,提升服务效益。此外,在丰富数字资源的同时,要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实际,开发特色资源,提高服务竞争力。二是丰富平台功能。除热门借阅、借阅排行等,要根据读者检索历史、阅读足迹、阅读偏好等,实现、高级检索、个性化推荐等智慧服务。三是拓展平台接口。增设账户绑定功能,实现读者证与微信、支付宝等账户进行绑定的功能,实现一键登录,为读者提供快捷登录。此外,还可以在公众号引入智能聊天机器人,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三)强化宣传推广,提升服务平台利用率。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广服务平台。除本地报纸、门户网站、公交地铁展示牌等,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小视频、宣传片等形式推广服务平台。二是借助线下活动,增加注册量。可以借助举办线下活动的时机,向广大读者宣传服务平台,增加注册量。三是组织活动,设置奖品,扩大平台影响力。以签到阅读送积分,积分兑换奖品的形式,对服务平台进行推广,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扩大平台影响力。
(四)优化人才结构,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分批选派馆员到国内一流图书馆等进修学习,或聘请专家学者到馆开设讲座等,使其了解和掌握更多前沿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二是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在制定招聘计划时,除传统图书馆专业外,要适当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的招聘比例,为馆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大政策保障和经费扶持。建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馆员钻研创新,充分挖掘馆员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智能推送服务是在智能技术驱动、社会发展需要和读者服务需求共同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共图书馆只有主动作为,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信息服务,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