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高校管理育人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12-08符玲玲
符玲玲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1433)
不管是什么方式的艺术类高校管理模式,制度化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面临着招生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了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性。
从原则上来讲,制度化管理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对艺术高校进行管理,即通过理想的制度,需要明确艺术高校管理中的责任,并能够成为高校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实现艺术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有效改变当前艺术高校管理的育人发展现状,并能也有利于艺术高校能更好地管理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高校存在的育人问题
(一)入学生源门槛低
很多高职院校现在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学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生源质量低,竞争压力大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职业院校实际录取,觉得只要有人来读书就很开心了。大多高职院校来自普通高中的新生,高考分数成绩不理想,个别科目甚至出现了单招的学生,说单招就可以好的学校就不去复习了,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很差,因此这些在重点高校里很难碰到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很多这样的问题,这给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远还不止这些困难,还有其专业特殊性困难要面对。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很严格,新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审美能力的生源;但大多数招进的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基础学习,更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几乎是“零”,这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增添了不少的难度。这很多个问题使得正常的教学计划不能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当代艺术高校管理解决问题的途径
很多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现在的艺术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很多是在现在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面临的问题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艺术高校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成熟。所以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做的不仅是将现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案完善,更重要的是从艺术高校管理的起端开始,从中国艺术教育中追求改革,使艺术设计发展走上正常的轨道。就中国应试艺术教育而言,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提高实践能力,针对专业方向将学生培养成中国当代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我们正处在中国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构建,让人才形成自主创新的思维,吸取中外艺术发展精华,使艺术高校又进一步成为兼有设计研发中心、等多功能的世界制造业基地。我们身于教育的严重滞后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面对挑战的这个世界,通过对这几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感受到了艺术高校将是中国学校管理的问题,只有真正建设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的中国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的国际竞争赛,才能在这个国家实现艺术高校的真正崛起。
三、艺术高校管理制定对策
艺术高校管理未来的发展对策,在艺术管理高校中,进行有效的设计管理,把设计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可以思考怎样才能产生好的设计,也能让学生定购一个好的设计,真正做一个成功的设计。而设计作为一种美好的资源,可以为高校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在艺术高校中,好的设计需要好的管理,但一个好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是设计管理的是最好的成果,对于好的设计的追求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机会与挑战往往是共存的,在艺术高校需要大量文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我们也会发现,按照我国艺术高校招生的需求,艺术高校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在专业技能型人员,如动漫设计、后期制作、专业表演等类型的人才;二是负责项目运营的人员,如项目策划、市场运作等;三是市场宣传营销类人员,如公共专业、营销专业等;其他辅助性人员,比如艺人助理、文化公司行政人员等。这四类从业人员除了专业技能型人员以外,其他三类并没有很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存在其中。当然这其中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毕业生较少的原因,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上述三类人员的艺术高校需求,并不一定需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来满足。
结语
在艺术高校管理企业很多经济管理中的市场营销和广告专业的学生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同样可以胜任,专业的可替代性非常强。就招生源来看,可以选择一些技术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点的学生,不一定要特别选择专门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那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就没有比其他专业行业的学生较没有明显的优势。