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2020-12-08潘成丽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潘成丽

(湄潭县黄家坝街道中心幼儿园,贵州 湄潭 564100)

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幼儿园数量呈现猛增趋势,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为了招生,迎合家长的需求,以“加强知识教育”为招生语,吸引家长的眼球,从而导致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一、铸师魂,强师德,提升教师专业理念

首先,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组织教师观察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风格,学习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不能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鼓励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思想和教学技能,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第三,为幼儿教师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不仅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更要为幼儿教师创造一个更好的展示舞台,如教师的基本功能竞赛、教师技能竞赛、教师素质评价等。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二、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更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二者不可互为替代,但艺术能力需融入现实的工作中。专业能力是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不仅是不同专业教师的主要区分要素,同时也是职业与专业得以区别的关键因素。那么幼儿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首先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专业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观察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谈话能力,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这六种能力,才能掌握幼儿发展的规律,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最新动向;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三、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学习特点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仍然不想离开。他们总是想看看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做什么。老师如何教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为什么不邀请家长到幼儿园,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观察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消除家长的疑虑,增强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改进教育方法。因此,可以定期举办教育活动、开放日和个人游戏,让家长参与活动,实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二)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对于家长的模糊认识,要加强正确教育观念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这需要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教育部门要同时明确幼儿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目的,树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纠正家长大多数知识作为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共同探讨幼儿教育问题。此外,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社区文化宣传等渠道做好宣传,在各社区落实,确保幼儿教育宣传工作的落实。”《幼儿园教育导则》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尊重幼儿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幼儿的主观体验和经验习得,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积极发展。从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个方面制定幼儿园多元教育目标和指导要求。在语言方面,注重激发儿童语言交际的兴趣,逐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从科学角度看,主要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艺术方面看,它注重情感的培养,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从健康方面,主要是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从社会方面来说,就是要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快乐友好。

四、对待幼儿园“小学化”树立科学、平等的态度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平等的态度,不能偏面地急于否定。我们所谓的“去小学化”是取其精华,去其负面因素。当前,很多城市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去“小学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内外共同兼治,不仅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水平为核心的内驱力也要切实激发。很多城市幼儿园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并非特例。因此,“小学化”倾向应该引起社会、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从外部着手倒逼内部,这种到必的过程本身己是一种系统的制度化过程,切实保障执行力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以创新为制高点,加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前进的“砝码”,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形成幼儿园和教师都具有的迫切感,促使教师从自身出发,不断反思,逐渐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学行为。为此需要:政府做好监管工作;教育部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家园共建理念;做好幼小衔接,增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合作。我们务必内外结合、内外兼治,把握全局,只有这样“去小学化”才是可能的和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